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让儿童在快乐中追随梦想

2018-01-10 01:13作者潮桥小学副校长
名师在线 2017年18期
关键词:乡间乡土办学

◎ 作者/叶 兵 潮桥小学副校长

乡土教育:让儿童在快乐中追随梦想

◎ 作者/叶 兵 潮桥小学副校长

什么叫教育?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而乡土教育就是将乡土资源进行科学梳理,整合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因子,实现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形成独特的学校办学理念,构建充满乡土气息的课程文化,打造流淌生活韵味的课堂模式,以此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儿童的道德、实践、创造等能力。

一、挖掘乡土内核,让学校流淌“乡情”

乡土资源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物态外显的,有意识存在的。由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每一个地域在历史长河的演变、进展过程中,都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具有了群众公认的、催人奋进的精神支柱及精神力量。如果我们能将地域资源中的这种精神力量整合于学校的办学理念,那将会使一个学校的教育行为、教育管理更具地方性,更具个性化,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精神的提炼与概括,传承与发展。

1.从名人精神中提炼学校办学理念

名人是一个地域精神的化身。名人的事迹、名人的精神永远地存活在一定地域人群的心灵深处。它不但能转变一个人的行为,磨炼一个人的品质,更能让一个集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良好心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办学目标的指引,更需要强大精神的支撑。办学目标与精神支柱融为一体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传承学校已有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融入、增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内核。当然,增添的文化内核除了能体现社会发展的精神所向、育人目标之外,更要与当地的地域人情等相得益彰。只有这样,办学理念才能推动学校的发展,才能让学校彰显活力。

比如,我校是一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学校,南通市第一个共产党员吴亚鲁就是我校毕业的学生。吴亚鲁烈士为了推翻三座大山而英勇牺牲,他的斗争事迹、斗争精神永远地铭记在家乡人民的心中。在整理吴亚鲁烈士的事迹,学习烈士精神时,我们用“仁爱”两字对其进行了高度概括,这一概括既表达了我们对烈士的敬仰,同时我们也将“仁爱”二字转化为学校教师师德教育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仁爱”两字出发,将“仁德”“仁爱”“仁智”“仁厚”作为我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另外,我校还从当地名人的精神出发,提炼了“人和”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学校百年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地精神的提炼,同时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根本要求。

2.以当地特产来美化班级文化布置

由于受到气候等影响,每一个地区都具有与气候、土壤相适应农副产品。这些特殊的农副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生活习性已经被人们所了解,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精神为人们所赞许。如果将其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那将会让儿童有所接受,让儿童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与自然,成为儿童发展的引擎。

比如,在我们的家乡盛产大豆,低年级教师带领儿童构建了“大豆文化”,实现了“一班双名”的基本模式,既有数字化的班级命名,又有以特定农产品等的命名方式。在班级文化布置中,孩子们以大豆精神作为班级的精神追求,以大豆的果实、叶子等作为原材料,通过拼贴、绘画等方法构思精美的作品来美化自己的教室。这样的布置创意十足、精彩纷呈,不仅让儿童徜徉于乡村田园之间,更能叩击着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因身在其中而感动、兴奋、激越、升腾。真正实现了陈如平教授所说的,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二、构建乡土课程,让课程弥漫“乡味”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我们也知道,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已远远不能适应儿童发展的要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作为一所乡村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让校本课程充满浓郁的“乡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儿童所接受,才能让儿童所喜爱,才能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

1.校本课程体现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在课程规划上,我们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地方精神内涵,融入先进的现代教育办学理念,完善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规划课程体系。

学校在以“人和”为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努力构建了“最是乡情能醉人”的课程目标,坚持以乡土传统文化为根,以与时俱进的文化为辅,知行合一,激活潜能,增强课程的生命力,形成了以“乡俗”“乡艺”“乡情”为梯次、以“常规+特色+拓展”为形式的三类课程。其中常规课程包括乡间歌谣、乡间谚语、乡间习俗、乡间游戏四类课程,特色课程包括乡间手工、乡间特产、乡间艺术、乡间历史四类课程,拓展课程包括传统节日课程、特色社团课程、家校互动课程、主题班会课程,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多样化。

从整个课程构成上看,校本课程的实施,完善了国家课程,全面、立体地优化了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增强了儿童的爱乡之情,发展了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儿童的创新精神。

比如,在“最是乡情能醉人”的主题情境课程活动中,我们根据儿童发展规律,在低年级组织了“乡土游戏乐乐乐”、在中年级组织了“乡间手艺玩玩玩”、在高年级组织了“乡间传统赞赞赞”系列活动。丰富的乡土游戏,给低年级儿童打开了一扇乡野的窗,引来清风,携来乡韵,带来快乐。传统的手工为中年级儿童打开了创新之门。几根普普通通的稻草,在孩子们的手中,交织、缠绕、穿插……诞生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2.校本课程实现校内与校外的融合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为了让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大自然和社会相通,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启迪智慧,在实施乡土课程时,就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走出学校、走向自然、走向社区,从多渠道、多样化的角度来体现实践活动的精彩。如参观、调查、访问、观察、测量、手工制作等,让儿童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生活的最真实体验,促使他们进一步内化知识,锻炼能力。

在对儿童进行乡间传统习俗教育时,我们充分发挥了校外辅导站的作用,组织儿童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定期参加“吟乡间歌谣”“采乡间风景”“访家乡名人”等系列活动,同时学校还将传统习俗的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组织儿童吟诵乡间谚语、讲述民间故事,在美术课堂中组织儿童学画“农民画”等。

三、打造乡土课堂,让课堂回荡“乡音”

课堂是实施乡土教育的主阵地。构建充满乡土气息的课堂将能优化学科教学的内容,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架构通向智慧之门的桥梁,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儿童的探究能力。

1.以乡土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纵观当前课堂教学,我们发现教材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各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合理增添相关的教学内容,以此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从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中看出,增添生活化的内容及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每个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活化的内容将能缩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儿童理解文本,发展儿童的探究能力,引导儿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升道德认识,发展道德能力。

比如,在教学《示儿》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儿童回忆了家乡清明节的风俗,帮助儿童理解了文本,实现了乡土资源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再如我们将“马塘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充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儿童在敲打、演唱等表演中提升了音乐素养,同时也展示了乡间传统文化的风采。

2.以乡土资源增强课堂学习情趣

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及能力的提升,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它体现于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而儿童在课堂上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交往与互动的效果。只有当儿童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才能充分发挥其脑、手、眼等多感官的通力协作及同伴间的互助能力,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乡土资源融入课堂将能让儿童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中激活学习的热情,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比如,小学品德《让我们来寻根》这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儿童初步了解人类演变、进化的过程,了解长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缘由,懂得炎黄子孙这一说法的来历。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儿童从空洞的知识中走出来,教师首先从家乡地名的来历、家乡的物产介绍开始,激发儿童探究的热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

3.以乡土资源拓展学科实践空间

在如今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里,现代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纵观小学各科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学语文、数学还是品德、美术等学科都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乡土资源为学科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有带领儿童走进生活、走进乡村,才能让学科实践活动落地生根,才能让儿童在体验中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在小学美术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儿童走进民间开展摄影、打草鞋、写对联等活动;在小学体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儿童到民间学习乡间游戏,儿童在“跳格子”“玩贝壳”等活动中兴趣盎然;在小学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儿童到民间学习乡间歌谣,儿童激情演唱,其乐无穷。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儿童吮吸了家乡泥土的芬芳,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活动中提升了实践能力。

乡土教育推动了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乡土资源直接对应了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乡土课程拓宽了儿童的视野,乡土课堂激发了儿童的热情。乡土教育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着生活的乐趣,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校门

叶兵,1972年1月出生,江苏如东人,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副校长,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通市小学品德学科带头人、如东县情境教育兼职研究员、如东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曾在江苏省小学品德优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先后主持10多项省、市、县课题研究,分别在《云南教育》《生活教育》等刊物发表教育论文50多篇,为如东等地区教师做专题讲座10余场。

猜你喜欢
乡间乡土办学
乡间小路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大都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刘永生:行走乡间的健康“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