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是学校形象的“窗口”,班风的好坏影响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班级的好坏与课堂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因而,笔者认为要树学校新风,先得搞好班级管理,而探求艺术生高中语文课堂管理的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在语文课堂管理、艺术生文化课堂、提高艺术生文化成绩等方面起到作用。
关键词:艺术生;语文课堂管理;制度策略
课堂管理是一种组織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面对不同专业的艺术生个体,对语文集体课堂会有不同的感受,以小课形式的音乐生对语文集体课堂与专业课堂认知不一样。但无论怎样课堂都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语文课堂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课堂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课堂管理主要是对学生,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是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等原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属应用科学, 又属应用艺术。它实质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 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 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和过程。下面就语文课堂管理的制度策略作以下思考。
一、科学合理制定课堂规则
教学工作是针对人而展开,他需要教师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首先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管理规则,制定符合艺术学生实际的课堂行为规范和奖优惩劣制度,来具体指导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事先的规则意识起到“先说不乱”的效果,这就和传统意义上的根据学生的表现建立一种临时的评价机制有所区分,让学生在头脑里先树立规则意识,并让自己的言行时时刻刻符合规则要求。同时规则的制定又必须遵从科学合理的原则,所谓的科学合理要把握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又要有可上升性,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也不能让学生“一挥而就”。规则需要班级师生共同遵守,不仅仅是对学生又约束力,教师必须首先遵守好课堂管理规则,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垂范,还要监督学生认真贯彻落实,切不可朝令夕改,随意为之。只有这样,才能创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地开展。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制定切实可行课堂规则的前体要求
艺术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课堂管理并不是有了管理规则教师就可以就一劳永逸了,在课堂规则的指导下,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也是重要的保证。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堂习惯,才能保证课堂规则的顺利实施,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课堂规则就难以实施,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不能得到保障。语文课堂在艺术生心目中是他们认为“可以尽量发挥他们才华”的课堂,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对语文课堂并不是全部抵触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要身先垂范、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比如上下课的基本礼仪,如果上课之前教师能首先向学生问好行礼,下课时教师能主动与学生招呼,回答问题举手,请教老师语言和悦有礼貌等。这首先就给学生一种课堂神圣意识,不可随意为之,又给学生传递出教师是平易近人的,这样学生就会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学生就能主动和教师开展交流互动。相反,如果教师对待上下课是随意为之,无所谓礼节,上课下课既没有和学生打招呼,也没有肢体语言上的表达,就会给学生传达一种课堂随意散漫的信息,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如果教师没有注意自己的仪表,出现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给课堂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当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时,教师要将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以奖励为主,惩罚为辅,惩罚的目的不在于教训学生,而在于提醒学生及时纠正自身的问题行为。一些教师惯用惩罚的手段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这从短时间来看能收到效果,但是也存在这很多弊端。惩罚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面对教师的惩罚,学生往往采取的是回避的办法,逃避自己的责任,认知不到自己行为的本质。惩罚也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都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得到尊重和认可,特别是在班集体这种公众场合,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如果教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甚至给予惩罚,就会感到没面子,教师让他在同学面前丢脸。就会激发学生的不满情绪,情况严重的话,就会产生与教师的敌对情绪,甚至在课堂上直接与教师产生生面的冲突,破坏了师生和谐,弄得教师自己下不了台。所以,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要掌握方法,切不可让学生产生老师趁机“打击报复”的心态,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把握好奖惩两种方法的运用。
三、管理制度要增强班级凝聚力,因境制宜
班级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教师不能局限于教室内,艺术生的活动场所也不仅仅在于文化课堂,还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专业课堂上。因此“因境制宜”对于艺术生来说并不是单方面强调文化课堂,更多的激励技艺往往体现在班级文化、校园气氛、课外活动中的“随机评价”里。因此激励必须因`境'制宜。积极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去激励全班每一个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将“潜在的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朝着管理者期望的目标前进。如,学生在“桃李杯”大赛中获得重庆市的第一名,语文教师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利用语文课堂提出表扬:“真了不起,你是我们学校的骄傲!”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力量倍增,同时他(她)会对你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刮目相看”,因为你的关注点在他(她)最喜欢的专业课上,对他来说是一种最全面的评价。不仅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特质,而且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中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在发展的方向或者是发展的程度上。所以,不存在任何情景、任何地点场所都一成不变的班级管理方式。课外活动对于与学生创造一对一、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十分重要,如担任教练,参加野外旅行、学生社团或体育比赛,这个时候,一个眼神交流,一个关怀动作都可以成为与学生建立一对一联系的方式,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潜质,让他们始终在“我能行”的心态中成长,最终走向成功。
课堂教学管理注重如何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规则,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尽可能大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说,课堂教学管理,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产生的,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是同课堂教学发展共生的,也是在长期课堂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种保证课堂教学实践有序进行的机制。
本研究系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校级重点研究项目《艺术生语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小菊,生于1981年,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语文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