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堆堆
(山西省肛肠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在整个妊娠期,母体、胎盘、胎儿组成一个生物学和药动学整体,母体用药后,药物既存在于母体,又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对胎儿产生影响。
药物的吸收:妊娠早期和中期,因孕激素影响,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延迟,肠蠕动减弱,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达峰时间延长,峰浓度降低,难溶性药物因通过肠道时间延长而生物利用度提高。临床医生在对妊娠期妇女使用抗菌药物时,为保证母婴安全,在制订给药方案时,必须对这些抗菌药物的抗菌原理、使用剂量完全了解与掌握,减少因药物胎儿产生影响。
药物的分布:妊娠期妇女血容量增加30%~50%,血浆容积约增加50%,脂肪约增加25%,体液总量约增加8000 ml,药物的分布溶剂增大,血药浓度低于非妊娠期,在药物的清除率和维持剂量不变,想要得到相同的治疗效果,孕妇用药剂量要高于非孕期妇女。妊娠期较多蛋白结合部位被内分泌激素等物质占据,白蛋白浓度相对较低。
药物消除:妊娠期间引起肝脏微粒体药物羟化酶活性增强,药物代谢能力增强,妊娠期心排出量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妊娠期在应用氨苄西林,红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时,适当增加剂量。但妊娠高血压,妊娠晚期仰卧位时,肾血流减少,肾排泄减慢,药物半衰期延长,容易蓄积。
胎儿各器官与功能处于发育阶段,药物体内过程与成人不同。
药物吸收:a、r妊娠期时,80%的药物口服后,会经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其余20%药物虽然不会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但会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中,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母体血中。随着妊娠期延长,于12周后,妊娠12周后,胎儿发育会经胃肠道吸收羊水的少量药物,经尿排出后,胎儿又重新吸收,反复循环后,药物在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c、胎儿在发育期间,皮肤也会吸收羊水中少量药物。d、在妊娠期,药物口服后,药物经由胎盘---脐静脉血转运,必然会经过肝脏,这也是首过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药物分布:A、众所周知,胎儿肝脑器官较大,血流量多,胎儿肝脑器官相对较大,血流量多,药物口服后,会经胎盘转运进入脐静脉后,将会有60%~80%的血流进入胎儿肝脑器官,所以胎儿肝脑器官药物存留较多;B、胎儿在发育期间,血脑屏障发育较慢,随着胎儿发育成熟,药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也会造成药物残留。C、由于母体的血浆蛋白含量高于胎儿,所以胎儿血浆蛋白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也会有所增加。
药物代谢:胎儿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有限,肝药酶活性相对较低,14~25周胎儿一般仅为成人肝脏活性的30%~60%,对一些药物的解毒能力差。
(1)妊娠期用药指征;(2)所选择的药物对妊娠无影响,安全性高;(3)应用小剂量可达治疗目的时,不使用大剂量;(4)单一药物效果较好时不使用多种药物联合;(5)中药、西药均可治疗时,选择西药;(6)在确定要使用药物时,尽可能的减少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7)将妊娠期所用药物的有害影响降到最低,以减少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青霉素类是最为安全的抗菌药,氨苄西林的蛋白结合率低,易透过胎盘屏障,适于胎儿宫内感染治疗;第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药物较易通过胎盘屏障,适用于绒毛膜炎的治疗,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红霉素的药物分子进入患者体内后,难以通过胎盘的正常屏障,从而不能对胎儿起到治疗作用。而克林霉素的药物分子相对较小,可以透过胎盘屏障对胎儿进行治疗,所以临床上对于羊水和分娩后耐药的厌氧菌都采取克林霉素进行治疗。
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利巴韦林,妊娠期禁用。
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以及四环素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会对孕妇以及胎儿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并且其毒副作用会大于治疗作用。
(1)氨基苷类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组织,有引起胎儿听力损害的可能;
(2)四环素类①可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在治疗的同时,其药物性质会影响胎儿的骨骼发育,有研究结果表明,四环素类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形胎的作用。另外,妊娠期间的患者使用四环素类药物治疗后,其肝毒性反应尤为严重,所以孕产妇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3)氟喹诺酮类在未成年动物可发生负重关节的关节病;
(4)磺胺类可穿过胎盘屏障至胎儿体内。动物实验中发现磺胺甲噁唑有致畸作用,主要表现为腭裂。
(5)抗真菌药:妊娠期易患白念珠菌性阴道炎,小剂量使用克霉唑B类,咪康唑C类未见畸形胎儿报告,大剂量使用两性霉素也同样未见此类不良反应。但氟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灰黄霉素对患者有严重的药物毒性,会影响胎儿畸形。
[1] 苗 丽,邓万俊.妊娠及哺乳期应用抗生素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8:(06).
[2] 邵红艳,杨柳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