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领导干部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方法探讨
——基于S市党校主体班学员的调查分析

2018-01-11 07:08王洪春刘兰星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干群人际基层干部

王洪春 刘兰星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 上饶 334000)

基层领导干部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方法探讨
——基于S市党校主体班学员的调查分析

王洪春 刘兰星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 上饶 334000)

围绕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构建干群互信关系这一主题,把获得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作为直接目标,分别设计四个具体问题进行书面方式回答、两个开放式问题进行口头回答,以在市委党校培训进修的学员为研讨主体,对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零散经验进行讨论研究和概括分析,罗列出大量有效的具体做法,梳理成不同语句表述,整理成若干个核心词汇。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到一些具有实践价值的思路和方法,为基层领导干部获得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进而构建干群互信关系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指导性思路。

干群互信;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一、意义与目标

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新形势下,构建干群互信关系是确保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石,是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条件。从微观上讲,干群互信是应对我国基层政府部门面临“塔西佗陷阱”的有效举措和必经之路,更是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条件和基本方法。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人民完成革命、建立新中国的历程中,早已在实践和理论上,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立党群、干群鱼水关系的经验,并高度概括为“群众路线”,进而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密切联系群众。当然,在学术上,长期以来就以不同的形式、基于不同的立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而出现了如《干群关系学》这样的著作,将干群关系作为一门科学来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现状特点的研究,还是影响因素的分析,或是关系实质的探讨,或是方法路径的探索,都有许多有益的成果。

理论上的经典概括早已成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学术上的最新探索也值得党员干部去借鉴和运用。问题是,在世情、国情和社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将群众路线具体化,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构建干群互信的方式方法,就依赖于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工作中的发挥了。

事实上,基层领导干部乃至普通群众在互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也必然促使党员干部被动或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由此,则在有意无意的情形下,他们实践了或创造了一些有效的举措。这些举措有的是被反复运用并被总结上升为经验、理论,但有的或许就转瞬即逝了。因为,从事实践工作的基层干部要么缺乏理论概括的意识,要么就是没有理论概括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定利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集中在市委党校进修学习的机会,以他们为研讨主体,以开放式问题为研究工具,采取书面研讨和口头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以期将他们平时在工作中的一些零散经验进行系统研究和概括,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经验参考。借鉴王建民(2005)、王国勤(2015)等人关于构建政治信任需要从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两方面着手的论点,我们将调查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探讨干群互信关系的两个路径或方法:即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获得人际信任和构建制度信任。

二、方法与过程

(一)研讨主体

S市市委党校第48期县级干部进修班(共41人)、第24期中青年科级干部培训班(共52人)、第48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共49人)和第49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共48人),总数共190人。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各主体班学员基本情况

(二)研讨工具

本次研讨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针对干群互信关系中涉及的两个方面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而设计的。

一要求学员围绕“基层干部获得人际信任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通过书面方式回答以下四个具体问题:(1)为了获得人际信任,您曾经采用过的方式方法有哪些?(2)要赢得人际信任,您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方法是什么?(3)要得到他人的信任,您认为最不应该或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4)您觉得群众中哪些方面最让您觉得可信?又有哪些方面让您不信任他们?

二要求学员围绕“基层干部构建制度信任的思路”这一中心问题,通过口头研讨的方式回答以下两个问题:(5)在农村(或城市社区)这样一个社会单元,要建立或形成制度信任:您认为村居主要干部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或者您认为怎样才能使村民或居民形成制度信任?(6)在行政事业单位这样一个组织单元,要建立或形成制度信任:您认为领导者个人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或者您认为怎样才能帮助下属员工形成制度信任?

(三)研讨过程

1.针对第一方面的问题“基层干部获得人际信任的方法”,要求学员采用“书面研讨法”。其方法要领是:(1)请每个人认真地思考前面的四个问题;(2)请每个人以书面形式清楚地回答这四个问题;(3)书面讨论的内容应该尽量真实不虚构;(4)您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点应该自认为是行之有效的;(5)可以在回答过程中不泄露个人信息。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和过程,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即40分钟)完成研讨。(1)独立思考有关“人际信任”的四个问题,并在一张白纸上写下您的思考和答案;(2)写完之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交叉阅读对方写的答案;(3)请组长收集本组同学的答案之后,统一交给教师,教师请组长随机领取其他小组的答案;(4)四个小组成员共同阅读、整理并统计其他组的答案,形成对四个问题的最后统一答案,交给教师;(5)学习委员与组长对四个小组的统一答案进行公布并再次汇总整理,形成全班统一答案。

2.针对第二方面的问题“基层干部构建制度信任的思路”,要求学员采用“口头研讨法”。其方法要领是:(1)请每个人对于本组被分配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并写出口头论述的要点;(2)每个人在小组辩论时,应准确、简洁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论证,争取其他成员的理解和支持;(3)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观点可支持、可补充、可反对,在充分辩论基础上形成统一观点;(4)注意辩论技巧和礼貌,既竞争、又合作。

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和过程,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即40分钟)完成研讨。(1)问题分配,四个小组抽签决定或随机选择回答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即两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竞争;(2)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围绕本组选定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并将答案书写出来,至少列出4条可行的建议或对策,至多不超过6条;(3)小组汇报,每组选定一名成员作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并争取回答另外一题的两组的投票支持(可举手投票或纸条匿名投票);(4)汇总结论,将两组汇报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并统计支持率,然后在PPT上写出来。

(四)研讨结果

1.针对问题一:“为了获得人际信任,您曾经采用过的方式方法有哪些?”统计相关语句表述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获得人际信任的方式方法

2.针对问题二:“要赢得人际信任,您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方法是什么?”统计相关语句表述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赢得人际信任最理想的方式方法

3.针对问题三:“要得到他人的信任,您认为最不应该或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统计相关语句表述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要获得人际信任最不应该或不能做的事情

4.针对问题四:“您觉得群众中哪些方面最让您觉得可信?又有哪些方面让您不信任他们?”统计相关语句表述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群众可信方面及不可信方面

5.针对问题五:“在农村(或城市社区)这样一个社会单元,如何建立或形成制度信任?”统计相关语句表述获得的支持票数,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如何在农村(社区)建立制度信任

6.针对问题六:“在行政事业单位这样一个组织单元,如何建立或形成制度信任?”统计相关语句表述获得的支持票数,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如何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制度信任

三、讨论与启发

(一)对上述六个问题的单独分析

1.问题一:为了获得人际信任,您曾经采用过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被试分组进行开放式研讨之后,写出的关键词句集中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以及各自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为:沟通方式(58.9%)、诚信为本(41.6%)、情感联系(31%)、能力品质(21.6%)、服务帮助(20.5%)、踏实工作(10%)。这说明基层干部认为灵活恰当的沟通方式在建立人际信任中的作用更大,其次是内在的诚信也很重要。外在方式对于获得人际信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上的占比为65.5%,而内在素质则占比34.5%。这反映出基层干部意识到,要获得群众的信任,首先必须注重外在交流沟通方式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其次还要加强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提升。

2.问题二:要赢得人际信任,您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方法是什么

赢得群众信任最好的方式方法,在基层干部看来是内在的诚实信用(45.8%),而沟通方式(24.2%)退居其次,与之同等重要的是情感联系(24.2%)。综合来看,外在方式(即沟通方式、情感联系、服务帮助和踏实工作)被谈到更多但不是更重要(占比为52%),而内在素质(即诚信为本和个人品质,合计占比为48%)因排位在前而显得更为突出。这说明,基层干部认为,要赢得人际信任,外在的方式虽然有用,但是最理想、最关键的要素还是内在的诚信。

3.问题三:要得到他人的信任,您认为最不应该或不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在研讨过程中,关于该问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词汇是“欺骗伤害”占到53.7%;紧随其后的是“诚信缺失”占到52.1%,均超过一半;而“无效沟通”占到22.1%和“工作不力”占到7.9%也是负性的核心词汇。在这些基层干部心中,种种外在的欺骗或伤害交往对象的行为必然会损害群众对基层干部的信任。作为获得人际信任的反面行为——诚信缺失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基层干部提到的无效沟通行为中,官僚主义作风也是影响干群互信关系的一个方面。

4.问题四:“您觉得群众中哪些方面最让您觉得可信?又有哪些方面让您不信任他们

将讨论过程中的语句表述提炼出四个方面之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基层干部对群众个性品质的信任评价是:可信(36.8%)——不可信(31.1%);对群众利益诉求的信任评价是:可信(25.3%)——不可信(21.1%);对群众集体意识的信任评价是:可信(5.8%)——不可信(4.2%);对群众工作态度的信任评价是:可信(4.7%)——不可信(1.6%)。这四个方面的频次数量在可信与不可信的位次顺序是一致的。这么一种矛盾对立是令人困惑的,这似乎反映了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他们对普通群众的总体评价都不高,不管是积极评价还是消极评价,都显得非常谨慎。相对而言,积极评价即倾向信任群众的评价略高于消极评价。

5.问题五:在农村(或城市社区)这样一个社会单元,如何建立或形成制度信任

在农村或社区中,构建制度信任必要的四个方面依次是:制度建立(93.7%)、制度执行(73.4%)、干部素质(58.4%)和制度宣传(45.3%)。基层干部认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群众认可的制度十分重要,而制度执行反倒退居其次。在构建基层社会单元的制度信任中,基层干部的素质影响较大。

6.问题六:在行政事业单位这样一个组织单元,如何建立或形成制度信任

在行政企事业单位里面,构建制度信任所依赖的四个方面依次是:制度执行(94.7%)、制度建立(63.7%)、宣传教育(27.9%)和制度完善(17.9%)。在基层干部眼里,政府部门的制度信任更依赖于执行落实,而建立、宣传和完善制度则起到辅助作用。

(二)对六个问题的交互分析

1.对表二(问题一)与表三(问题二)的比较分析

观察表二可见,基层干部认为获得人际信任首先要重视沟通方式与交流方法,不管是积极主动,还是借助第三者做中介或者其他合理有效的方式,这是前提和基础,进而要讲究诚信为本和情感联系等。然而,表三却告诉我们,最为理想、有效的人际信任获得方法应该是诚信为本,只有以诚信为基础,沟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两个结论并不矛盾,二者是一致的。问题二是在问题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除了“沟通方式”与“诚信为本”这两个核心词汇的顺序略有不同以外,排在前三位的均是“沟通方式”、“诚信为本”和“情感联系”。这说明建立干群互信关系的基本方式或步骤可概括为:先要借助灵活、恰当和有效的方式与群众进行沟通,在沟通前后要体现最大的诚信,进而建立长期、密切的情感联系。

2.对表二(问题一)、表三(问题二)和表四(问题三)的比较分析

这三个问题是正反相对、互为论证的关系,研讨所得到的语句表述及其所反映的核心词汇基本上印证了上述结论。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表四可以发现,基层干部认为,建立人际信任最不能做的事情是“欺骗伤害”,在表二和表三中与之相对的核心词汇是“服务帮助”。“能力品质”在问题三中没有涉及,因而表四中也未有相关语句。在沟通、诚信与工作这三方面仍然得到重视之后,在正向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要素“服务帮助”这一项并不突出,在反向、消解干群互信关系的要素中对应“欺骗伤害”,则其重要性就突出来了。这充分说明,即使基层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去为群众提供服务和帮助,但这样所获得的积极效果,远远不如负面行为导致的消极后果。其原因就是通常我们都“透过‘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释世界,”所以会导致各种认知偏差,因而很多群众往往会忽视他们的所得,而更容易牢记遭受的损失或伤害。

3.对构建人际信任的四个问题及其统计表的综合分析

对前三个问题书面研讨的统计结果发现,基层干部分别概括出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三大要素:即沟通方式、诚信为本和情感联系,而伤害干群互信关系的要素则是欺骗伤害、诚信缺失和无效沟通。综合上述结果比较分析发现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基层干部对群众的“个性品质”和“利益诉求”存在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群众的这两类要素是可信的,另一方面却认为是不可信的。而个性品质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利益诉求是可变的,但也永远会存在,这似乎决定了干群互信关系的建立始终是矛盾的:一方面,如果基层干部对群众的信任评价偏向积极肯定,则他们主动构建互信关系的信心和行为会增加,这将有利于干群互信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对群众的信任评价偏向消极否定,则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信心和行为都会遭到削弱,这显然不利于干群互信。处于这样一种矛盾心态的基层干部在面对普通群众时也必然是矛盾的。

其次,沟通方式的重要性与无效沟通的消极性并不对等。基层干部认为沟通方式是他们最常用的方式方法,似乎颇受他们重视,但考察问题三的研讨结果却发现,无效沟通对干群互信关系的影响却不是最突出的,只占22.1%。如果这不是基层干部认知上的偏差,那么就说明他们偏重并常用的沟通交流等诸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影响干群互信的关键。这是否反映了,当前强调的干部积极主动地下基层与群众交流并没有预期的积极影响。这也是一个矛盾。

4.表六(问题五)和表七(问题六)的比较分析

比较表六和表七发现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制度建立和制度执行的位次顺序,二者提到的频次是接近的。这表明,在农村或社区这样一个社会单元,因地制宜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是重中之重。而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单元,则制度执行就尤为重要。

二者的第二个差异是在农村或社区构建制度信任中,“干部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被提到,而在政府单元中这方面的要求则涉及较少。这反映了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或社区的党员干部素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怀疑,并认为农村或社区基层党员干部的个人素质和形象对制度信任的构建影响较大。在构建组织单元的制度信任中,制度完善作为一个要素受到重视,这可能是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同于农村或社区的制度,前者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等。

(三)启示

1.基层领导干部构建干群互信关系之人际信任的方法要点

首先,要善于借助灵活、恰当和有效的方式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是基础。尽管沟通方式的重要性在基层干部的认识中与现实效果存在差距,因为沟通交流等诸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影响干群互信的关键,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

其次,在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前后过程中一定要传递出真诚、体现诚信,这是最理想、最关键的因素。诚信既是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目标,又是方式方法之一,毫无疑问,要始终坚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再次,要谋求建立长期、密切的情感联系,使群众认为你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这虽然是一个辅助要素,确是一个可以使前两个要素产生乘数效应的因子。

最后,要注重加强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提升。尤其是要消除自身观念中对构建干群互信关系的障碍,即对群众“个性品质”和“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评价。要认识到,群众的种种言行是否可信,并非是其本性所决定的,往往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和认识。

2.基层领导干部构建干群互信关系之制度信任的方法要点

首先,在农村或社区这样一个社会单元,因地制宜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是重中之重。而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单元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不是第一位的。这一结论的启示是,在农村或城市社区,我们必须重视引导基层干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群众认可的制度。

其次,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单元中,制度执行排在制度建立之前,位居第一,而农村或社区则退居第二,排在制度建立之后。这就启发我们,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是各级各类部门或组织首先要考虑的任务,这是让员工形成制度信任的第一要务。

再次,在农村或社区构建制度信任,干部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被提到,而在政府单元中这方面的要求则涉及较少。这一点则要求农村基层或城市社区中的党员干部要力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因为其个人言行直接影响到其周边的居民。因此,加强对农村基层或社区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督查,是干群互信的重要环节。

[1]王建民.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5(6).

[2]王国勤.基层治理中的政治信任重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D261.3

A

1008-8431(2017)06-0036-07

2017-09-25

王洪春(1975-),男,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刘兰星(1985-),女,中共上饶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

(责编:许淑贤)

猜你喜欢
干群人际基层干部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下乡扶贫记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搞好人际『弱』关系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我的“干群”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