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
[摘 要] 生本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即教师在生本教育模式中的作用、前置性小研究的探究,以及奖励机制的实施.
[关键词] 生本教育;前置性小研究;奖励机制;教育模式
将生本思想、生本新模式运用于日常教学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践行后笔者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从三个方面來思考,即教师在生本教育模式中的作用、前置性小研究的探究,以及奖励机制的实施.
教师在生本教育模式中的作用
生本教学是倡导立足课堂,改变过去“以师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师本”转变成“生本”,这是一种质的转变. “师本”也就是传统中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它是一种被动的假设,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要靠老师督促、管理,于是老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教学中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只用学习、接受就行了. 然而,有人误认为生本课堂中教师只需充当一个观察者,甚至把郭思乐教授说的“生本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零干预”作为支撑自己这一观点的依据.
实践经验表明,在数学生本课堂上,教师要发挥好“指示灯”和“绣花针”的作用. 所谓“指示灯”的作用,讲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的学识还不全面,自我定位还存在不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好“指示灯”的作用,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方向,尽快了解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学生才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白白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在生本课堂上的“指示灯”作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能更快地把学生引向更深的知识殿堂. 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了,教师在生本课堂中放手让学生探究、学习. 在这样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能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许多知识的建构,一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学生基本能完成.
例如,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笔者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假设能无限对折),将有多厚. ”“有电线杆那么高.”“有五层楼那么高. ”……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学生不信. 于是教师可提出:“如果利用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就会很快算出结果. ”此时学生所流露出的迫切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可以说,这一问,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的“指示灯”作用在这一趣味问题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和迁移性,每一节课学生探讨的问题,完全靠学生自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在运用时就会受到影响. 此时便需要教师在生本课堂上充分发挥“绣花针”的作用,帮助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连缀成线,以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发挥“绣花针”作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其中,问题法比较常用,也很有效.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结合起来. 这种知识迁移式的提问,能让学生更好地对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行深入比较,即从定义到性质,再到判定,都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相似三角形各种性质、判定的理解和运用,对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教师通过问题的启发,潜移默化地发挥了“绣花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置性小研究的设置探讨
前置性小研究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 于是,在设计前置性小研究时一定要考虑到如何让它与课堂学习完美衔接. 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笔者觉得,前置性小研究必须具备三个特点:简单、准确、开放.
1. 前置性小研究一定要简单
因为初中所学的科目多,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所以两极分化明显,如果前置性小研究难度较大,会达不到预学效果. 那么,如何才算简单呢?首先,完成时间要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其次,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2. 前置性小研究一定要准确
有效的前置性小研究绝不是简单问题或相应习题的堆砌. 布置前置性小研究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将其体现在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前置性小研究中,以初步了解新课的主干知识.
3. 前置性小研究一定要开放
设置前置性小研究时,如果照本宣科地采用课本例题,学生就会抄袭课本,失去研究的空间及价值. 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选取教材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前置性小研究不拘泥. 前置性小研究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能考虑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它能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话题、可探究;它能让学生在课堂展示中互相补充、互相质疑,能在一道试题上反复碰撞,从而得到更深的理解以及能力的提升.
奖励机制的探讨
生本教育,即以学生为本,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 再好的教育模式,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在生本课堂上,教师可提倡奖励机制,以促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疑问就来了:凭什么奖?如何奖?奖什么?
可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加分制. 当学生的分值达到一定的数额时,可以提出自己的奖励目标. 奖励目标可以是提前为所要感谢的长辈或兄弟姐妹购买一件不是很昂贵但表达亲情的物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包含亲情教育、感恩教育.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将其与奖励机制进行了捆绑. 比如,一个小组成员站起来解决了问题,那么整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加分,反之都减分. 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小组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并刺激那些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的后进生,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努力的话会给小组抹黑,让他们知道自己与小组共荣辱. 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能促进学生全面进步.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会让小组的学生合作出卷子,每次选取一个小组的试卷作为章节测试,选中试卷的小组可以加分. 测试后,如果有任何一个小组的测试平均分超过出卷小组的平均分,那么出卷小组就要扣分,超过的小组数越多,扣分就越多. 没有超过的,出卷小组可以加分. 这样既可以把考试当成一种打擂台的游戏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出卷的过程中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 生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成长,慢慢完善,这就需要生本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师本教育模式和其他教育模式的优点,取长补短,从而在教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