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熠
摘 要: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三种主要的创作方向和风格类型,分别是:在继承传统风格基础上对形体语言与釉色装饰的探索;在吸收现代陶艺语言后对陶瓷材料语言及形式美感的挖掘;吸纳后现代艺术思想后对陶瓷雕塑生活化與大众化的实践。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创作方向;风格类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经历了近四十年的曲折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现代雕塑思想开始逐渐影响一批以学院派为代表的陶瓷雕塑家的艺术创作。这标志着我国陶瓷雕塑开始反叛之前的程式化模式,探索新的陶瓷雕塑空间形式,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在西方现代陶艺思想冲击下,我国陶瓷雕塑工作者在利用传统陶瓷造型和装饰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探索陶瓷雕塑新的形式美感,其中部分艺术家开始探索陶瓷材料的艺术语言,部分艺术家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充分展现艺术家的个性。新世纪后,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大批跨界艺术家利用陶瓷语言架构自己的奇思妙想,更加丰富了我国陶瓷雕塑艺术面貌。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经过这近四十年的发展艺术家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理念丰富的作品,其中多种风格流派共生共融,在这里笔者通过分析陶瓷雕塑作品的形式语言和艺术理念,从我国现阶段的陶瓷雕塑作品中梳理出三种主要风格类型。
第一类陶瓷雕塑是在我国传统陶瓷雕塑风格的基础上,对其形体造型与釉色装饰进行探索创新。这类陶瓷雕塑的共同特点是:在作品题材上多以生肖动物、传统文化名人、宗教人物为主,在造型上多保持“唯美”的审美标准,注重和谐、稳定、平衡等,在形式上多通过别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去诠释传统艺术中的气、韵、神,赋予传统雕塑新的生机。这类型的艺术家有:刘远长、苏献忠、康家钟、韩美林、张育贤等。其中苏献忠生于德华瓷塑世家,从小对传统瓷塑艺术耳濡目染,后又进入高等学院深造,接受了严谨的西方雕塑艺术训练,他精于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借鉴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对雕塑形体语言的探索,赋予德华白新的形式与内涵。苏献忠的陶瓷雕塑《守静》以传统的观音为题材,对雕塑形体进夸张、变形、抽象等艺术处理,再结合德华白釉,塑造出充满新意且带有德华观音精神内涵的现代陶瓷雕塑作品,这是对以何朝宗艺术风格为代表的德化传统瓷塑的一种创新突破。刘远长的陶瓷雕塑《忠义春秋》以历史人物为题材,以概括的造型手法摈弃了传统瓷塑程式化的造型和繁复的细节雕刻,通过釉色新颖的搭配,塑造出外形挺拔硬朗、形体概括、气质英勇的关公雕塑,整体透入出一种纪念碑似的凝重浑厚感。
第二类陶瓷雕塑在形式上颠覆了传统的陶瓷雕塑风格,是运用陶瓷材料在践行现代艺术,展现泥与火所自然产生的形式美感及材料质感。这一类型陶瓷雕塑的特点:在材料上,更加关注不同泥料的质地特征;在形式语言上多利用缺陷肌理:在装饰技法上,保留泥性效果的偶然性与随机性,显露手工的印记;在造型上,不在追求“唯美”的效果,不注重规整有序,甚至故意制造残缺变形的形体。这一类型艺术家有周国桢、吕品昌、陈淞贤、张晓莉、黄胜、沛雪立、李正文等人。周国桢是最早一批探索发掘陶瓷材质肌理语言和新形式美感雕塑家,在陶瓷雕塑《猫头鹰》中,他将泥片随性的卷曲、堆叠成型,像大写意国画般不进行过多的修饰,保留泥片的自然的泥味,达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效果。张晓莉的陶瓷雕塑《冰冻的萨克斯》,运用泥土的拉、扯、挤、堆制造出具有中国写意画笔触感的乐器形象,乐器本身是音乐的载体,与陶艺语言相结合,仿佛音乐被凝固保存下来。
第三类陶瓷雕塑强调艺术应该服务于思想而不仅仅是视觉,它们借鉴后现代艺术思想,对传统及现代艺术进行反思,希望将陶瓷雕塑引向对人本身的关注,让陶瓷雕塑艺术更加生活化、世俗化。这一类型的艺术家并未受到传统陶瓷艺术的束缚,在艺术追求上也与前辈艺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他们吸收装置艺术、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后现代艺术风格将自己个性自由的艺术思想通过隐喻、反讽、象征等表现手段具象化,以展现社会的多元化和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类型的艺术家有刘建华、阿仙、郑冬梅、耿雪等。如,刘建华的陶瓷雕塑《迷恋的记忆》用陶瓷材料塑造了一个穿着旗袍坐在沙发上的女人,女人头手略去。其中,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沙发则指代了外来的西方文化。两种象征东西文化的元素组合起来,让观者的心理产生碰撞,表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郑冬梅的陶瓷雕塑《轻花系列》将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与中国女红手工编制相结合,亲手把单个的陶瓷零件用铜丝连接起来,编织成一束束野花野草的造型,体现了在后现代艺术影响下,对艺术生活化的倡导。耿雪的作品《海公子》,以影像方式来呈现陶瓷雕塑,给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形式带来新的思考。《海公子》的瓷塑先是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存在,后来再结合民间故事,拍摄出以瓷塑为视觉主体的视频短片。当观众看到瓷塑实体时,这并不是作品的结果,视频动画会让这些瓷塑在影像故事中“活过来”。耿雪这一后现代的艺术架构让陶瓷雕塑以更为大众化、世俗化的形式展现。
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三种主要的创作方向和风格类型,分别是:在继承传统风格基础上对形体语言与釉色装饰的探索;在吸收现代陶艺语言后对陶瓷材料语言及形式美感的挖掘;吸纳后现代艺术思想后对陶瓷雕塑生活化与大众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熊钢如,洪秀明.陶瓷雕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5.
[2]李云慧.《对雕塑造型与材质肌理的思考》大众文艺.2011
[3]白明. 世界现代陶艺概览.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