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01-09 09:53王芳
甘肃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感知情景教学赏析

王芳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感知;情景教学;赏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106—01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聚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即是指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生活领域,涉及中华民族的情感状态,语言风格,生活习俗,文化习惯,审美情趣,人生信仰和经过持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行为方式、思想品质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具体文言文的品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学中,要将知识传授,培养语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合进行。教学文言文,必须突破文言文的原点,向生活靠拢,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同时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时代,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长点,架通古今间的桥梁。我们只有直面现实,拉近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多点“文”的关注,多点“文”的色彩,引导鼓励他们与文章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引导学生们进行理性思考,使学生们的心灵不断丰盈而充实。在对话语的把握中,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风貌和精神内涵,获得情感认同,发挥文化“教化”的作用,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一、诵读教学,感知文化

诵读与朗读没有本质差别,诵读特别指向优秀的古今诗文读物,学习时需通过诵读进行一种连接。串讲和涵咏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工艺,而诵读是涵咏最重要的方式,通过诵读体验情感,相得益彰。诵读的过程,就是把文学作品具体转化为言语,将无形的情气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式(声音形态)的过程。如教学经典神话《夸父逐日》,老师可以巧妙发掘其核心价值,细化朗读的形式和层次。精妙的朗读这一环节中,第一次读抓分号和句号,分析神话的结构层次;第二次侧重情感的把握,通过语气、语调,读出雄壮和悲壮,引导学生读到分號处,短暂停顿,读到句号处,停顿较长。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懂了文章内容,再落实到文气的体会,一个勇于追求、死而不己,甘为人类造福的英雄夸父形象呈现在眼前。到这里,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我们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相信学生的感受将会更深。

二、情境教学,感受文化

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经典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文章特点,联系生活体验,利用图片、视听渲染等手段,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文章思想,体会作者表现的情志做好铺垫。理解古诗文内容,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入点:首先帮助学生理通文意。其次,语文学习需要形象感知,抓住意象能唤起人们的某种感受。如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完成诗意理解后,找出并感受如“干戈”“柳絮”“浮萍”“丹心”“汗青”的“色”“形”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义,把语境和明象结合起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引出文天祥感天动地的爱国热情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三、语言赏析,体味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从造字法入手让学生感受其特点。象形,通过描摹事物形成;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图形上加指示性符号表示意义;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结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形声,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如《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集”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隹”下面“木”也表示树,根据东汉许慎《说文》可知,“隹”字指“短尾的鸟”,因此,“集”就是鸟停在树上,其本义是“栖息”,今天用的大多是其延伸义。再如,该文中的“暮”字,最早只有“莫”,并没有“暮”,“莫”的意思是“太阳掉在草里面”,后因为“莫”常借用为副词,解释为“不要”之意,于是祖先专门造了“暮”字来表示日暮,傍晚。

四、比较教学,整合文化

文言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较为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它既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认识,写作手法的运用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表达能力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注意整合思路,有条理地表达,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文中具体词句说明,找到能佐证你观点的那部分,要学会“瞻前顾后”“思前想后”,将阅读过程中得出的多个信息点连接起来进行整体思考,切不可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教师应积极利用广泛的教材资源,把课文中具有相似点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思考,让他们体验发现的特有魅力。如教材中《大自然的语言》的课后练习,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与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结合对比,考查信息提炼的同时引导学生将生活常识与古诗文学习结合,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与生活价值。

教育既是知识获取的过程,又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因而具有文化的功能。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完整性建构,特别是对人进行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之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属于语文教育自身的命题范畴。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感知情景教学赏析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