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华
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逐渐显现,社会资金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企业的融资方式也随之变得多样化。这促使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脱媒现在不断地金融创新,加快了更加完善与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形成;另一方面,金融脱媒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速下降,存贷款利差减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其发展现状、影响出发,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一定的建议。
一、金融脱媒理论综述
金融脱媒最早出现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由于美国的存款利率上限受到限制,所以当市场利率高于存款机构给出的利率时,存放于存款机构中的储蓄资金流向了利率更高的证券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可借贷资金,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脱媒。而对于我国出现的金融脱媒现象,很对学者认为是由于实行直接融资战略所导致的,并且这种现象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著名学者唐旭在两个层面对金融脱媒进行了定义,第一层是在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储蓄资金会偏向流入利率更高的金融工具的现象;第二层则指企业绕开银行直接发行短期债券来获得资金的现象[1]。金融脱媒现象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是拥有资金的一方渐渐避开中介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的市场需求导向的一种过程,我们应该牢牢把握这个视角,才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脱媒在我国发展现状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变化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金融市场上逐渐显现,金融市场有了越来越多元化的成分,除了传统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之外,还出现了黄金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存款已经很难满足百姓的理财需求,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幅大致呈下降趋势。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融资主体的出现,客户为了降低融资的成本、规避较高的银行信贷门槛,而选择了其他的贷款方式。近年来银行贷款增幅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伴随着金融资产多元化、金融业务专业化,非银行中介机构产生,它们以发行证券、买卖保险以及提供委托服务等方式来筹措资金且进行长期投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以及财务公司等[2]。非银行金融机构放贷条件灵活、手续便捷,迎合了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分流了部分银行信贷,因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是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另一大表现。
(三)社会融资规模扩大化、结构多元化
融资方式日益增多,除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银行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以及金融衍生品的不断丰富为社会各主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此外,人民币贷款增长率在波动中逐年下降。同时,以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所占比例上升,金融脱媒已经在社会融资结构中体现出来[3]。
三、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及盈利能力的影响。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增长率下降,资产与负债总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这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经营成果,还分流了一定数量的优质客户,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业绩优良的大企业热衷于选择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4]。另外,短期融資券、创业板等融资渠道的推出,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使得一些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也更倾向于选择资本市场融资。
2.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高风险性,而金融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1)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脱媒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存贷比降低、存款短期化与贷款长期化现象,商业银行只能用短期的资产担负起长期的负债,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客户取贷款的需求便会引发的流动性风险。(2)信贷风险。在低成本融资的驱动下,部分优质大型企业被分流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另一部分满足条件且发展前景可观的中小企业也将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这使得一部分经营能力较差、资信程度一般、风险较高的企业留在银行信贷市场筹措资金,这将造成商业银行贷款对象整体信用水平的下降,可能造成商业银行无法或不能按时收回贷款。此外,商业银行不得不投入更多精力去严格把控贷款审批、贷款发放、监督与回收等一些列的流程,对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二)金融脱媒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1)交易业务。伴随着金融脱媒现象,金融衍生工具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多,银行发展衍生品交易业务不仅可以分散自身风险,也能通过代客进行交易而获得中间业务收入。(2)支付结算业务。在我国,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支付结算业务在银行收入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收入来源为手续费收入。金融脱媒使得金融产品出现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特点,这将推动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3)理财业务。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企业与个人理财意识普遍增强,理财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成为银行吸引客户并且增加非利息收入的良好契机。
2.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长时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实行分业经营制度,金融脱媒的促使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型。混业经营使商业银行不再局限于本身的业务范围,有利于金融机构提升盈利水平与竞争力。金融脱媒的深化使得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经营模式已出现混业趋势。
3.借力于资本市场增强实力。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对银行信贷的融资需求旺盛,如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是对银行信贷的主要资金需求者,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网点与客户资源优势,为资本市场资金需求主体提供融资及其他派生服务[5]。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这一平台满足其自身融资需求,如利用股票上市、发行金融债券等创新手段改变其传统的高度依赖存款的融资模式,并且推出新生的产品与业务。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通过股份制的改造,能够改善其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endprint
四、金融脱媒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实行混业经营
混业经营是银行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趋势,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借鉴美国的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或者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通过全能化经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产品全、服务精”的综合财富管理安排[6]。扩大现有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将投资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纳入未来发展规划。如信托业务,将高端客户的信托业务交由商业银行进行运营,更好的实现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职能,而将部分中低端的客户仍交由信托公司全面负责,细化的分工有利于提高财富管理的效率,这种全能银行的模式能够高效配置资源,分工协作明确,促进银行整体功能的优化与综合实力的提高,成功实现向混业经营的转型。
(二)拓展中间业务
1.拓展电子平台。拓展电子平台方式众多:建立健全电子支付网关系统,专注拓展在线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创新服务方式;加快研发交易资金的托管业务;加大建立电子化金融空间的投入,增加设立电子化网点,建立虚拟经纪服务模式,培养顾客的电子平台使用习惯;确保电子银行创新业务建立监控体系的及时性、针对性,客户关键信息的保密工作准确到位;建立健全电子银行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降低操作风险,防止由于网络中断、服务器故障导致的系统瘫痪和客户账户信息的失准问题[7]。
2.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争取一级市场上证券的发行及承销;加入二级市场的证券零售及交易;提供财务顾问及咨询服务,赚取佣金及手续费;为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需要的资金提供融资帮助,进而发展信贷业务;提供投资咨询、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风险投资等业务,挖掘向同一客户营销其他产品的潜力。
3.发展信用卡业务。开展信用卡业务不但促进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而且由于客户对信用卡的消费使用,加大对个人的贷款发放力度,间接促进信贷的发展,开展中间业务与传统的信贷业务不但不会相互冲突,双方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力补充了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增强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8]。
(三)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合作
伴随着国家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增加,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对公业务中越发重要。拓宽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通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产品及服务研发的投入力度,创新信贷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连坐”式的联合贷款系统,促使信贷风险分散化,促进投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并且结合融资与融智,不仅增添对中小微企业的授信业务,还为其提供融资咨询、设计融资计划、挑选合理的投融资服务,利用多样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中小微企业的投资、现金和融资结构安排管理、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等多众多业务需求,设计出针对性、系统性的产品,提高为其服务的质量[9]。
(济宁农商银行,山东 济宁 272000)
参考文献:
[1]祁宏亮.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王景宏.促進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5,01:84-86.
[3]史家亮,李黎晓,庞婷婷.新常态下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探析[J].金融经济,2015,16:3-6.
[4]李治.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孙伟家,张晓辉.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95-96.
[6]郭璐.西方银行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7,04:51-53.
[7]姜白白.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脱媒[D].山东财经大学,2014.
[8]陈丹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对消费行为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6:147-148.
[9]董利歌.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模式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