刘红敏,韩 萍,潘丽云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门诊部,山东 淄博 255036)
脑卒中偏瘫是由于患者脑组织局部区域出现血液供应障碍,造成血液及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导致其脑组织出现坏死,对神经功能造成损伤,最终导致偏瘫[1]。由于该症恢复期较长,因此大部分脑卒中偏瘫患者未完成康复就出院,造成遗留较多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干预,在促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进入我院门诊部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师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相关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1例,男与女之比为20∶11,年龄40~62岁,病程2周~6个月。观察组31例,男与女之比为21∶10,年龄43~60岁,病程在2周~7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将脑卒中偏瘫相关知识作详细告知,给予患者适当心理疏导,以减少其焦虑等负面心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延续性护理干预:⑴成立由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小组,综合医院小组成员包括2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3名主管护师,社区医院包括1名全科医生、3名社区护士。综合医院小组成员于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初步临床评估,制作回访登记表,对患者病情作巴氏指数评估。⑵患者出院时发放健康指导及日常活动护理手册;于患者出院1个月内每周给予电话随访,了解其家庭康复训练内容及健康状况;同时社区护士于第2~4周入户随访干预,对患者病情变化作详细记录,并再筛查中风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实际康复情况制定具体、有效、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并要求家属监督实施;若患者有特殊需求或病情需要,则社区医护小组成员经培训后上门作面对面指导,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患者出院2~6个月内综合医院主管护师进行每月1次的电话随访,社区护士给予每3周1次的入户随访,连续随访6个月,随访过程中社区护士碎石通过网络档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更新,针对特殊问题向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反映并寻求帮助,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作相应教育指导,以保证护理的延续性。
对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进行评定,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依赖性越小。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记录数据显示,观察组护理前BI为(72.25±5.65)分,护理后(9 2.6 5±5.55)分;对照组护理前B I为(73.15±5.35)分,护理后(80.35±5.45)分;两组巴氏指数较护理前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巴氏指数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脑卒中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发生偏瘫,因此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延续性护理关注不同疾病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延续为主体,体现了护理从医院到家庭的转变,通过延续性护理,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就医条件与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与依赖,促进患者预后康复[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使得健康教育不仅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还向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康复及生活过程中延伸,结果显示患者护理后巴氏指数明显较护理前提高,且显著高于护理后对照组的指数(P<0.05),表明延续性干预在促进患者预后身体功能恢复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期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门诊脑卒中偏瘫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1] 谢小华,张小明,谢 妮,等.护理门诊干预在脑卒中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6):2272-2275.
[2] 刘向力,温春娣,官美红,等.延续性语言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8):1365-1369.
[3] 叶日春,刘文硕,莫苗苗,等.4C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03):5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