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赛
摘要:基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 2007-2015年中国30省(直辖市、自治区,剔除西藏、港澳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跃升,地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仍然比较明显,特别是东、中、西部差异依然较大,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2.001
1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21世纪以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目标越来越明确,新型农业现代化逐步在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互动中走向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三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尤其重视补足农业现代化在“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滞后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王亚男,2012)。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举措延伸到农业领域,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奠定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实施,围绕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主要内核,逐渐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指向转向主要包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三个层面,我国农业现代化将呈现崭新的发展面貌和格局。
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涵界定和向相关研究,也不能从单一视角、内容、层次加以理解(牛若峰等,2014)。尽管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研究依然火热,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实践,在实际探索中越来越需要重新关注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目标、新路径,农业现代化的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分析也需因经济发展新的特征、新的问题而有所调整和侧重。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6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合作化+机械化”转变为“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电气化” 四化,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现代化一般被定义为生产手段、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以及综合服务体系的支撑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黄祖辉等,2003;康芸等,2000)。随着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重视和反思,21世纪以来,“新型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等新概念相继出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战略,赋予农业现代化以新的内涵。2004年到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强调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到提出“有效供给”,从提出强化农业基础建设要 “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到强调农业农村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从强调“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到强调“将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途径”、“壯大新产业新业态”,我国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界定、目标指向越来越明确。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既是目标,又是手段,在当前农业发展战略总体上“质量兴农”和“绿色发展”越来越突出、农民增收瓶颈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分别从农业、农民、农村三个维度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对深刻认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环境下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目标、新路径出发,基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维度,建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2.1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现有研究(孙晓欣等,2016;李伟等,2016),结合新世纪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发展的目标指向和规划要求,并进一步考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方面构建包括三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为避免在赋权过程中受主管因素影响,采用熵权法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熵值法能够依据指标所提供信息熵的效用值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值,其数量化的处理方法能够客观对多元指标进行评价,避免了主观赋权法的不足,主要方法参见王洋(2012),权重数值见表1。
由于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差异较大,采用标准化处理法。上述指标均为正向指标,首先对标准化:
xij=(Fij-Fjmin)/(Fjmax-Fjmin)
计算第i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第j个指标值的比重:
Xij=xij∑mi=1xij
计算指标信息熵为:
ej=-1lnm∑mi=1(Xij×lnXij),有0≤ej≤1
信息冗余度为:
dj=1-ej
指标权重为:
Wj=dj∑ni=1dj
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1农业现代化发展演进的时间差异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对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对2007-2015年全国 30个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最大值、 最小值和平均值作描述性统计(表2),分析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间差异。endprint
从2007年-2015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平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但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2007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天津,0.597)是最低的地区(贵州,0.136)的4390倍,2015年这一倍差是2.473倍(浙江,0.680;云南,0.275);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平均值也越来越接近最大值;研究期间内标准差总体上前期稳定,后期有所减小,说明不同地区的差异程度正不断降低。
3.2农业现代化发展演进的空间差异
利用0-1邻接权重矩阵,计算2007-2015年中国全局莫兰指数I(表3),探究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从2007年至2015年全局莫兰指数I,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高低集聚特征;同时,莫兰指数I从2007年至2015年先增大,后变小,说明各地区的空间集聚态势先增强,后减弱,这可能是因为在统计年限早期,农业现代化水平大部普遍较低,随着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部分发展较快的地区高值集中且突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值越来越多,但比较分散,因而高低值集聚态势有所减弱。但是,由于全局莫兰指数I观测值总体变化不大,期望值基本不变,说明2007-2015年中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差异格局相对稳定。
表32007-2015年全局莫兰指数I(Morans I)
可以看到,除新疆、青海、湖北和湖南外,农业现代化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几乎全部位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其中农业现代化发达地区全部为东部沿海省市。一般地,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均相对较高,这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匹配,说明这些地区的“四化同步”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徐维祥等,2014),这也说明这些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可能更为强劲。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新疆、青海等四个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较高,这一方面可能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在这些地区比较突出,也可能是这些地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较大、农业生产性投资较大等原因的结果。
4启示
本文基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维度,通过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 2007-2015年中国30省(直辖市、自治区,剔除西藏、港澳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当前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跃升,地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仍然比较明显,特别是东、中、西部差异依然较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都强调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就要更加注重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性,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个维度同时发力,推动“三农”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既要重视整体水平的跃升,也要注重各地区的空间协同,要有目的地把“三农”发展的重要资源向中、西部等农业现代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倾斜。此外,还应当注意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男, 冯奎, 郑明媚.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 2012 年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会议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6).
[2]牛若峰. 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J]. 中国农村经济, 2001,(1).
[3]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农业现代化: 理论、进程与途径[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康芸, 李晓鸣. 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 中国农村经济, 2000,(9).
[5]孙晓欣,马晓冬.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16,(10).
[6]李伟.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空間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8).
[7]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7).
[8]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 [J].经济地理,2014,3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