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彬琴
【关键词】 小班;幼儿;艺术活动;动手能力;重要性;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076—01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手指的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大脑的正常发育,当幼儿的双手进行活动时,手指末梢神经细胞会迅速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动手能力,能有效地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那么,如何利用艺术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 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教学活动中,可借助于一些艺术作品做示范,教师教幼儿动手制作,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提高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幼儿在手工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模仿教师增加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其创新意识,提高了其创造能力。
3.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手、眼、脑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等,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一)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1. 创造适宜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幼儿入园后,教师可首先带领幼儿参观美术活动室,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中大班哥哥姐姐的美术作品,激发其动手操作的欲望。其次,可带领幼儿到大班实地进行观摩,让幼儿感受到艺术氛围,通过参观欣赏中大班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2. 采取以大带小策略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即让大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共同开展手工活动,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易后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次实践活动,幼儿会很快掌握手工活动的技能技巧。教师在组织评价幼儿作品时,应先让幼儿相互观摩,再说出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幼儿可相互问一问,培养动手兴趣和操作能力。
3. 运用基本的撕纸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在幼儿撕纸活动时,要让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各类纸张材料既要色彩鲜艳又要便于幼儿动手操作。蜡光纸是有纹路的纸张,对幼儿的撕纸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让幼儿收集各色的广告纸。利用這些废旧的材料,即废物利用节省了材料,作品也会有新的创新,同时还帮助幼儿养成了爱惜材料的好品质。
(二)在创设区角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创设区角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安全、卫生等便于操作的废旧材料。在开展区角活动中有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可不断补充添加和更新,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如创设区角要投放相应的彩笔、纸、毛线、橡皮泥、积木、涂色、粘贴、绘画、拼图、废旧物品等等,在开展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
(三)在音乐和律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教师要针对幼儿好动的特点,在音乐和律动教学活动中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要有意识地要求幼儿边说儿歌节奏,边动手打节拍,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又让幼儿能在快乐的情景中培养动手能力。在幼儿学会了熟唱歌曲、明白了歌曲的感情之后,跟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符合歌曲内容的韵律动作,可达到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目的。
(四)在音乐表演和舞蹈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幼儿舞蹈是一种难度较大、综合性的表演。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身体肢体的动作。因此,舞蹈教学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舞蹈教材,动作内容编排要形象生动;更要精心设计舞蹈教学活动过程,组织好舞蹈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动手的能力。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