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科
(西林县人民医院 广西 百色 533500)
根据临床统计发现[1],我国每年患有腹股沟疝病症的患者占有一定比重,该病症可以发病于不同年龄人群,临床治疗复杂、恢复时间长、易复发。本实验共选取60例复发腹股沟疝患者,对其中30例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显著。下文为具体实验过程。
参与本实验的复发腹股沟疝患者共60例,均为我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按照双盲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均n=30)。研究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6例,该组患者最大和最小年龄分别为69岁和22岁,平均年龄为(45.5±1.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5例和5例,该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4~69岁,平均年龄为(46.5±1.5)岁。对于本实验所有患者均同意其参与、患者均自愿签署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指标数据分析没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能够满足实验基本要求。
本实验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疝修补术治疗,医护人员确定患者实际患病情况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其进行手术操作即可,本文不对其具体操作流程进行阐述。
本实验3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在行手术治疗前,医护人员先对患者进行麻醉操作,其中以硬膜外麻醉操作为主。待麻醉药效达到最高值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行手术操作,做切口并将患者精索和睾肌提取分离,随即确定患者的疝囊位置,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要确定疝囊的大小规格形状。少部分患者的疝囊相对较大,针对于此为了达到预期临床效果医护人员可以在选择距离疝囊颈处进行横断操作,其横断疝囊的距离通常五厘米即可。完成上述操作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情况并在内环口位置将锥形网塞予以塞入操作,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整个网塞与患者的疝环底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随后再将患者疝环腹横筋膜予以固定操作。手术操作最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的精索后方位置,将临床医学专用的补片放入其中并固定,完成手术操作后对手术切口等位置进行缝合即可。
疼痛评分判定标准[2]:本实验用于评定复发腹股沟疝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应用模拟疼痛评分标准,该评分的最高和最低分值分别为10分和0分,其中最高分值表示患者疼痛最强烈,最低分值表示患者没有疼痛感。患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疼痛标准,以此判定患者实际疼痛情况。
参与本实验的60例复发腹股沟疝患者产生的实验指标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数据均用(±s)表示,用t检验,结果在P<0.05状态下有价值,可以继续实验讨论。
本实验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数据均更低(P<0.05),该组患者手术效果更好。表1为具体实验指标数据。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数据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数据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下床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0 63.2±9.7 3.2±0.5 7.9±1.6研究组 30 42.8±3.4 1.3±0.3 4.8±1.2 χ2 / 10.871 17.847 8.490 P/
本实验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3±0.7)分,行传统疝修补术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为(6.8±1.8)分,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更低(t=9.926,P=0.001<0.05),该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更轻,预后质量更好。
根据临床统计指标数据来看,腹股沟疝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及高发病之一,该病症可以发病于不同年龄段,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五倍左右[3],该病症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
从常规角度来讲,复发腹股沟疝在多应用传统疝修补术治疗,该手术对患者造成损伤较大,手术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疝囊切开,切口较大,并且在缝合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同时经临床实践发现,传统手术方法患者预后质量较差、疼痛感明显。近年来,无张力疝修补术被逐渐应用于该病症临床治疗中,其属于新型手术方法的一种,在行手术操作过程中不需要将患者疝囊切开,能够秉承正常解剖的原则,这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患者出现不同生理组织结构强行缝合的情况,能够有效实现整个手术的无张力化,该手术操作简单、流程较少,临床风险也较小,同时患者预后质量较好,疼痛感较轻。
综上所述,复发腹股沟疝病症临床治疗中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在达到预期临床效果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同时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值得临床应用。
[1]张明朗,史艳国,尹勇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复发腹股沟疝中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28):194-195.
[2]王洪亮.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复发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3-95.
[3]刘兵.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复发腹股沟疝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