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财务管理核心在于预算管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本文借鉴企业ERP系统管理的理念,通过整合、对接各类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试图构建高校的ERP系統,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向业务层面渗透。
【关键词】全面预算;信息系统;ERP
一、预算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组织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便于组织有效地安排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完成预计的经营目标。早期有美国学者将预算管理定义为“由目标的设定,事前激发管理者表达成预算的意愿,而与实际比较作为评价的方法”。[1]
全面预算管理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指将决策目标及资源配置以预算的方式加以量化,并得以实现的组织内部管理过程的总称,具有“全面管理、全额分配、全员参与”的特点。管理学家戴维?奥利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学界少有的几个能将组织的各种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中的管理控制手段之一。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特点
1.预算编制阶段
预算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目前教育部的经费分配按照基本加专项的方式,基本按照各类定额标准,专项按照六大类,也采用因素分配的方式。该种因素分配方式的缺点,是各类预算定额标准确定后,产生倒逼机制,导致预算空间不足,产生资源分配矛盾。预算定额标准可一定程度减少冲突,但不能避免预算调整空间缩小的矛盾。
各高校几乎都是依附型预算管理模式,各高校预算管理办法中的制定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方法、结构和内容体系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依附性,相关内容都是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制定,同时向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财政部门编制上报格式、内容几乎一样的预算,由学校的财务部门负责编制,不能体现各个高校在管理方面的特性和差异。上报预算内容简单,缺乏刚性和可操作性,无法体现高校内部各预算主体权责关系。[2]同时,事业单位预算广泛存在着“两张皮”:上报给财政部门的预算与单位内部使用的预算不是一本账,这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两张皮”作用不同、分类不同、详细程度不同、形成程序不同导致。
大部分高校在编制内部使用的预算时采用增量预算法,该编制方法主要考虑本年的发展规划根据上年的实际发生和本年增量进行预计。一般认为,预算编制是财务部门的事,参与人员也仅为财务人员,较少有与高校运行和长远建设相关的人员参与编制。这样做的后果是缺少自上而下的动态化真实需求数据,不能对预算编制和调整起到支撑作用,而且由于预算编制人员对学校的运行和长远建设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论证,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相脱离。所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相对不足。[3]
2.预算执行阶段
高校在预算执行阶段除了按照国家和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报销办法执行外,还须重点关注非税收入上级、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强制结算、加强决算工作、做好信息公开。
在及时足额上缴非税收入方面,非税收入上缴工作须严格遵守财综[2003]29号《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 审计署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等国家相关规定,全部非税收入按时按规上缴财政,并在银行设立收费汇缴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在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方面,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每年批复的预算执行,做到凡事有预算,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严格执行国家各类支出标准。项目支出严格按照批复的用途专款专用,严格禁止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项目与项目之间随意调整。在严格规范预算调整方面,应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统一要求和部属,每年定期进行预算调整工作,依程序报送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审批,同时报教育部、财政部,并待预算批复后,严格执行调整的预算。在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方面,国库零余额账户完全按照基本和项目的到款分项进行核算,严格依据批复的预算、用款计划以及规定的资金支付方式支付资金。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学校的招标管理办法。在严格公务卡强制结算方面,根据《关于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使用公务卡结算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2015]245号)的要求,明确了公务卡核算流程和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了资金支出渠道和范围。在加强决算工作方面,通过决算编制总结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不足,并且建立了有效沟通反馈机制,做到账账一致、账表一致。
3.绩效评价、反馈
“预算绩效”中“绩”指资金的产出,具备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四方面特性;“效”指资金的“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财政部并从2015年开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办法,避免“重分配、轻管理”,使预算管理形成了一个全过程闭合回路,并不断促进趋于完善,如图1;2016年,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绩效目标进行重点审核,初步建成了比较全面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下达部门预算时,将重大项目的绩效目标及具体绩效指标同资金一并批复,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责任契约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绩效目标的严肃性和约束力。2017年,继续巩固目标管理全覆盖的成果,要求对中央部门的所有一级通用项目和专用项目都要进行批复,真正做到了批复全覆盖。endprint
高校是非盈利组织,产出测算困难,成本估计困难,但仍然要求高校引入财务绩效评价制度。[4] 虽然国家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但是教育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绩效目标方面:(1)質量目标和效益目标设置可能存在困难。(2)预算编制与战略规划脱节。(3)信息不对称与预算申请中的博弈;预算执行监督方面:(1)业务的专业性强,监督困难。(2)做没做、做多少,专家话语权重。(3)管理与业务脱节。(4)外部压力传导衰减;预算绩效评价方面:(1)缺乏绩效管理的认同和文化。(2)绩效评价结果使用难题;评价结果使用方面:(1)认识不清楚。(2)处置不坚决。
二、基于ERP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一)ERP系统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企业中出现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 P),把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子系统,使企业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环节全部纳入资源预算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了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预算管理。
ER P是由美国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 Gartner Group Inc 提出的一种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 P 系统支持离散型、流程型等混合制造环境,应用范围从制造业扩展到了零售业、服务业、银行业、电信业、政府机关和学校等事业部门。企业资源规划 (ER P)包括除了传统的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软件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
ER 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和企业信息系统等。此外,还包括金融投资管理、质量管理、运输管理、项目管理、法规与标准和过程控制等补充功能。
(二)高校现有管理业务系统现状
高校财务从最初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再到现今的财务信息化,大部分已形成财务信息化的运作模式。目前高校普遍应用的系统主要有预算管理系统、财务报销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票据、学费、工资等)、各类业务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系统、采购平台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能源管理系统、基建项目系统、本科生教务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以及正在开发完成的系统(因公出国申请系统、合同管理系统)。
高校各类管理系统功能虽然完善,然而从宏观上看,这些功能实际上仅与本部门相关,财务信息仍然局限于本部门使用或者外部查询,却忽视了彼此与校内其他部门的功能对接,这使得高校各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化交流不畅,各部门业务各自为政,产生信息孤岛现象。
高校现有的财务系统主要是对大量财务数据进行浅层次加工,按照财务数据生成时的要素,如部门、项目、科目等进行排列组合,提供诸如科目余额表、项目明细账、部门 项目余额表等一维或者二维的统计数据,此外,还会对财务数据进行较复杂的深层加工,提供财务报表等。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财务模式已经由核算型逐渐转变为管理型,这些财务信息虽然能满足财务查询、管理和政府监管等基本需求,却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深层次的决策信息。[5]
(三)构建高校ERP系统
本文借鉴企业E R P系统,将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等环节全部纳入资源预算系统进行管理,梳理高校各类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各类教职工、学生基础数据通过业务管理系统维护更新数据库,传输至财务系统。由发起人发起涉及财务的事项,经过项目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冻结项目额度,取得票据后进行财务审核报销。信息系统结构如下图。
这样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有助于:(1)预算渗透各个业务事项;(2)各业务部门保证数据一致性,提高教职工、学生办事效率;(3)避免信息反复录入,提高财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4)有助于自发形成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5)各类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共享,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开展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6)长期的业务循环和联动,可以不断促进业务部门参与全面预算的管理,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逐渐吻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划财务处,陕西 西安 710126)
参考文献:
[1]罗艳,佘志红.全面预算管理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2016年11月刊第33期.
[2]李现宗,毕治军,颜敏.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年12月.
[3]刘雅荣,肖云峰.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年6月第19卷第2期.
[4]杨飞云.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J].财会学习,2017(3):70-70.
[5]张琳彦,万静雅.浅析高校财务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7).
作者简介:万静雅(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预算会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