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莲 王建青 燕陶然
中药外用是中医治疗湿疹最常见的的外治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湿疹,将中草药加工成汤剂、膏剂、散剂、油剂等不同剂型,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疗效显著。
1.1 湿敷法 当皮肤炎症处于急性阶段时,常伴有大量渗液,可见明显肿胀,用药液湿敷较为适宜。隆氏[2]运用马齿苋合剂(马齿觅、苦参、黄柏、紫花地丁、地榆、地肤子、甘草)冷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皮炎90例,治疗2周总有效率86.67%。马齿苋湿敷患处,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收湿止痒的功效。张氏[3]马齿苋外敷治疗婴儿湿疹86例,痊愈显效率87.21%。方法:用单味马齿苋50 g(鲜品用100 g),加水煎煮取汁,用纱布蘸药液湿敷患处,1~2次/d,5 d为1个疗程。
1.2 中药外洗 任朝霞等[4]采用祛风除湿、活血润燥类中药浸浴治疗掌跖皲裂性湿疹,采用葛根、丹参、川大黄、牡蛎、黄柏、秦艽、地骨皮、木贼、防风、食醋等浸浴皮损部位,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总有效率大大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中药浸浴治疗掌跖皲裂性湿疹有显著的疗效。
急性湿疹虽病势急骤,但是当皮损面积较小时,只需单味中药煎洗即可治愈。冯氏等[5]用苦参煎剂外洗治疗急性湿疹,总有效率86.7%。苦参对多种细菌和真菌生长及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有抑制作用。
1.3 中药熏洗 王宜健[6]采用中药熏洗治疗老年性湿疹疗效明显,方选自拟养血祛风祛湿汤,方中当归、荆芥、防风、地肤子、蛇床子相辅相成,共同起到了养血祛风、祛湿止痒的功效。
王氏等[7]用中药汽雾透皮治疗湿疹120例,总有效率96.2%。方法:将熏蒸药方(透骨草60 g,地肤子、苦参、荆芥各20 g,滑石30 g,黄柏、苍术各20 g)置于汽雾透皮设备,熏蒸患处,1次/d,30 min/次。
1.4 膏剂 呼荟茹等[8]外敷玉红膏(由当归、血竭、紫草、麻油等组成)治疗手足皲裂性湿疹,治愈率及有效率较高。梁宛伶等[9]采用自拟苦参汤熏洗加坐浴治疗肛周湿疹,临床上取得良好治疗效果。耿琳等[10]对比除湿止痒软膏(蛇床子、黄柏、黄连、苦参、茵陈、冰片等中药)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阴囊湿疹的效果,实验表明除湿止痒软膏不仅可以缓解瘙痒,在改善皮损方面也有明显的效果。高氏[11]用蛇黄膏外治亚急性湿疹180例,总有效率93.3%。蛇黄膏由黄柏、蛇床子等药组成,色泽深黄,气味苦涩,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功效。
1.5 散剂 甘金林等[12]在婴儿急性湿疹的治疗上进行了研究,采用麻油调青蛤散 (青黛30 g,黄柏30 g,煅蛤粉20 g,枯矾10 g,苦参15 g,荆芥15 g,甘草15 g)调成糊状,外涂于皮损处,治疗30例患者,有效率87.50%,疗效明显。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各指数的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与均匀度呈正相关而与丰富度指数无关。群落内物种分布越均匀,则优势度越小。
针灸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经络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古代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如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中记载“瘾疹取曲池、肩、足三里”。晋·《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虚则生疣,支正主之。身热扉,缺盆中痛,临泣主之”。现代也有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针灸对人体的免疫力及免疫失调性疾病有调节作用。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或艾灸的方式,如毫针针刺、火针针刺、艾灸、针刀,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疏通经络,调和人体气血,外散风、寒、湿、火等邪气,来调节机体免疫力,使皮损逐渐恢复至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辨证施治是针灸取穴的最根本依据,中国医学认为湿疹外因是由风湿邪气乘机侵犯肌肤,致使邪毒结聚,气血经络凝滞,内因则注重血分的变化,并与各脏腑有关。湿疹的常见证型有胎火湿热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血虚风燥证、气滞血瘀证[13],针对于不同证型的湿疹,主要以祛风、泻热、健脾、养血、利湿为取穴原则。众多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或特殊治疗进行取穴,总结出诸多操作简易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周三华[14]认为慢性湿疹与脾胃密切相关,观察毫针针刺“脐周四针”(水分、阴交、双侧天枢),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设置其对照组取穴除不针刺“脐周四针”,余同。治疗组患者的瘙痒改善有效率达89.66%,皮损改善总有效率达93.10%,均高于对照组。
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刺激穴位,运用温热之力激发经气及血气运行,温壮脏腑阳气,体内无形之风邪与有形之痰浊湿邪可被引出体外。韦宁华[15]运用毫火针排针浅刺法治疗慢性湿疹,将整齐排列成的火针垂直快速刺入皮损处随即迅速出针再刺1~2刺,从皮损边缘至中心进行围刺。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瘙痒程度,在缓解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善。钟润芬等[16]采用湿疹局部阿是穴行火针配合温和灸治疗,对瘙痒改善有明显的效果,其治疗后瘙痒改善率最高达96.7%。
周震等[17]运用火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皲裂性湿疹,将火针由指尖至指根依次点刺,不留针。火针治疗后,于隔俞、脾俞、三焦俞处行毫针快针速刺,不留针。后毫针针刺曲池、合谷、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等穴,留针30 min。对于病情严重及缠绵不愈的患者可酌情加中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2.9%。
王健等[18]采用针灸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湿疹。针灸取穴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长强,针刺后予以中药熏洗。药物与针灸配合应用使肛门局部病变组织的细胞蛋白质发生凝固、变性、坏死、脱落,有促进其新陈代谢及改善其营养状态的作用,总有效率达97.3%。
葛萍等[19]采用针灸治疗阴囊湿疹23例。针刺取穴主穴:血海,足三里。配穴:犊鼻,曲池,三阴交,囊底。针后予以艾灸(除犊鼻),灸后均留针5~10 min后起针,最终23例患者全部治愈。
龚见智[20]采用毫针疾刺法治疗婴儿湿疹,选穴以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如曲池、合谷、血海、膈俞、天枢等穴位,年龄越小的进针深度越浅,不留针。对照组局部皮肤涂以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7 d后,疾刺组总有效率达92.6%,远高于对照组。
穴位埋线治疗是在针灸理论的基础上在穴位处埋入羊肠线,与普通针刺相比,不仅可以延长对穴位刺激的时间,刺激程度也大大加强,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21]。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射与针灸相结合,胡咏梅等[22]予以穴位(血海、曲池、足三里)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湿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血疗法也是穴位注射中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其利用自体血可诱导和激发自身免疫系统产生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变态反应发生的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陈云龙等[23]采用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将从静脉抽取的血4 mL,随即注入穴位(曲池、足三里、血海、大椎、三阴交)每穴位注射1 mL,3次/d,治疗效果显著,有效率达83.0%。
放血疗法是通过针刺皮损、穴位或体表静脉的方式而使血液少量流出,热毒之邪随血而泄,使疾病得到治愈。刺络拔罐是放血疗法中一种将针刺放血加拔罐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共同起到行气活血、祛风止痒的作用。梅花针局部叩刺也是放血治疗方法之一,直接作用皮损部位,使淤积的气血得到通散,以改善皮肤微循环,达到治疗效果,还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疗程。黄梅等[24]治疗慢性湿疹,于膀胱背俞行拔罐后进行梅花针叩刺,总有效率86.6%。
穴位贴敷治疗湿疹是将药物贴敷在穴位或特定部位上,通过药物对穴位、经络的刺激,促进气血运行,加快体内水谷精微的代谢及循环,最终达到阴平阳秘,增强人体免疫力。
穴位贴敷对于小儿湿疹的治疗,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疗效可观。毕建光等[25]研究穴位贴敷治小儿湿疹的疗效,将苦参15 g,土茯苓9 g,金银花9 g,蝉蜕6 g,研细末后用凡士林调成膏状,贴敷于患处及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穴位如足三里、合谷、内关、上巨虚等穴位。局部症状可在几天内减轻甚至消失,在无诱因的情况下不再反复发作。竺炯等[26]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湿疹31例,敷贴药物是将细辛、肉桂、麻黄、苍术、附子、防风、地肤子、薄荷等药物打细粉后加工成片剂。贴于大椎穴处,每天敷贴约6 h,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复发率较低。
刮痧治疗是通过刮痧板作用于经络,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形成自体溶血,此过程中机体产生类组胺的物质,刺激各个器官及体内组织,进而改善体内的变态反应。李树香[27]采用刮痧加刺络放血治疗慢性湿疹,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进行刮痧,后联合刺络放血,总有效率达91.7%。
婴儿湿疹[28]也可以通过推拿治疗,清·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云:“汤剂为难,推拿较易,以其手足,联系脏腑,内应外通……认定标本,手法祛之”。推拿治疗婴幼儿疾病以经络学原理为依据,在体表穴位施行手法,使经络疏通,调和脏腑及气血,达到祛除肌表风湿毒邪之功。常用推拿方法:分阴阳,补脾土,逆运八卦,推掐四横纹,揉小天心、外劳宫、乙窝风,清天河水、推六腑,推揉拿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捏脊。依据病情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推拿手法施治,不仅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低。
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充分发挥了我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提供了更为有效及丰富的治疗方法,副作用低,适应证广,且复发率低。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某些操作过于繁琐且专业性强,或有些治疗有无法避免的疼痛等问题。为保证临床安全、有效、合理运用,我们需要进行更多大样本规范化临床研究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