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

2018-01-11 07:12祝合良王明雁
中国流通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产业部门流通业投入产出

祝合良,王明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70)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

祝合良,王明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070)

在对流通业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以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法计算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历年相关数据,揭示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从产业关联视角看,流通业在中间需求结构方面呈现出中间产品属性逐渐减弱、最终消费属性逐渐增强的趋势,但目前其中间产品属性仍高于最终消费属性;在中间投入结构方面的演变趋势呈现出行业分化的态势,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投入率逐渐递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逐渐递增。从产业波及视角看,批发和零售业的拉动作用与推动作用均呈现出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现出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推动作用减弱的趋势。针对流通业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政府和企业应借助新技术创造新业态、挖掘新需求,顺应产业融合趋势,调整流通业产业结构,释放流通业发展潜力。

流通业;投入产出表;产业关联;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一、引言及相关文献综述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衔接和黏合作用日益突出,理论界先后提出流通先导产业论[1-2]、流通基础产业论[3-4]、流通战略产业论[5]。特别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由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共同推进的新常态阶段,愈来愈鲜明地呈现出换挡期、阵痛期和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亟需新动能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传统产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而流通业作为完整经济体系的中间环节,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高,且与居民消费联系紧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6]。同时,在全球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一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国的国际竞争力[7]。新常态下流通业的增长速度、需求结构、市场空间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8],科学合理地定量分析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并对其产业关联效应的演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显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对流通业关联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已经由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投入产出法等实证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克莱密斯(Clemes)等[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流通业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贝当古(Betancourt)等[10]通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发现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流通业在GDP中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升,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奥尔德森(Alderson)认为,流通业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同投入下可以获得更大的产出,提高社会报酬水平[11]。石明明和张小军[12]通过灰色关联法对流通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认为2001年以前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由其他产业推动,2001年以后流通业与其他产业进入相对独立发展的新阶段。赵霞[13]在研究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时指出,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后向拉动作用和前向支撑作用均呈现出增强趋势,且前者明显强于后者。王笑宇和廖斌[14]从对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再认识视角出发,采用投入产出法对其属性和特征进行了定量刻画,认为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余典范和张亚军[15]通过投入产出法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进行实证测算后,认为服务业的溢出效应要强于制造业,但服务业中的流通业溢出效应相对还比较弱。孙金秀、孙敬水[16]通过构建流通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阐述两者之间的协同机制,并指出两者之间的良性协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赵霞[17]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流通业对第一产业增长贡献最大,对第二产业的增长贡献最小。李杨超、祝合良[18]根据2010年投入产出表从流通业的分配结构、投入结构、中间需求、附加值等角度对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是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王晓东、周旭东[19]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流通业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测算,发现流通业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需求因素,扩大内需可以有效提升流通业的增长水平,而制度因素对流通业增长的作用不明显,因此,在选择刺激内需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尽管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定量研究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但还没有文献系统阐述流通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

本文在对流通业相关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的前提下,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以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为切入点,首先对最新的2012年流通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历年的相应指标进行对比,探究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力争为中国流通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支持。

二、投入产出法与数据说明

(一)投入产出法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最早在研究经济体系各个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时提出了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将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用矩阵表的形式描述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中蕴含了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的供求、投入产出等关系。通过投入产出法对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进行相应测算,能够揭示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所存在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本文选取如下指标对我国流通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进行分析。

中间需求率:指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某一个产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所提供的中间需求与该产业部门为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提供的总需求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中间投入率:指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在其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后向联系: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部门与向其提供原材料、劳务、动力等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整个生产资料传输的供应链中,该产业部门位于供应链后端,因此称这种联系为后向联系,主要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通常使用的衡量指标为影响力系数。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分母部分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产业部门的平均影响力,分子部分为j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某一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影响力系数大于1表明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拉动水平,反之则表示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拉动水平。

前向联系:指国民经济中某一产业部门与使用其生产产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整个产品传输的供应链中,该产业部门位于供应链前端,因此称这种联系为前向联系,主要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通常使用的衡量指标为感应度系数。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分母部分为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产业部门的平均感应度,分子部分为j产业部门的感应度。某一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对该部门需求感应越强,该部门对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大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推动水平,反之则表示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小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推动水平。

(二)数据说明

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正式发布了6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其中历年投入产出表中的行业分类日益完善且更能反映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因此本文采用投入产出表来具体分析流通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由于学术界对流通业概念和范围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为此有必要先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的定义和划分。

流通业这一概念已流传多年,但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有广义流通业和狭义流通业之分。广义流通业认同者认为,流通业是指与社会总资金运动有关的领域。如我国已故著名流通问题专家林文益教授[20]认为,流通业是指在整个流通领域包含的所有产业部门,主要包括商业、仓储业、物资贸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狭义流通业认同者认为,流通业仅仅包括与商品和服务运动直接有关的领域。根据流通业的内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狭义流通业的范围界定相对更合理,这也得到了理论界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本文所指的流通业是指内贸流通业,包括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批发业和零售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物流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两大行业。文中未注明年份的数据均根据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得出。

三、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一)流通业的中间需求分析

根据最新的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国民经济42个行业的中间需求率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586 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788 73,42个行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均值为0.712 77。流通业各组成部门的中间需求率均高于0.5,表明流通业的中间产品属性较强,最终消费属性较弱。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需求率低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恰好符合经济现实,毕竟批发和零售业与最终消费关联度更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更多提供的是产业服务而非日常生活服务。根据三次产业划分方法,第二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总体上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表明第二产业的中间产品属性更强,更多服务于生产而与日常生活消费关联性较弱;而第三产业的中间产品属性较弱,对生产的服务性较低,与日常生活消费关联性较强。作为流通业组成部分的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其中间需求率大于最终需求率,但其差值并不像第二产业那样大,仍然具有比较强的最终消费属性,表明流通业在生产和最终消费两个方面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流通业的中间投入分析

根据最新的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国民经济42个行业的中间投入率见表2。从表2中可看到,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309 3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629 89,42个行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均值为0.633 66。按照李晓慧[21]的定义,将0.5作为临界值,如果某一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大于0.5,即为强带动作用、低附加值产业;如果其中间投入率小于0.5,即为弱带动作用、高附加值产业。按照此种标准,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弱带动作用、高附加值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属于强带动作用、低附加值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之所以是弱带动作用、高附加值产业,是因其在商品的每一流转环节均会有附加值产生,且一般情况下增加的附加值较高,现实中很容易找到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生产价格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商品。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商品的中间流转环节中更多承担单纯的商品转运、储存的功能,对商品价值的增值有限,因此表现出强带动作用、低附加值产业特征。如果以中间投入率均值作为参照比较,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投入率均低于均值,其附加值率高于均值,从流通业总体来看,在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中,流通业属于弱带动作用、高附加值产业。从三大产业总体来看,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明显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表明第二产业附加值率低,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强、关联度高,目前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第三产业总体附加值率高于第二产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附加值率低于生活性服务业附加值率,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联系密切,在产业属性上与第二产业关联度较高,生活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与最终消费密切相关,呈现出高附加值特征。

表1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中间需求率(Di)

(三)流通业的中间需求演变趋势

在对2012年流通业的中间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历年流通业中间需求状况,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剖析流通业在近几十年中的演变趋势。在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42个经济部门的基本流量表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与邮政业是分开统计的,1990年、1992年、2012年出于两个行业特征相近性的考虑在42个经济部门的基本流量表中将其合并为一个经济部门。为了保持投入产出表中数据结构的一致性,在对1997年、2002年、2007年流通业相关行业进行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计算时采用原表中的行业划分方式。

由表3可以看出,流通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总体上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其中间产品属性逐渐减弱,最终消费属性逐渐增强。最终消费属性的不断增强反映了流通业产业链去中间化过程的不断优化,效率得到提升。2012年流通业中各行业中间需求率表现出与总体趋势相反的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总产出可以看到,邮政业总产出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中所占比值为0.035 71。再结合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可以认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总体上平稳增长,其中间产品属性平稳增强,最终消费属性逐渐减弱。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在批发和零售业去中间化过程中出现的再中间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流通业中的大规模应用,涌现出来的流通新业态催生了流通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出现了流通业产业结构的再中间化过程。

表2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率(Fj)

表3 我国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率

(四)流通业的中间投入演变趋势

由表4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投入率相较于其中间需求率的趋势性更强,从1990年到2012年,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与之相对,其增加值率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这说明批发和零售业自身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相对减弱。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中间投入率在1990年到2007年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对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间投入率变化趋势的分析与其中间需求率的处理方式相同。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体来看,中间投入率不断提高,且增幅逐渐扩大,增加值率不断降低,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对比流通业中各经济部门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两项数据均呈现出递减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呈现出递增趋势,两个经济部门的变化趋势截然相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虽然两大产业部门同属于流通业,但其功能和在整个国民经济循环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相对而言,批发和零售业与最终消费联系更密切,处于产业链条更末端的位置,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且批发和零售业的供应链不断优化,流通效率不断提高,这都导致其中间投入率的下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更多承担商品流通中的中间流转功能,其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有限,但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更紧密,处于整个经济体系产业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中间位置,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带动作用更强。

四、流通业的产业波及效应

(一)流通业的后向联系

由表5可以发现,在根据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42个部门影响力系数中,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力系数仅有0.611 62,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38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48 89,排名为25位,在42个部门中居于中间偏后位置,优于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排名中,第二产业的各产业部门总体上排名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产业部门。从流通业总体来看,流通业的影响力低于1,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拉动水平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拉动水平。在与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进行比较分析后可以看到,中间投入率高、附加值率低的产业部门相对来说影响力系数较高,其生产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较大,进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大。相较而言,流通业属于中间投入率低、附加值率高的产业部门,与生产部门和最终消费的联系都十分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流通业的前向联系

根据表6可以看出,2012年批发和零售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791 24,在42个部门中排在第27位,居于中间偏后位置;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992 96,排名为第15位,居于中间偏前位置,其感应度高于批发和零售业。类似于影响力系数与中间投入率之间的关系,中间需求率高的产业部门感应度系数较高。一个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用于国民经济中其他经济部门生产的比例越高,其中间需求率就越高,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表现出更强的推动作用。与影响力系数相比,虽然第二产业中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从总体上看仍然要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中各产业部门,但由于第二产业中一些制造业体现出较强的最终消费属性,因此,这种总体优势有相对弱化趋势。从流通业总体来看,流通业各产业部门的感应度均低于1,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推动作用低于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推动作用,表明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流入最终消费环节的产品对国民经济不起作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需要最终消费环节的健康发展来保证。

表4 我国流通业的中间投入率

表5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力系数(Tj)

表6 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感应度系数(Si)

(三)流通业的后向联系演变趋势

由表7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的影响力系数从1990年到1997年呈现出递增趋势,从1997年到2012年呈现出递减趋势,且下降速度较为稳定,一直维持在略高于15%的水平,这通过中国的实际数据佐证了安德森(Anderson)所提出的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的观点。由于2012年邮政业总产出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中所占比值为0.035 71,经过加权计算,从2007年到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上升7%。也就是说,从1990年到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力系数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通过流通业各行业影响力系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非同步的,批发和零售业在1997年就达到了安德森所提出的拐点,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拐点直到2012年依然没有形成,两者之间至少存在15年以上的时间差。从流通业总体来看,除2002年邮政业影响力系数大于1之外,其他时间流通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小于1,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处于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拉动水平。批发和零售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减弱,这反映了其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经济部门的后向联系不断减弱,也从侧面反映了批发和零售业自身产品的附加值率不断上升,这符合居民消费品不断升级的客观事实。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后向联系均低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流通业各行业影响力系数的分化态势与其自身行业特点和新技术应用下市场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

(四)流通业的前向联系演变趋势

从表8中可以看到,除批发和零售业1990年的数据由于当时的价格双轨制和价格闯关等时代原因导致的异常外,无论是批发和零售业,还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流通业总体的感应度系数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逐渐减小。这表明流通业与使用其所流转产品的行业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流通业的最终消费属性不断强化。流通业的感应度系数不断降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商品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流通业的主要服务部门从生产部门逐渐向消费部门转移;二是近十几年来,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变革了原有的经济结构,扩大了经济的时空外延,带动了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对流通业产业链的再造使得流通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互联网经济催生出来的网络购物、外卖等新业态使得市场对相关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快递、物流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属行业的服务对象也越来越倾向于产业链末端的消费者,进而使其推动作用不断减弱。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历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从中间需求、中间投入、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等方面对流通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指标的变动趋势,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从产业关联视角看,流通业在中间需求结构方面呈现出中间产品属性逐渐减弱、最终消费属性逐渐增强的趋势,但中间产品属性一直高于最终消费属性;在中间投入结构方面的演变趋势呈现出行业分化的态势,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投入率逐渐递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则逐渐递增。流通业的中间需求结构表明流通业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是生产部门,但存在着明显的从生产部门向最终消费部门转移的趋势。批发和零售业的中间投入率逐渐递减,意味着其附加值逐渐递增,这与其中间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即服务于消费部门的比重越高,其附加属性越强,附加值越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之所以在中间投入结构上表现出与批发和零售业截然相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两个行业的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更多承担商品流通中的中间流转功能,对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有限,但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更紧密。

表7 我国流通业的影响力系数

表8 我国流通业的感应度系数

从产业波及视角看,流通业对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和推动作用均低于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表明流通业对其他产业的前向波及效应和后向波及效应均比较弱。从流通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的演变趋势看,批发和零售业的拉动作用和推动作用均呈现出先增强、再减弱趋势,这与安德森所提出的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的观点相一致;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现出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推动作用减弱的趋势。流通业内的两大行业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一是尽管同属流通业范畴,但各自侧重点不同,批发和零售业更倾向于最终需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产业链中更多承担衔接流转职能;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应用和推广,催生出各种新业态,变革了原有的经济结构,导致两个行业因自身功能和定位的差异所受波及程度不同而呈现迵异的演变趋势;三是中国过去三十年一直处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高速发展阶段,且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长期存在,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扩大了时空外延,且其发展严重依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综上所述,流通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虽然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但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亟需发展新动能的新阶段,流通业理应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不断变革和创新的新技术、新业态迸发出的新需求,释放流通业发展潜力,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对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流通业态,优化流通结构,提高流通效率。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流通业的精准化、集约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流通业在现有资源约束下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运转。同时,技术革新也对流通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流通业不断优化结构,淘汰低效的落后流通业态,创造与新技术相匹配的流通新业态。

第二,加强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深度挖掘能力,促进流通业对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作用的提升。流通业与最终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流通业对最终需求的拉动直接关系到需求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拉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和调整。流通业应该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来准确把握需求侧,根据需求侧所释放出的市场信息进行供给侧的优化改革,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精准对接。

第三,深化流通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联系,顺应产业融合与跨界趋势,强化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为更好发挥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流通业可以采用向上下游跨界发展或与上下游其他行业深度合作的方式形成流通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即时联动机制,借以增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同时减少库存,加快周转速度,节约社会资源,使流通业与其他行业实现共赢,最终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高效发展。

[1]刘国光.先导产业:流通产业的转化目标[J].市场营销导刊,2001(5):4-5.

[2]杨龙志.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先导性作用了吗——基于VAR格兰杰因果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3(5):62-70.

[3]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61-66.

[4]洪涛.我国流通产业已成为基础性产业[J].现代商业,2007(18):5-6.

[5]冉净斐,文启湘.流通战略产业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6):10-16.

[6]王世进,司增绰.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流通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理与因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6):8-16.

[7]祝合良,叶萌.标准化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7(5):3-11.

[8]路红艳.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业转型升级方向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4-6.

[9]CLEMES M D,GANI A.Serv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EAN economies[J].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2(2):155-169.

[10]BETANCOURT R,JAMES H ANDERSON.The distribution sector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1):65-108.

[11]WOOLISCROFT B,TAMILIA R D,SHAPIRO S J.A twenty-first century guide to Aldersonian marketing thought[M].New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06:56-59.

[12]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财贸经济,2009(2):115-121.

[13]赵霞.我国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分析与动态比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1):5-14.

[14]王笑宇,廖斌.商贸流通业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再认识——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9-47.

[15]余典范,张亚军.制造驱动还是服务驱动?——基于中国产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5(6):19-31.

[16]孙金秀,孙敬水.现代流通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机理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29-38.

[17]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4):16-25.

[18]李杨超,祝合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6):86-90.

[19]王晓东,周旭东.扩大内需政策下流通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包含制度因素的主成分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1):17-24.

[20]林文益.论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特点和有序化问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5):11-15.

[21]李晓慧.我国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39-47.

Evolution Analysis of Industry Correlation and Spreading Effec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able

ZHU He-liang and WANG Ming-ya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Based on the relevant concepts definition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and China's Input-Output tables,the authors use the Input-Output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intermediate demand rate,the intermediate input rate,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the inductance coefficient and so on.The authors als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correlation and industrial spreading effects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Comparing with the corresponding data,the authors reveal the evolution trend of industry correlation and industry spreading effects in circulation indus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rrelation,in terms of intermediate demand structure,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demonstrates the trend of the weakening nature of intermediate goods and the strengthening nature of final consumption,and the first one is higher than the second one;and in terms of intermediate input structure,the evolution trend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re different,the intermediate input rate in wholesale and retail industry is diminishing,and that of the transportation,warehousing and postal industry is increas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preading,the pulling and promoting roles of the wholesale and retail industry both show the trend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weakening,which demonstrates the“inverted U-shaped”relation;and the transportation,warehousing and postal industry have shown a trend of increasing pulling effect and weakening promotion effect.Because of the structural imbalance in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use new technologies to create new business types,explore more new demands,adapt to the trend of industry integration,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and releas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circulation industry;Input-Output table;industrial correlation;influence coefficient;induction coefficient

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8)01-0075-10

10.14089/j.cnki.cn11-3664/f.2018.01.009

祝合良,王明雁.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流通业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的演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8(1):75-84.

2017-1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快我国从商品出口大国迈向流通企业‘走出去’强国战略转变及实现路径研究”(16AJY017)

祝合良(1966—),男,湖南省衡阳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王明雁(1988—),男,山东省泗水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

方程

猜你喜欢
产业部门流通业投入产出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唐山市氮代谢过程分析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山西省产业部门“能—水—碳”耦合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部门碳排放关联网络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方法的高校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29所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