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志愿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2018-01-11 19:14宋德照杨素群李敏尚明玲张坤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联动性内卷化制度化

宋德照+杨素群+李敏+尚明玲+张坤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新兴大学城不断涌现,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形式上的局限性、内容上的简单化、成果上低效化等困境,论文从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市区与大学城联动性三个方面探究大学城志愿服务发展的出路,对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卷化;制度化;专业化;联动性

我国志愿服务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提升,随之,我国志愿服务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日益增多。我国志愿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本文就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学校驻地,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这种高等院校的集聚之地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

在中国,大学城的兴起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有关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的结果是独立大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及其校园在空间上的进一步集中等等。其二,随着高校的扩招,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发展。再加上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绝大多数主动构建型的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

以济南为例,一共45所高校,而长清大学城有14所高校,章丘大学城有15所高校,而且还有几所学校处于规划搬迁之中。由此可见,学校驻地由市区迁往城市边缘的“新兴大学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采用该比较视角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城志愿服务面临的困境

由于新兴大学城与市区实际距离较远,外加新兴大学城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比较落后,交通不便,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两者的沟通交流,反映在志愿服务方面就出现了“内卷化”的现象,就是说两者在志愿服务方面缺乏交流,局限在自己的区域内。

一方面,新兴大学城经济尚未取得规模效应,各种服务和设施不完善,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志愿服务机会和类型较少;另一方面,各大学的搬迁速度较快,新兴大学城大学生数量猛增,最终导致“供过于求”的局面,多数大学城的志愿服务已经处在“饱和”或“超负荷”的状态,进一步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首先,形式上的局限性。很多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形式单一,不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更谈不上吸引大学生参与,只能靠组织上安排才能得以落实。从时间上看,只在特定的时间段开展,例如植树节时领取树种、雷锋月时学雷锋等;从空间上看,由于校外机会较少,很多都集中于校内,形式重复单调,例如每个学院的青志协都重复着相同或类似的活动。这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其次,内容上的简单化。形式上的局限性必然会导致内容上的简单化,尤其是在新兴大学城,提供給大学生的机会和种类十分有限,内容简单且水平不高,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很难和所学专业有联系,对新兴大学城调查如图1所示,大学城的志愿服务大都集中在扶残助老和支教服务上,而支教服务又大都在假期内进行,所以大多数的在校时间只局限于扶残助老。同时,在对影响志愿服务的因素的调查中,对志愿服务内容的要求尤显突出,如图2所示,57.76%的人认为在服务内容上改进才能真正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再次,成果上的低效化。形式上的单一与内容上的简单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成果上的低效,实效性是检验工作的重要尺度,然而由于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局限致使新兴大学城的志愿服务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由于大学城附近的敬老院数量有限,加之高校众多,有的敬老院一周之内可能会有3-4批学生去进行志愿活动,这其实已经打扰到了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志愿者不太会给老年人带去太多的好感。

与上述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大量的高校迁往新兴大学城,市区大学生的数量锐减,但志愿服务的机会和渠道并未因此减少,因此,市区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质量较新兴大学城高,而且更加彰显志愿服务的学术性和价值。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驻市区高校的志愿服务都能立足专业特色,例如和历史相关的学科会去类似党史纪念馆的机构义务讲解、语言类学科会去服务大型赛事、体育类的学生会去服务各种运动会等等。总体来说,市区的志愿服务市场很大,部分领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三、 大学城志愿服务的出路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发挥主体能动性、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强联动性三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水平。

(一) 发挥主体能动性,拓展志愿服务形式

要真正破除形式上的局限性,与其从外面“修修补补”,不如调动内部因素,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让志愿者自己来探索和拓展新形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构建志愿服务网络,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健全保障机制,消除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1. 构建志愿服务网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建立“学校—学院—政府”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网络,三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形成完善的志愿服务网络。

首先,学校要建立起以团委牵头的志愿服务队伍的垂直管理机制,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一共有23个学院,每个学院都有志愿服务组织,只有6个学院以明确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命名,其他均以不同组织形式存在,形式上的不统一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不规范。若如建立起垂直管理机制,既可以规范管理,统一调配,也能铸就品牌,取得规模效益。避免了校内外志愿服务因简单重复而导致的低效现象。

同时,志愿服务组织又直接隶属于各学院,各学院在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中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完善志愿者发展机制,提高门槛,严把入口关,提高志愿者的质量,把真正热衷于志愿服务的人吸收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其次要加强志愿者管理机制,既立足自己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也要进行志愿服务基本功方面的培训,开展相应活动,开设相应的课程;最后要健全反馈激励机制,针对志愿服务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保持长处,改进问题,并进行一定的奖励,以促进志愿者队伍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学校层面“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必行”奠定基础。endprint

形成“政府牵头引导、学校管理衔接、学院培养发展”的志愿服务网络,三者均以志愿者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高质量的志愿者在科学的管理机制内,在政府的引导下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2. 健全保障机制,消除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志愿服务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无力承担志愿服务中的费用和资金。正如图3所示只有13.84%的人对志愿服务的费用没有要求,绝大多数的人还是需要报销费用的。鉴于此,我们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参与、制度保障的体系。政府划拨专项财政给以支持;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让企业家成为慈善家,身上流着道德的血液;学校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吸引校友反哺母校。

同时要给志愿者配备相关的保险制度,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志愿服务对身体、生活、就业受到影响的,应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不能让志愿者“心寒”。《志愿服务条例》指出: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敢于、乐于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服务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志愿服务中敢于探索新形式,提高服务质量。

(二) 立足专业特色,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2017年9月刚刚签署的《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在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新兴大学城,提供给大学生的机会和种类十分有限,内容简单且水平不高,大多数都是体力劳动,很难和所学专业有联系;市区高校则彰显志愿服务的学术性和价值。这为大学城的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立足于专业的志愿服務,不同的专业就有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这本身就是对志愿服务内容的极大丰富。

虽然大学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是大学仍是专业型、学术型教育,具有特定的专业背景、专业特长。因此,如何将志愿服务与大学专业相联系,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的专业价值,对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着力使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走“学术型”志愿服务道路。这样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而且还能在志愿服务中增进大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志愿服务内容,也使专业成为志愿服务与就业之间的桥梁。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大多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从大三以后就开始锐减,到大四几乎很少有人从事志愿服务,这种现象在大学城尤为突出。究其根源,高年级都更侧重于考研和找工作,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而在大学城很难找到与就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使这种现象更加严重。

(三) 开辟志愿服务新渠道,增强联动性

志愿服务新渠道的开辟,为志愿服务形式的多样和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可能性。开辟志愿服务新渠道的过程既是拓展形式的过程,也是丰富内容的过程。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志愿服务渠道单一,始终是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如图4所示,67.3%的人表示学校团委方面几乎是他们获得志愿服务信息进行志愿服务的唯一渠道,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渠道,来发展志愿服务。

1. 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搭建在志愿服务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大学城志愿服务信息交流不及时,传播不通畅的现状十分明显,寻求一个高效快捷而又大众化的平台来分享和传播志愿服务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因此,搭建一个志愿服务的网络公共平台,一方面,针对志愿者而言,可以使志愿者自主选择志愿服务,调动主体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志愿服务组织而言,根据网络平台,不同的组织之间可以相互协调,避免简单重复而导致的低效化,不要让为做宣传而打扰老人们的生活的尴尬再现。同时,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也为志愿服务搭上“信息化”的快车提供了可能。

2. 针对大学城的地缘劣势,实行“划区对口”服务

鉴于新兴大学城志愿服务机会和类型少、与市区缺乏有效的沟通,可以采用“划区对口”的方法。所谓“划区”,就是按照“就近原则”围绕不同高校将市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在划区过程中同

时兼顾高校特色。所谓“对口”就是在“划区”的基础上使区域与高校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增强市区的需求与大学城的供给的联动性,同时能有效的避免多个高校集中于某一地区的“供过于求”的现象,还为学术型的志愿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四、 结语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对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着力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做到“有虚有实”,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同时要讲求实效,把志愿服务工作做懂、做深、做透;做到“有棱有角”,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健全管理体制,走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让志愿者充分发挥作用,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做到“有情有义”,首先要注意对志愿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对志愿服务热情的保护,其次,要注意对志愿者的保护和激励,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做到“有滋有味”,立足专业特色,丰富志愿服务内容,真正能够让志愿服务丰富课余生活,延伸专业课堂。真正把志愿服务入深入细,做好做实。

[参考文献]

[1]彭远威.多中心协同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探索[J].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

[2]丁元竹.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

[4]陈宝生.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光明日报,2017年8月

[5]王管.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动性内卷化制度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基于时变条件相关系数英美日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