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微茫度此生

2018-01-10 12:01张善存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张充才女昆曲

张善存

1914年生于上海的张充和,祖籍合肥,为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大姐元和,喜爱文学,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最小的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充和3岁前就会背唐诗,七八岁学作对子,然后學写诗。考北大前一年的9月,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到了北平,之后决定留在北平。家人和朋友都劝她参加第二年夏天的大学入学考试,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

考试内容包括国文、历史、数学和英语,前两门从她六岁开始就打好了基础。英语问题也不大,但她搞不掂数学,16岁以前,她从来没接触过,也看不出学数学意义何在,更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那一年,有数千名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平,争夺全国最好的五所学校那几百个名额。考试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结果她的数学无可争议地得了零分,但因国文得满分,最终被考试委员会破格录取。

充和在北大这所名校就读的收获,并不如想象的大,虽然这里不乏名师:胡适和钱穆教思想史,冯友兰教哲学,闻一多教古代文学,刘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诗。但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当时很多学生参加各种激进的政治活动,无法静心向学是主要原因。

清华大学就在北大旁边,有位专业昆曲老师每周一次在那里开设非正式的昆曲课,充和与在清华读书的弟弟宗和定期去上课。

抗战期间,充和跑到大西南来,是因为沈从文帮她在这里找了份工作。很多人在这时拜倒在张充和的石榴裙下。其中一个是卞之琳,他一生都爱恋着充和,这件事尽人皆知。他写了很多信给充和,即使他已经知道充和不会选择他,甚至在充和嫁人之后,他仍然坚持写。还有一个不修边幅的方先生,是研究甲骨文和金文的专家,所以写信用的全是甲骨文,学问大如充和者也没法明白:“他一写就是好几张信纸,我相信一定写得很有文采,可是我看不懂。”

1947年,充和到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当时她借住在姐姐兆和朴素的家中。那年9月,通过姐夫她与傅汉思(HansH.Frankel)相识,次年结婚。

傅汉思出身于德国的犹太人知识分子家庭,战时成为流亡者。1935年离开德国时他18岁。到中国来,是为着寻求一番奇遇,来挑战一种更难的语言。不曾想到中国后几个月,他就认识了沈从文,那时他的中文应该已经说得比较流利了。

这一结合确实有些奇怪:一个国学修养和传统艺术十分精深的女性居然决定嫁给一个西方人,然后离开中国,到一个全然陌生与她喜爱的世界毫无联系的地方定居。而她并没有受到强迫,为什么终于选择了蔡文姬的道路?个中原委,只有当事人明了。

1949年1月,充和在上海登上戈顿将军号客轮前往美国。50多年来,充和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了一生,以她最擅长的方式过着“游历”的生活:用她手中的毛笔,出入于虚无缥缈之境。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的名门贵族,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四姐妹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和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四夫婿比四闺秀还有名。

自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人们最常冠于张充和头上的称谓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2015年6月17日,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随着这最后一位的辞世,民国才女之说大概从此也成了人间绝响。

生活在日新月异的当下,每每听到她们的名字,总有种恍若隔世之感。那些优雅的身影,那些尘封的往事,映照之下,常常显出今人生命的荒疏和贫瘠。——相对那些从物质贫困年代走出的世纪才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生简直是掉了个个;除了求学工作,除了房子车子孩子,简直一无所为,也一无所有。而她们是多么优雅,多么充实地度过了漫长的一生,时时照耀出凡夫俗子的平淡无奇,怎能不令人慨叹唏嘘。

[作者通联:山东滕州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张充才女昆曲
我们班的“四大才女”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爱情,是你窗外的风景
我们班的才女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张充和:一株完美的梅花,真乃古色今香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