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伟 乔有清 冯梦涛 张鑫鑫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能源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技、技术、人才的发展倍受瞩目。企业、人才、技术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何快速发展多层次、高技术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本文就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提出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创新 培训 校企合作 职业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
人才培养是公司阶段性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公司整合前后,各分公司人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且与集团公司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复合型领导人才相对缺乏;熟悉和掌握新能源发电人才紧缺;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科技领军人才十分短缺;人才开发投入不足;人才贡献率不高等方面。加快人才培养、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总体水平是公司整合以来如何推进各项工作快速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全方位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产学协同
校企共建多层面的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设立电气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风力发电等重点学科,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等专业学科的基础上,把握产学研密结合的切入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校内建立实验室和电工实践基地,适应电力行业进入大电网、大容量、高自动化、智能化新时代。学生在学习理论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走入现场进行实践,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教学,突出实践教学,强化电力教学,产学结合的同时不断优化培养方案。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成长环境,实施特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管理、能源、技术等高级人才。
二、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攻坚克难,引领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分别在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支撑下,开设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以“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工程素养、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电力科技创新人才[1]。公司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各单位选派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组建成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在重点项目、艰苦地区和困难企业中进行锻炼,为解决企业、项目实际问题,各领域人才各显身手、大胆创新,把现场当作课堂,在实践中突出首创精神。正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出企业急需的高技术复合型电力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三、积极开展技能人员培训—培考结合,以训带学
人才培训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企业应当深入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的突出位置。公司每年分阶段、分批次推行技能人才全员培训,继续加大集控运行、点检定修、继电保护、环保、化学、金属监督等发电紧缺关键人才培养,各生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必须严格按要求落实到位,同时,每年抽调一批技术骨干,进行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的集中培训,培养新一代清洁高效发电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开展技能人员培训,要加强培训、考核、任用、待遇的一体化建设,做到“爱才好士,委以重任”。技能培训不但全方位提高了企业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且还提升了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为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各类高新尖技术队伍,储备人才资源。
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评比交流,以赛促学
集团公司上下应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人才理念。职业技能竞赛是展示才能的平台、交流的平台、企业选拔人才的平台。集团公司自组建以来,每年都围绕发电生产的相关专业、关键工种举办一系列的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出一批思想先进、学识丰富、技术精湛的高层次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动力。作为企业组织要主动及时地为潜人才搭建展示才能的实践大平台,给他们显露其本事的机会,这种平台和机会,可以是技术难点攻关团队,让更多的潜人才参加,也可以用技术难题公开招标的形式发现更多的“黑马”[2]。以赛促学,成果显著,如集团公司风电运行专业个人第一名,光伏运行专业个人第一名,还有一大批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出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生产技能人才正在新能源公司各領域大显身手。实践证明,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进而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
人才培养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命脉。本文结合《中央企业“十二五”人才强企战略实施纲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策略。企业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科学推广,重点突破,制定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人才规模与公司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安江英、安连锁、杨 凯、肖万里、高继周.产学协同: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持续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67-69
[2]武存生.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性技术人才培养与评价.华东电力[J] 2013,5;1105-1109
作者简介:姚一伟(1996-),男,汉族,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乔有清(1997-), 男,汉族,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能源专业与动力工程专业。
冯梦涛(1996-),男,汉族,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
张鑫鑫(1996-),男,汉族,中北大学(朔州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