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对药桂枝甘草主治“气上冲”之探析

2018-01-12 12:11孙晓舟赵德喜
关键词:经方津液小便

孙晓舟,赵德喜*,崔 巍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经方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著作中所记载之方,对药即固定配伍应用的两味药或仅含两味药的方剂,起相互协同、制约或促进的作用[1]。桂枝甘草两药合用的经方多达50余方,是仲景书中应用频次最高的对药,独立成方首见于《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中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本方是平冲定悸的基础方,亦是治疗气上冲的经典对药。经方大家胡希恕言桂枝甘草汤治气上冲力专[2],桂枝甘草汤作为对药在不同经方有着不同的症状表现,且由于气上冲的缓急、病位等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桂枝与甘草药量比例亦不尽相同。因此本综述从气上冲角度出发,依据胡希恕先生的理论体系,探析经方中桂枝甘草对药配伍的应用规律。

1 气上冲的机理与表现

气上冲是患者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抵嗓至咽喉,有呼吸困难之适感[3]。在经方中已明确提到气上冲症状,如“其气上冲者”、“气上冲胸”、“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素问·评热病论》曰;“人所以汗出者……汗者,精气也。”这说明人之所以汗出,是由于饮食,谷气化生精气后才能为汗。机体对抗外邪,邪气交争于骨肉,身体本能想以发汗之法把外邪从上体部驱之体外,若没把病邪解除,就会出现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表证,若此时用汗、吐、下法,人体机能亢盛予误治之药以回击,坚持了原来的欲汗机制,气上冲即此回击的证候,正是反应机体能否保持原来的抗病机制[5]。

气上冲的表现多样,隐藏在仲景书的不同条文中。如“太阳病,外证未去,不可下也,下之为逆。”都说明表证仍在者,不可误下,若误下后甚不可再发汗。汗出太过,必津液亡失,通常都是上体汗出较多,上体部津液不足导致上下体液骤然失调,上虚下实,气乘虚上冲,并激动里饮,气挟水上行,影响汗不出,所以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气挟水上冲,水容易停留在胃中,“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悸”胃中有停饮则脉沉、气短、悸。表不解,气上冲胸,影响脑系则头眩、惊狂、呕吐等[6]。再则大吐、大下后津液缺失过甚,则伤其胃气导致胃虚则心下逆满,内伤里虚,血不足以养心则“心下悸,欲作奔豚”,外有湿郁则身重、关节疼烦等[7]。

总结来说,气上冲是一组症候,心下悸、脐下悸、奔豚等属于气上冲甚者;胸满、短气、小便不利、咳吐涎沫等属于气上冲轻者;头汗、脉促、身痛、恶寒等属气上冲微者。这些诸多症状皆可由气上冲导致,其机理皆为气机向上冲逆[8]。

2 不同药量比例的桂枝甘草对药与气上冲的关系

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桂枝甘草药量比例不同,其治疗气上冲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想要更好的理解桂枝甘草对药主治气上冲的应用特点,首先要明确桂枝、甘草的药证特点。

2.1 桂枝甘草对药的药证特点

经方起源于《汤液经》,其药证特点取自《本经》,仲景对药物的认识与《本经》是一脉相承的。《本经》言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桂枝药证特点为平冲降逆,解表散寒,通利小便;言甘草“甘平”,用于心悸气短、脾胃虚弱等症,药证特点为健胃安中、缓急止痛、降逆益气。桂枝得甘草,有“辛甘发散为阳”之义[9],起到平冲降逆定悸、温中缓急、安中养液之功效。

胡希恕先生言“治气上冲最有力的就是桂枝”[10],如第15、65、67条等论述,不论是汗、吐、下等误治造成的津伤,气上冲都是桂枝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桂枝、甘草对药合用的经方中,桂枝的药量是治疗气上冲程度轻重的关键所在。桂枝用量大于甘草者,以平冲降逆定悸为主,安中养液为辅;甘草用量大于桂枝者,以温中补虚为主,平冲降逆为辅。

2.2 桂枝用量大于甘草的经方

2.2.1 含五两桂枝的经方

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用量五两,桂枝与甘草比例为5:2,主治“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此条文是烧针太过,津液大量亡失,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

气挟水饮上冲心胸诱发奔豚。

2.2.2 含四两桂枝的经方

在桂枝甘草合用的经方中,桂枝用量四两的方剂有5首,桂枝与甘草比例一般为4:3或2:1。此类方剂多是因汗、吐、下法误治后,出现心下悸、脐下悸、短气等气上冲甚者,桂枝甘草对药主要以平冲降逆定悸为主。

桂枝与甘草比例为4:3的经方仅有1首:苓桂五味枣甘汤,治疗“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见桂枝甘草汤证伴咳逆上气、眩晕者。桂枝与甘草比例为2:1的经方有4首,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是发汗药激动里饮,少腹有水伴气冲向上,出现气上冲较甚之欲发奔豚;桂枝附子汤治疗“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汤治疗“汗出短气,小便不利。”里有停饮压迫心胃则短气,气挟水上冲,故小便不利;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由于气冲饮逆见关节疼痛而头眩呕逆者。

2.2.3 含三两桂枝的经方

在桂枝甘草合用的经方中,桂枝用量3两的方剂共26方,桂枝与甘草比例为3:2或1:1。

桂枝与甘草比例为3:2的经方有23首。其中桂枝汤治疗“其气上冲者”,此处在经方中首次谈及气上冲,太阳病误下后邪气内陷,而病仍在表,因而出现气上冲胸证候,“鼻鸣干呕”也有气上冲之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疗“脉促胸满”,误下后使表邪入里,气上冲于胸则胸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下之微喘”;小建中汤治疗气上冲之“心中悸而烦”;苓桂术甘汤证中,表不解若内有水饮,气挟水上冲,即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本方治桂枝甘草汤证见头眩、短气或小便不利等气上冲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大汗后亡阳亡津液,不但表未解,且因汗多而气乘虚上冲,并激动里饮,上蒙清窍而发惊狂、卧起不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小便不利”、防己茯苓汤治疗“四肢聂聂动者”之气上冲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短气里急,小便不利”,见桂枝汤证伴胸腹动悸烦惊不安等;桂枝加黄芪汤证中,由于气上冲、津液亡失,水气相击冲逆则瞤,水气冲于胸中则“胸中痛”,气冲于上则“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

桂枝、甘草各三两的经方有6首,比例为1:1。如黄连汤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热邪与水饮互相激动冲于上则呕吐;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小便难”;小青龙汤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泽漆汤治疗“脉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沉则里有水饮,必有气挟水上冲之机;桂枝人参汤治“心下痞鞕”,人参治胃虚心下痞硬,桂枝甘草以解外。

此类多为桂枝汤加减类方,多自汗出有热,虽仍伤津液,但未损伤太过,胃气未败。故桂枝甘草对药以降逆、解表为主,用于治疗由气上冲导致的心下满、胸满、烦惊、小便不利或头晕目眩等气上冲程度较轻的证候。

2.2.4 含二两桂枝的经方

在桂枝甘草合用的经方中,桂枝用量二两的有8首,桂枝、甘草比例为2:1或1:1。其中茯苓甘草汤治疗“伤寒厥而心下悸”,此条是水气逆满心下而致心下悸,应用大量茯苓以利水定悸,虽桂枝甘草用量减小,但仍起降逆作用;麻黄汤治疗因表不解、气不得旁达上冲于肺导致的“喘而胸满”;葛根汤治疗“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桃核承气汤治“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温经汤治“少腹里急,腹满”以温中降逆;麻黄加术汤解表散寒;茯苓泽泻汤治“吐而渴欲饮水”以健胃安中降逆。此类经方桂枝甘草用量减小,主要以解表健胃、安中养液为主,治疗脉浮、恶寒、汗出、喘、呕、少腹急或身痛等气上冲微者。

2.2.5 其他

在桂枝甘草合用的经方中,桂枝用量一两的方剂有4首:柴胡桂枝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竹叶汤、乌头桂枝汤均健胃解表。另外有5首用量特殊的经方,如半夏散及汤中,桂枝、甘草各等分;薯蓣丸中桂枝、甘草各二十八分;桂枝麻黄各半汤中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草一两;桂枝二麻黄一汤中桂枝一两十七铢,甘草一两二铢;柴胡桂枝汤中桂枝一两半、甘草一两。此类经方主要以安中养液而解表为主。

2.3 甘草用量大于桂枝的经方

桂枝甘草合用的经方中,甘草用量大于桂枝的方剂仅有4首。其中炙甘草汤治疗“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之气上冲证,甘草用量四两、桂枝三两,此处的甘草是桂枝甘草合用的方剂中用量最大的,加大甘草用量以安中养液,本方治津血枯燥而脉结代之心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桂枝甘草汤证而其人烦躁如狂者;竹皮大丸方治疗“烦乱呕逆,安中益气”,以中虚少气而重用甘草。此类经方主要见虚劳短气、脉结代等症,加大甘草用量比例,以健胃益气为主,佐以安中降逆。

3 小 结

通过整理发现,桂枝甘草合用大多都可治疗因气上冲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起到降逆平冲、安中养液、益气补虚之功效。桂枝用量大于甘草的经方中,桂枝用量四两者治疗气上冲甚症,桂枝用量三两者治疗气上冲轻症,桂枝用量小于三两者治疗气上冲微症,甘草用量大于桂枝者以安中养液为主。因此,在应用桂枝甘草对药时,既要懂得在特定情况下以法调配用药剂量,又要根据病变证机调整运用,全面准确理解经义,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猜你喜欢
经方津液小便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千年“经方”祛病痛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经方大家曹颖甫运用经方探微
找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