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璇 罗海忠 宋伟华
(1.浙江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浙江省海洋渔业装备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2;2.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浙江 舟山 316000)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1]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2]无论是以经营乡村为理念的“安吉模式”,还是以人文资源开发为基础的“永嘉模式”,都是浙江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美丽乡村”不只是美在形象,更要美在发展。事实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的发展早已不单停留在经济范畴,而是全方位的乡村升级变革之路。[3]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加乡村财政收入,进而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带领农民致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层级迈进,真正成为惠民利民之举。[4]
美丽乡村的建设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否则会出现“千村一面”的畸形发展。“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自古以来,我国地大物博,无论在饮食文化、地域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农村区域差异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因势利导,发展经济,建设美丽乡村。而“一乡一品”正是以不同区域的特色为主旨,展现乡村自己的文化和特点,从而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和经营特点。本文以舟山嵊泗枸杞乡贻贝养殖为例,分析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营特点,通过贻贝养殖打造特色产业,探索“一乡一品”发展新思路,从而成为嵊泗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助推力量。
枸杞为嵊泗县第二大岛,是浙江省“贻贝之乡”,位于嵊泗列岛东部,菜园镇东28.6km,陆地面积为6.62km2。地质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地貌属海岛丘陵类型。土壤类型主要有滨海盐土、潮土、水稻土等。
目前,枸杞共有户籍人口8151人,居民家庭3151户。全乡下辖5个新型渔农村社区,7个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岛上居民主要从事渔业捕捞、贻贝的养殖,贻贝产品的加工以及民宿旅游等。渔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专业从业人员、兼业从业人员和临时从业人员三部分。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所占比重最大。自2015-2017年专业从业人员中从事捕捞的渔民达1 500人左右,兼业人员中从事捕捞的人员不足百人。专业从业人员数量无明显变化,养殖、捕捞、加工的人数分别保持在670人、1500人、200人左右。而兼业人员,从事捕捞的人员数量一直在上升,而从事养殖的数量下降近50%。另外,在专业从业人员中由于其娴熟的从业技能,较之兼业从业人员和临时从业人员分工相对明确。养殖桁地主要分布于干斜、后头湾、龙泉、里西等海区,全乡养殖户总计653户,占全乡居民总户数的20.29%。从事养殖劳力约1300人(按每户2人计算),养殖户年人均纯收入达30万元左右。现全乡共有渔业生产渔船142艘,其中功率44.7kW以上的渔船119艘(其中帆张网108艘,拖虾船15艘,渔运船5艘,刺网船1艘);44.7kW 以下流刺网船23艘。2018年,海水养殖面积达1 020hm2,累计捕捞产量23019t,捕捞产值11635 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2%和7.86%。以旅游或休闲渔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和增长。2015年全乡累计接待游客数为8.2万人,旅游总收入0.66亿元,渔家民宿118家,床位2051个;2016年,全乡旅游人数累计达到11.3万人,旅游总收入1.1亿元,民宿139家,床位数2397个;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达1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15.92%和13.63%。体验式的休闲渔业发展态势良好,2017年相较2015年,总产出、利润增加一倍。在枸杞,贻贝养殖的总产值约为传统捕捞业和旅游业的总和。2018年1-6月全乡实现渔工业生产总值23387.4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17879万元,工业总产值5508.4万元。
贻贝(Mytilus coruscus) 隶属于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贻贝属,为温水性种,北至中国辽宁大连,南至福建东山均有分布。其中以浙江沿海资源量最大,而舟山海域所特有的厚壳贻贝是贻贝的重要品种之一,[5]俗称青口或海虹,其干制品称为淡菜。
1.经济价值——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增长点
贻贝养殖对拉动地方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嵊泗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已成为民生所依靠的支柱产业。近年来贻贝养殖面积虽有一定的波动,但其产量和产值总体呈增长的态势。2015年贻贝养殖面积有1353hm2,总产量为5.625×104t,产值1亿元;2016年贻贝养殖面积826.7hm2,总产量6.2×104t,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9.7%和33.4%;2017年养殖面积达1086.7 hm2,总产量8.6×104t ,产值1.9亿元。贻贝养殖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贻贝加工业方面也呈现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2015年枸杞乡加工贻贝产品1912t,产值4803.2万元;2016年加工贻贝2222t,产值3.16亿元;2017年加工贻贝3000t,产值3.86亿元。如今,枸杞乡已形成育苗、养殖、销售、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另外,配套物资供应、外来劳力输入等相关配套产业也逐步完善。
2.社会价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优选出路
贻贝养殖产业在吸纳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可以推动当地水产品加工业、进出口贸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贻贝养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贻贝产业逐渐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为缓解渔业自然资源承受的压力及保证渔民稳定增收,枸杞乡大力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随着减船转产政策稳步开展,2017年累计减压功率1355kW,累计转产渔民40人;2018年减船转产2艘,涉及功率343kW,涉及转产渔民3人。目前,数量庞大的捕捞渔民在转产转业过程中面临再就业选择的困境,而日益扩大的贻贝养殖业为转产渔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渔民在水产业结构调整中成功转业,得以继续在熟悉的海洋领域创造自身价值。
3.生态价值——舟山渔场振兴与“蓝色碳汇”的生态基石
重视贻贝养殖产业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生态价值。一方面,贻贝养殖是改善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修复舟山渔场、丰富渔场资源的生态化途径。枸杞乡贻贝养殖全部采用开放式野外环岛海域自然生态养殖,养殖贻贝以海洋浮游生物和海水中的有机碎屑为食。养殖过程中无需投喂饵料和给排水,也不使用任何药物,可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防止赤潮的发生,还可保证有机贻贝的品质。[6]另一方面,贻贝具有固碳及吸收氮磷的作用,据相关研究表明每生产1t贝类,固碳量为70kg,可分别转移海水中的氮15kg,磷2.5kg。2015年,枸杞乡贻贝有效固碳3937t,分别转移氮844t,磷141t;2016年,有效固碳4340t,转移氮930t,磷155t。这对于扩增海域碳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为积极实施“蓝色碳汇”行动,促进海洋自然生态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
1.乡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枸杞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需求也日益提高,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之外想要体验离岛慢生活,感受中国传统渔村的风貌。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游客的大量涌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紧缺、机动车增加等问题。加之地势原因,道路大多窄小陡峭,大量的机动车上路带来交通的拥堵、车辆停放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另一方面,基于乡村规划的不完善及对各村资源缺少统筹规划,渔用物资的无序堆放,土地紧缺与渔用场地稀缺的矛盾日趋显现。
2.环境卫生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贻贝养殖、销售的特殊性,贻贝在收割后需要在码头集中清洗,贝壳清洗后码头离岸海水悬浮物增多,影响近岸海水美观性。同时,乡镇污水处理、贻贝加工厂的专用污水处理管道均容量不足。加工后的贝壳随意处理、大量的海漂垃圾及未清洗的养殖物资无序堆放,成为枸杞建设美丽海岛过程中的严重阻碍。
在调研过程中,多数村干部反映存在村级经济短缺的问题。以龙泉村为例,全村共121户,养殖面积204.7hm2,养殖大户20户,每户年收入在60~70万元左右,而大多数个体养殖户的主要年龄结构为中老年,收入约10万元。在个人经济收入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近三年来村集体年平均收入约15万元。主要依靠店面出租、菜场出租及提供渔用物资堆场等的租金收入,在此情况下村集体需要承担废泡沫、废浮标的清理费用以及提供养老户的保障。村级经济收入少花费多,常常入不敷出,村集体经费不足。在缺少充足的资金资源的情况下,对本村的统筹经营管理的规划便束之高阁。
当地贻贝养殖的特性,养殖产值占总产值的57%,而其他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2%,因此贻贝产业是枸杞的支柱型产业。[7]而作为主导产业的养殖业,并没有发挥自己的龙头作用,没有带动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贻贝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及市场之间信息的不对等及滞后,导致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存在一定的风险。养殖业与旅游业相互割裂,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业融合程度低。加工业作为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不能对行业及市场进行较为精准的估计与预判,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同时,加工业对旅游业的贡献仅停留在作为其纪念品的阶段,仍不能发挥媒介及载体的作用推动品牌连锁效应的产生,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与养殖业目前几乎未出现交集,与加工业的结合仍处于传统发展模式中,产业关联度低,文创产业发展不足,仍主要以旅游业带动其发展为主。综上所述,旅游业应在产业融合中居于核心位置,要进一步激发其辐射带动作用。在保障其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融合发展。
1.苗种选育困难,关键技术仍需攻关
在调研养殖合作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贻贝苗种问题仍然存在。自2007年舟山市水产研究所突破厚壳贻贝育苗难关后,嵊泗县枸杞乡开展育苗试验,并于2014年成功育苗4亿粒。之后由于苗种没有进行良种化选育,质量逐年下降,2015年成功育苗仅1亿粒。后不知何种原因,育苗一直未成功且因为厚壳贻贝育苗投入成本高及成功率低的缘故,近三年来主要进行小规模尝试。现在合作社苗种主要为外购,成本大幅增加,由20元/串上涨到40元/串。且外购苗种市场混乱,人员进入门槛低,无苗种检疫机制,苗种质量没有保证。
2.养殖空间有限,用海管理亟待破局
养殖海域权属归国家所有,有不可随意买卖流转的特殊性。乡镇渔业管理干部人数相对于全乡贻贝养殖面积来说明显不足,导致养殖桁地新建改建监管明显出现漏洞。由于村民思想观念陈旧,文化认知度低,无偿使用的养殖用地已成为养殖户的“私有财产”,私自缩小养殖间距,增加养殖面积。养殖户抢占海域、占用航道、巷道等大量公共资源,造成养殖海域饱和,大量转产专业渔民无海可用,酿成“公地悲剧”。养殖合作社社员进出自由,租用养殖海域分散不连片,给渔业监管带来隐患,发生纠纷时会因权属不明而无法维权。
3.养殖设施陈旧,技术装备急需改造
目前,贻贝养殖业的加工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户在贻贝包苗、收割及售卖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仅在收割阶段一个加工企业就需要劳力200余人,全乡人力年费用约为500万元。另外,养殖设施如苗绳、毛竹桁杆、泡沫浮子等在使用后难以保持原有的性能,影响生产效率及预期产值。贻贝养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季节性用工增加了养殖成本,同时由于生产效率低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紧张。
4.买方市场凸显,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贻贝销售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鲜销为主,加工产品目前仅停留在以全壳、半壳、颗粒等为主的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较短,缺乏对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另外,嵊泗贻贝的品牌并未进入大众视野,且缺乏贻贝产品与海岛特色民俗文化的结合。在贻贝的销售环节合作社并无行业标准要求统一买卖,部分鲜销户为了抢占市场,进行价格恶性竞争,导致贻贝价格持续走低,市场定价均为外地进货商把控且欠款较多,销售户风险较大。销售户之间的这种恶性竞争,从而造成了贻贝销售的恶性循环。
5.养殖保险单一,理赔乱象倒逼整治
保险保障机制不完善,养殖保险的覆盖面少、保障水平低。当地养殖保险仅有渔业互保一种模式,品种较为单一,缺少其他政策性保险及商业保险补充,遇到自然灾害不足以抵抗风险。同时,由于海水养殖市场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养殖物种的多样性导致客观理赔业务具有复杂性。从而使其成为一种高风险、高技术要求和高成本的理赔工作。保险保障范围分类不明确,保险公司对于养殖损失程度难以界定,一些不良渔民虚报养殖面积、苗绳数量获得理赔款,钻了法律漏洞。他人效仿觉得“有利可图”,长此以往,这种理赔乱象频发。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健全渔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工程,提高总体建设水平,形成全乡共建、共联、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升级改造水利设施,新增2000t/d海水淡化制水能力,缓解旅游旺季供水紧张的问题。加强公共交通路网建设,规划路网交汇点分流车辆,合理设置停靠站点,提升岛内交通通行能力。鉴于海岛地势地形的特殊性,引进的公交车辆应以小型车为主,提升其安全性,对于私人机动车,政府要控制合理的数量,实行私人机动车购买上报审批制度。政府统筹全乡资源,对渔用物资集中规整。建设气泡浮子、苗绳专用准放场地和渔船停泊场,实行“一格一笼一墩位”分配制度。对有条件的社区村探索实施生产生活区域分离。积极引导成立养殖服务公司,有效整合养殖资源,提高养殖物资利用率和渔用场地空间利用率,助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2.优化生态改善方式,创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加大对生活污水处理能力,铺设加工企业专用污水管道,要求达标排放。对于解决码头附近海水悬浮物多、透明度差的问题,应采取投放绿植浮岛的生态改善方式。在吸附杂质的同时,起到环境美化、净化的作用,形成近岸盆景的靓丽风景线。对于海漂垃圾实行外包的方式,组建海上垃圾保洁队伍,全面清理海岸沿线海漂垃圾,将打捞及清理的垃圾存放到指定地点并制定相应考核标准。[8]加工产品所废弃的贻贝壳,可分门别类,外观美丽无残缺的可在打磨后制作手工艺品,剩余的可以做肥料或者清洗剂,还可以在沙滩制作贝壳遮阳伞,贝壳屋等。既解决堆放面积不够、美观问题,又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特有的海岛文化特色。规范海水养殖管理,优化养殖结构,合理控制养殖规模。积极推广节能型、环保型养殖物资,减少养殖白色污染。[9]
实行全乡统筹,对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清理所有村级资产、资金、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制定三资管理办法,建立村级三资监管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一是村集体以自然资源入股与旅游投资公司合作开发村内旅游资源。村集体作为股东享有监管、收益权利,所得利润均用于村集体发展使用。二是增加村内固定资产。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设置渔用堆场、整合店面收取租金,探索养殖用海有偿化,部分资金用于村集体加强对所属区域海域管理。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着力突出转型发展,加快形成枸杞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贻贝养殖相对单一,应对贻贝和以贻贝养殖为中心的加工产业及其生态渔业进行发展融合。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高贻贝质量,从而给加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同时建立贻贝观光体验馆,开展贻贝认养活动,加大养殖产业辐射,推动养殖业向休闲、体验、观光等旅游新业态延伸,共同构成美丽乡村的靓丽画卷。运用海湾环境整治、海洋牧场综合馆、海上牧场观光平台、海洋文化传承等项目,打造集养殖、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
1.提高贻贝良种化水平,确保苗种质量安全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当地科研力量作用,改进厚壳贻贝苗种良种化,分析育苗数量质量下降的原因,建立舟山厚壳贻贝育苗新体系。对于苗种外购的情况,政府应统一购买销售。实行苗种从业人员准入机制、出厂检疫机制,对买进苗种进行种类、数量、品质检测,达标后再进行销售。同时对苗种销售市场进行规范,以降低养殖户风险。
2.规范养殖海域确权程序,引导渔民依法用海
加强养殖海域管理,将枸杞乡范围内所有养殖海域由县海洋渔业局确权给乡镇下属国有资产公司,由乡镇渔业干部进行海域管理,以租赁的形式供养殖户进行贻贝养殖。利用基础数据进行排查摸底,测量建立养殖四至数据库并发放养殖证,政府对于非法用海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给广大养殖户敲响警钟,从而树立依法用海意识。针对养殖海域变相私有化造成的不公平性的问题,全面征收养殖海域使用金,对养殖大户采取惩罚性收费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性。
3.降低养殖成本,加大机械化投入力度
据调查显示,在贻贝养殖全过程中,人力成本占总收入的10%左右。因此,机器替代人力的趋势愈强。由于贻贝养殖的特殊性,大型机械化成本高,应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适用的养殖机械。在贻贝收割阶段,可以建造海上收割平台,在平台进行收割、清洗,减少陆地污染。在鲜销过程中,利用机械化进行贻贝运输。在养殖基础设施中,养殖桁杆由之前的毛竹变成了钢管,增强了稳定性,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力量。
4.推进贻贝品牌建设,拓展加工销售渠道
加工厂以贻贝加工为主业,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开发利用其潜在价值,改变贻贝当前作为最基础农产品的面貌,提升产品档次,向精深加工发展。企业文化内涵与外包装结合进行创新,做好“嵊泗贻贝”地理标志的文案,提升枸杞“中国贻贝之乡”的品牌知名度,争取发展成为可上市的贻贝制品生产企业,培育国内外贻贝制品消费市场。政府动员销售户抱团或整合销售,从而掌握贻贝市场价主动权。充分发挥“贻贝协会”引领作用,加强行业约束管理,确保企业和养殖户的利益实现双赢。多渠道拓展贻贝销路,不断摸索贻贝销售新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载体,加快推进电商、物流、仓储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电商平台建设。[10]
探索政策性保险兜底、商业保险补充的新模式,有效降低风险系数。2018年海水养殖保险投保总户数240户,实缴保费61万元。到2018年6月,保险面积达266.7hm2,参保率达37.2%。对于理赔的界定问题,保险公司应制定相关理赔标准。加强人文淳美乡风建设,提升村民文化内涵,为防范不良渔民虚报假报的情况发生,保险公司应联系乡渔办进行养殖保险统一登记,以村或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登记并安排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测量,确定所投保养殖区域四至,并拍照取证登记留存,以作为日后理赔的依据。
坚持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理念,加快推进2A级景区村建设。创新旅游管理模式,推进“一岛一平台一公司”旅游管理模式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丰富业态布局,提升旅游品质。发展体制改革第三方机制,组建枸杞乡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渔旅结合,产旅融合的新业态,以缓解产业间矛盾。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控制民宿合理发展的数量,实施星级管理,转变目前传统经营模式,形成民宿联盟经营机制,打造特色精品渔家民宿集聚群。以“旅游+”理念为引领,以职工疗休养旅游路线为重点,着力拓展淡季旅游市场。探索实施“一乡一品”旅游模式,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引进高端旅游项目,启动贻贝展览馆、手工制作馆、星空之村等旅游业态街,尝试建设住宿餐饮、贻贝产业、渔俗文化体验等主题特色村落,串联整合配套,组团开发运营,完善旅游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