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锋 刘美莲 冯凯华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 广西 桂林 541001)
放射治疗是子宫颈癌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传统上常采用前后野外照射,但是该项技术已经逐渐被淘汰,调强放射疗法被普及应用。调强放射疗法是通过调节射束的强度使靶区域的剂量得到均匀地增高,同时降低周围组织的剂量,较好地解决了子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的剂量的问题。在制定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时,射入方向及角度均可影响到剂量的分布。调强放射治疗需要考虑靶区域的治疗剂量和器官的耐受剂量,以保证靶区域的高剂量照射、保护周围组织[1-2]。本研究目的从分析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不同体位的剂量学的临床应用。
选择从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16例子宫颈癌患者,均为初次治疗尚未实行手术的ⅡA~ⅢB子宫颈癌患者,全部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年龄为42~65岁,平均年龄为53.5±8.9岁。Karnofsky评分大于80分。根据FIGO进行临床分期。由2位以上的副主任医师进行判定。临床分期:ⅡA期为4例,ⅡB4例,ⅢA期为6例,ⅢB期为2例。
采用GE-CT定位机和CMS治疗计划系统及PRIMUS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定位扫描,扫描前前90min要求患者排空膀胱,定位前60min饮水500ml,定位前30min口服20%泛影葡胺加水500ml。扫描时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先定仰卧体位,患者躺在腹部定位板上,固定体位。扫描范围包括膈顶至坐骨结节下方50mm。层厚5mm。仰卧位扫描结束后,行俯卧位的定位扫描:在腹部下放泡沫板,泡沫板有一方形空洞,俯卧位时将腹部坠人方形孔洞内,热塑成型。将定位扫描图像传输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医师勾画靶区及可能照射到的器官[3-4]。
在两仰卧位和俯卧位满足95%m体积接受处方剂量的情况下,利用体积直方图分析比较小肠、直肠、膀胱和股骨头的受照体积和剂量。
全部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定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个样本平均数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值<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仰卧位和俯卧位小肠、指肠、膀胱、股骨头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采用俯卧体位小肠的受照体积在46—320Gy剂量范围内比仰卧体位时的受照体积明显减小(P<0.05,表2),在低剂量范围内(<10Gy)小肠的受照体积减小不明显(P>0.05,表2)。
表1 不同体位正常器官体积的大小(cm3)
表2 不同体位放射治疗小肠受照体积的比较
传统照射应用于治疗子宫颈癌的副作用较大,如射野内受照的正常组织的体积太大,治疗效果较差,既不利于靶区域剂量的提高,又会带来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调强治疗不仅克服传统照射的不足,更实现了三维适形。子宫颈癌的靶区体积大,剂量学及放射较为复杂,而且盆腔其他器官的放疗不同。比如小肠对放疗比较敏感,而膀胱和直肠敏感性较差,放疗中组织的损伤取决于剂量和组织的体积。调强放疗使高剂量区与靶区高度适形,可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体积和剂量,但仍可能危及其余器官,肠毒性是放疗中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国外学者选取15例行骨盆腔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照射方式采用传统照射技术,对治疗区域小肠放射量分别行仰卧位和俯卧位,结果发现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治疗平均放射量减少了64%[5]。仰卧位和俯卧位小肠、指肠、膀胱、股骨头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俯卧体位小肠的受照体积在46~320Gy剂量范围内比仰卧体位时的受照体积明显减小。俯卧位时小肠受重力作用下降到方形洞中,小肠和靶区之间的距离加大,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区紧贴靶区表面迅速下降,故小肠接受到较高剂量水平的体积下降,俯卧位小肠的剂量比仰卧位减少[6-8]。本组调强放射治疗照射野分布的角度广,低剂量区的范围较广,在低于15Gy剂量区域的俯卧位和仰卧位差别不明显。本组研究还发现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时膀胱、股骨头的受照情况在俯卧位和仰卧位的剂量差异不明。可能的原因是这些组织器官的位置受体位的影响变化影响不大。但仰卧位时直肠受到膀胱的压迫体积增大,尤其在直肠内无内容物时比较明显[9-10]。
综上所述,采用俯卧位行放射治疗能降低小肠的受照剂量,而对其他器官如膀胱、直肠和股骨头的剂量影响不大,在调强放射治疗时采用俯卧位降低小肠受照水平,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
[1]刘培培,曹永珍.容积旋转调强与固定野调强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J].中国辐射卫生,2015,24(2):109-112.
[2]宋承霞,王静,SONGChengxia,等.容积调强与动态调强在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3):75-77.
[3]刘旭红,陈晓,艾毅钦,等.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混合调强放射治疗计划与单纯调强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比较与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32(4):572-577.
[4]刘翔宇,王辉东,郭明芳,等.宫颈癌患者术后旋转调强与固定野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1(4):850-853.
[5]段云龙,杨涛,曲宝林,等.乳腺癌保乳切线野三维适形、切线野正向调强及逆向调强放疗的剂量学评估[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32(6):841-846.
[6]祝淑钗,尤鑫,李曙光,等.食管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不同靶区照射局部失败的剂量学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11):830-834.
[7]陈真云,薛莉,盛修贵.宫颈癌治疗后主动脉旁淋巴转移调强放疗剂量学研究及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4,21(16):1274-1278.
[8]李珠明,崔玉琴,刘和平,等.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靶区剂量学研究及危及器官毒性观察[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1,28(2):2481-2485.
[9]Ioffe YJ, Hillen TJ, Zhou G, et al. Postradiation damage to the pelvic girdle in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s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safer than conventional radiation? Int J Gynecol Cancer. 2014;24(4):806-812.
[10]吴建亭,狄慧,施春明,等.两种算法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7,3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