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杰
摘要:自“三公”经费实行公开以来,经费支出走向逐渐透明化,然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系统的不完善也使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以辽宁省为例,从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现状出发,分析 “三公”经费现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2.057
1“三公”经费的内涵及现状
1.1“三公”经费内涵
“三公”经费是指为保证相关中央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平稳运行,保障国家经济有序正常发展,而分配的财政拨款,主要包含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这三方面的支出。其中,因公出国(境)费包含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国(境)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培训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包含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购置费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路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包含事业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三公”經费的设置是为了给予行政事业单位一定的资金支持,使之能更好的行使他们的职能,卓有成效地完成上级下发的任务及部门工作:出国(境)费用方便了各部门开展国际工作,开拓单位职员的眼界,取长补短,使得工作更具专业性;公车购置及运行费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提升;公务接待费则发挥着部门间及与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以出差为由使用政府公费旅游、使用公款吃喝并铺张浪费、将公车占为己用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使得“三公”得到较多关注。
1.2“三公”经费逐年减少
辽宁省2015、2016年“三公”经费预算及决算支出明细如表1。
根据表1可知,辽宁省2016年预算数比2015年预算数减少142.7万元,下降64.83%,其中:公务用车运行费比2015年减少143.2万元,公务接待费提高05万元。2016年度“三公”经费支出比2016年初预算减少支出20.26万元,比2015年决算减少81.33万元,下降58.73%。
由此可见,辽宁省各部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节约“三公”经费的思想,严格把控“三公”经费支出:缩减因公出国(境)费用,降低公费旅游发生的可能性;合理控制公务接待的支出,对接待费报销范围作出相应规定;加强公车管理,明确公车使用范围,防止公车私用,降低运行成本,使得“三公”经费呈下降趋势。
2“三公”经费现存在的问题
2.1“三公”经费核算不规范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基层部门执行能力较弱,对于三类经费的核算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费用范围界定较模糊。
在核算时,一些费用的核算科目没有具体标准,财务人员依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将“三公”经费归类,导致各部门编制记账凭证或核算三类经费时缺乏准确性。会议费用与公务接待费会经常被混淆,例如某部门召开座谈会,因会议所发生的伙食费、住宿费、场地费等均由公款支付,而最终却会被计入“会议费用”报账,使得会议费成为“三公”经费之外的第四公,在最后公开的预算决算中公务招待费数据降低,然而实际“三公”经费依旧居高不下。
(2)发票报销附件不全,审批手续不规范。
一些基层单位在报账时,发票审批不严格:有的对于大额金额的消费报销只有寥寥几张发票,没有相关附件的明细清单和说明,有的报销单填写简单,开支事由不明确,未按要求注明原因,人数,规格等;有的入账发票甚至没有相关负责人签字或加盖专用章。
2.2“三公”经费预算不到位
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财务工作,预算很重要,一个与单位整体发展水平相契合的预算能够给单位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在现实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容易,许多问题都会涌现出来。
现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采用的是基数法,即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时,首先确定上年支出的基数,在上年支出基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下一年度中各项支出的增长因素,由此来核定下一年度预算的数额,该方法较为容易,但忽略了预算执行后的实际情况,不清楚上一年度资金的投资方向是否准确,是否达到预期的使用效益,预算超支的现象是否存在,因此所得到的数据通常不具有客观性,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形成对财政资金的浪费,违背了国家最初下发财政拨款的目的。
2.3“三公”经费监督力度不够
“三公”经费虽已对公众进行公开,但效果仍差强人意:公开方式缺少灵活性,公众现可通过辽宁省财政厅网站查阅,查询界面如图1所示,但对于老人或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查询就不是特别便利,使监督覆盖面降低;公开内容如图2,可以明显看出关于“三公”经费的内容不够直观,需要从众多部门决算中寻找,对于公开的内容也比较片面,图3是辽宁省2016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缺少细节的公开,例如因公出国(境)费用,是为了完成什么工作,该笔费用里车费或机票费用占多少,伙食费、住宿费占多少,在公开的数据中都没有体现,明显削弱了监督效果;个别单位公开不及时,信息的时效性差,达不到监督目的。
监督不光从公众入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也十分重要,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个单位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监管形同虚设,领导干部如果自身不能明确自身职责权限,整个单位都可能形成铺张浪费甚至腐败贪污之风气。
内外部的监管都没有落到实处,这无疑给经费的滥用与浪费提供了环境和条件,不利于“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与节约。
2.4财务意识薄弱,知识更新不及时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紧跟国家会计政策,及时对数据计算方法、报表编制等作出调整,才能保证本单位数据的准确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单位对于财务制度和财务知识的更新与执行具有滞后性,业务水平有限,当今经济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水平不断提高,如果不能紧跟经济发展脚步,很快会不适应行业的发展,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财务人员对工作内容的认识也具有局限性,仅仅将目光集中在报表的编制、单据的审核等方面上,没有从财务风险角度考虑部门的发展,使得管理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endprint
3“三公”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3.1加强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
完善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根据国家财务部的规定及会计准则的要求,细化“三公”经费会计核算科目,明确“三公”经费的报销范围、金额标准等,并尽可能详细地公开信息,确保财务数据与各部门预算的完美衔接。财务人员应坚持原则,报销时严格把控发票等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票据的真实、有效,使“三公”经费支出有章可循。对于记账凭证的编制,要检查是否错记成其他科目,并核对登记的项目是否与“三公”经费报销项目一致,善于发现问题,避免被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将其他费用与“三公”经费混淆,企图蒙混过关。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应坚守自身职业操守,练就火眼金睛,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视为己任,为 “三公”经费的真实反映保驾护航。
3.2科学编制预算,坚持预算公开
合理科学的预算能够为整个单位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了每个职能部门人员在预算期间的具体工作,从而保证了各部门和整个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加强预算的专业性,应安排专人负责预算编制的各个阶段,并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分析。
预算是一种执行预算,数据应具体化,以便各职能部门落实执行,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立足于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明确“三公”经费的使用范围,对三类经费的消费金额及消费标准进行限定,将预算细化,结合部门将预算支出细化到具体项目上,时刻监控“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防止预算的执行与编制相违背,严格按照预算使用经费,不得超支,抑制单位内资金随意使用的不良风气,对违规报销、变相报销行为严格处理,真正做到降低各行政单位成本。
“三公”经费的公开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促进“三公”经费制度建设良好发展,也利于完善单位内部预算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预算支出,所以应坚持预决算公开,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行政事业单位把钱花在实处,以真实的数据让人民信服。
3.3完善信息公示,加大监督力度
促进“三公”经费支出标准化最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辽宁省财政部可建立独立的“三公”经费公示平台,
将本省的数据进行汇总,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做好对比,便于公众更清晰地把握“三公”经费的变化;提前对公开时间及查询方式进行公布,方便公众及时查询与掌握本单位情况;在对“三公”经费信息进行公开时,其内容应当简洁明了、注重细节,对专业术语做好解释,让社会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本单位经费的去向,让公众真正了解到钱为民所用;对于公开形式和方式,应立足实际,进行创新,开辟更多的渠道,比如电视、网络、报纸、社区展板等,扩大公众参与面,提高社会覆盖率;建立專门的调查解惑小组,对公众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答疑解惑,并定期进行调查反馈,完善对信息的公示,遇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询问时,及时与本单位财政部门沟通,积极主动的进行回应,做好相关解释说明工作。
3.4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定期开展培训
为促进单位内部人员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单位内部应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将 “三公”经费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将考核结果与职务的升降、工作的奖惩结合起来,变外部(政府、单位)控制为自我控制,化压力为动力,从而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为辽宁省甚至国家“三公”经费只增不减的重要目标做出贡献。同时,对肆意挥霍公款、不及时公开“三公”经费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进行公开批评,并视其情形严重与否进行处理,以此警示各领导干部,促使领导干部间形成廉政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
随着“三公”经费的公开,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性提出挑战,因此开展“三公”经费管理培训十分必要。各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培训,对“三公”经费管理的新规定、新知识、新要求进行学习,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财务人员也应不断充实自己,吸取、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各单位间也应加强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4结语
“三公”经费的有效管理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节约国家财政资金的重要举措,更是扼制国家贪污腐败的强心剂。因此,对于“三公”经费的管理还需要不断地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三公”经费的管理水平,从真正意义上减少“三公”经费的支出,真正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龙.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17(6).
[2]徐金艳.浅谈如何做好事业单位预决算及“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工作[J].财会学习,2017(9).
[3]纪双玲.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2017(9).
[4]王资颖.浅议新形势下“三公经费”的财务管理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