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健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将共享发展理念融入中国崛起
——基于对中国模式的思考
周 健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模式因为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的调适性极富有弹性,以其强大的外在张力展现出自身的强大生命力。然而,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中国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综合动力可持续性不足、全局性的结构调整不全面不平衡、崛起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把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运用到回应时代命题破解发展难题方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中国模式;时代命题;共享发展;“四个内涵”
中国模式就是在中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经验的概括性反映。从其本质上来说,中国模式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的展现,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路径。当下中国正以强劲的势头崛起,而在崛起过程中所取得的诸多重大成果展现出中国模式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中国模式显著的优越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牢牢把握住这条铁的规律:“中国不拒绝一切先进的东西,而是把西方和他国的成功经验融合进自己的模式”,始终使自己的发展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现实国情,不断地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过程中总结有益经验;始终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失败的历史和资本主义国家固有弊端所导致的困局之中汲取教训;始终坚决抵制西方普世价值观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冲击,旗帜鲜明地反对西式民主制度在中国进行所谓的“诺曼底登陆”。习近平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模式的优越性集中凸显之处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坚持本土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崛起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表明中国模式富有弹性,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模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具有强大的调适性。在中国崛起过程中,我们摒弃意识形态的差异,把市场作为工具价值手段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逐步确立并完善建立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之上的一整套内在联系的体制机制,进而形成了富有弹性的模式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内,既因为能激发生产力的潜力而有效化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问题,同时具有强大的学习和改进能力以不断增强这个框架的弹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时代发展而得到不断的优化调整:一方面,政府逐渐收缩对微观经济领域进行干预和指导的权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在掌控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宏观调控上日趋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效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避免支撑和保障发展的体制陷入僵化失活的困局,始终使发展保持一定限度的活力;同时也坚决避免西方国家为实现完全竞争市场状态而开展的大规模的私有化运动,防止因政府职能发挥松弛而导致诸多矛盾的激化,以致于酿成无法根除的危机。
中国崛起是要通过和平共享式来实现“中国梦”,而不是要成为“以我为主”、“唯我独尊”的世界霸主。从崛起的目标和方式上来说,中国显然与西方大国“血与火”的扩张之路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并没有因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而把这一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相反,它以一种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心态,融入国际社会,用共赢的思维定义一种全新的大国崛起的模式。”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的同时,充分展现出了一个负责任、敢担当、有作为的世界性大国姿态,充分发挥崛起过程中的溢出效应,例如“一带一路”战略给沿途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搭便车”的机会。中国模式所具有的恪守和平、独立自主、有所作为的基因,使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自发自觉地呈现出强大的外在张力。
从探析事物发展的内外诸因素来说,中国模式的内生性动力和外部认同感两个紧密联系部分共同构成了推动中国崛起的综合动力。前一个部分是构成发展动力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组成的系统;后者则是让中国获得与崛起之后相符的国际话语权地位,为前者进一步拓展了必要的安全空间和发展空间。只有内外两个构成部分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保持综合动力的可持续性。
然而,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模式内外两个部分的有效互动却受到了阻碍。就内生性动力方面来说,中国受到了两个方面的掣肘:其一是没有有效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完美衔接,造成市场经济对政治主体推动的“路径依赖”,因而影响了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和社会主体参与度的提高;其二是由于经济发展与重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道德基础之间存在的断层,造成了持续不断的社会失范,滋生社会矛盾,从而给中国内部的稳步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就外部认同方面来说,“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带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化色彩,因而缺乏对中国崛起的客观判断,进而引发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围攻。”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零和博弈的现实主义原则的指导下,抛出带有“后冷战思维”和“文明冲突论”色彩的“中国威胁论”“黄祸”和“红色革命”等论调。其中,“不乏对中国模式的负面评论,或对中国模式持消极认可态度,或否定中国模式具有可持续性,或妄言中国模式必将面临终结或崩溃”。由于在国际舆论上的“封锁”和“压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之路。
富有中国特色的改革进程,尤其是当下正在展开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使中国模式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必将使中国模式更加富有韧性、弹性和活性。但是,改革并没有有效地解决非均衡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反而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收入以及工农业剪刀差格局的形成,而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在无形之中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趋势加重。中国模式尽管富有弹性,能够以差序格局高效带动优势领域的发展,但在事关结构性调整的方面却忽视了改革的全面性,没有全面调动各个构成部分必然具有的积极因素,导致一些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改革收益小的地区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出现滞后性,最终影响中国的全面崛起和有效崛起。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必然趋势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用“走出去”战略,同世界其他经济体建立起一种并非是简单的金钱交易关系或者供求关系,而是将这种关系作为构成和平崛起的有机部分。但与此同时,把中国纳入现存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体系中,也更加便于将中国视为“威胁”的国家,在“不安全感”的刺激下,利用符合自身价值观的国际规则体系来制约中国。就中国崛起而言,与世界接轨是实现长久发展的理性战略选择。然而,中国崛起所遭受的“围追堵截”和面临的非难,也反映出在现行国际体系中,中国想要获得与本身实力相符的外交话语权地位的艰难。中国崛起的影响外扩是其他国家主动接受的,而中国在借助这个契机来拓展外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联合其他国家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并未收到最佳成效。尽管国际社会以苛刻的政治化和审美化的价值判断标准审视着中国模式,并在主观上抱有对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的恐惧,从客观上来说,中国在推动“走出去”战略和处理复杂国际问题方面,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成效性,这也是中国模式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仍欠缺将巨大经济优势的影响力转化为提升国际地位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实现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复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定会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所以都必须要采取不同的思路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国的崛起得益于中国模式,然而任何模式本质上存在的不完美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做出调整和完善,为中国模式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以保证崛起的可持续性。从历史演变上来讲,中国模式回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时代命题。当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保持推动发展的综合动力的可持续性,如何应对结构性调整的不全面性和不平衡性所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以及如何缓解伴随着崛起而来的逐渐增大的外部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其中,把共享发展理念上升到国家战略指导理念的层面,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贯彻落实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内涵,这对于回应时代命题,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模式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时代课题,在明确时代课题以后就要用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回应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朴实的话语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发展理念,这就明确地指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破解“发展目标是什么和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时代命题,这样就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到了新的境界。
共享发展实现了“共享”与“发展”的内在统一,实现了发展基础上的共享,和共享指导下的发展,既能充分地调动实现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能公平地实现成果的分享。具体来说就是“共享发展找到了发展的归宿,定位了发展目标,破解了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难题,延伸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发展理念既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复归”,不断提高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时代问题的能力,又要避免教条化的倾向,拒绝用“本本”办事的僵化思路来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既要使发展根植于“中国化”,用中国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又要避免滋生封闭自守的心理,防止出现因“特色化”而忽视世界经验的问题。共享发展理念“人人尽力、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要求,旨在强调“对人的重视和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继续深化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既能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复归,同时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与时俱进推动中国化,实现理念与行动的良性互动。”
1.全民共享。在共享成果覆盖范围上,要落实全民共享,使改革红利全面覆盖“人人”,即覆盖到每个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做到发展成果要“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的发展成果。”这种成果的共享同时也要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带来边际收益,在互惠互利中,加深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和友谊,进而为中国崛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全面共享。从共享成果的内容来看,要实现全面共享,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建立健全共享发展的‘兜底’机制、保障机制、分享机制和动力机制,促进共享发展的实现”,“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对于改革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只能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去解决;全面依法治国为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提供刚性行为规范,把制约中国模式完善和发展的权力因素关进制度的笼子,使共享和发展的统一有了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化的进程中有效解决一系列事关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员树立“四个底线”思维,发挥“三严三实”优良传统作风,党要更好地发挥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握住深化改革的方向,掌控改革大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作检验是否有效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标准。
3.共建共享。从实现共享的途径上来说,要实现共建共享,必须“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落实“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观,就是要同时推进参与公平和结果公平。在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参与公平的基础上,实现“人人享有”的分配结果公平。最终形成这样一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使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形成有效激励机制,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社会和谐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基础之上,也就使经济发展更加坚实和具有可持续性”。
4.渐进共享。从共享发展的推进过程来说,要实现渐进共享,就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当下中国的崛起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复杂、高速变性,社会存在既不是一种同质性也不是对抗性,而是高度的差别性”,因此我们绝不能抱有一夜之间就实现中国梦的幻想,要保持稳步发展的战略定力,采取积极稳妥的渐进方式,以允许存在合理差别的方式来实现我们在这个时期的宏伟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在深化改革时期,把共享发展理念融人到解决中国模式所出现的问题上,必定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必须要树立对中国模式的自信心,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用不断深化改革的方法来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2.
[2]郑永年.为中国辩护[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
[4]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吕增奎,王新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1.
[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4-106.
[6]周健,丛松日.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2-15.
[7]张辰琛,刘海英.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中国模式解读与走向[J].河北学刊,2016(02):218-221.
[8]列宁.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4.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32-41.
[10]臧乃康.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与行动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45-50.
D61
A
1008-8431(2017)06-0074-04
2017-08-20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规律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CKSJ03)。
周健(1992-),男,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责编:许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