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方高校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办学

2018-01-09 11:33林浩锋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

林浩锋

摘 要:本文借鉴混合所有制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状况,探讨了其对于地方高校开办应用型经管类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在法律、理论、实践层面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地方院校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办学应该处理好的三大问题。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经管教育

一、引言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实践中,混合所有制对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开启了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的大幕。相对于职业教育领域,高等学校采取混合所有制开办本科教育的例子还极其罕见。

二、地方高校采用混合所有制开办应用型经管类本科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增强办学实力。地方高校办学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实力,特别对于不具备区位优势的三四线城市院校而言,财务约束成为其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瓶颈。混合所有制办学超越国有资本以及单纯的民营资本,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甚至境外资本也在此列,不失为解决发展资金瓶颈的根本之策。

2.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校企合作是地方院校开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共识,虽然政府、学校层面积极推动,订单式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屡见不鲜,但常常难免“企业冷淡”的尴尬局面。而在混合所有制之下,企业成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等有形或无形资产成为联系企业和高校的最强有力的纽带。校企各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将从根本上促进深度融合。

3.有利于建设实习基地,促进初次就业。大四阶段经管类毕业班学生普遍面临实习和求职问题,并且实习质量与求职机会往往密切相关。区位偏远的地方院校考虑到当地经济状况和学生毕业前途,倾向于在数百公里之外的省城或经济发达城市寻找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因而,有限的教学经费用在了学生交通补贴之上,且教学管理部门鞭长莫及,难以对数百公里之外的学生实习状况进行及时监督,致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流于形式。

三、高等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陈丽婷(2017)从实践、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现实困境。在当前教育体制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具有类似的属性,面临共同的问题;相对于后者尚有国务院明确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作为权威依据,本科高校运用混合所有制办学似乎应该更加慎重,相应案例也更为稀少。概括起来,高等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面临如下难题:

在法律层面,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有《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却尚未有正式立法鼓励、规范混合所有制办学。如在法人登记上,混合所有制实体属于什么法人属性;如果是院校的二级单位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如何对其地位作出法律规定。另外,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如果发生转让、托管、合并、重组等事项,如何进行资产界定、组织清算。诸如此类问题都需要有法可依、加以明确。

在理论层面,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属性,引入的社会资本却是天生的追逐利润,两者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明确产权边界,完善产权保护,需要决策者、研究者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理论思考和制度创新。

在实践层面,我国长期以纯粹的公有资本举办高等教育,并赋予高校行政级别。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形成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两种不同体制的办学格局。混合所有制办学旨在引入充裕的社会资本和灵活的市场机制,打破公办、民办二元思维定势。概括而言,混合所有制办学包括五种模式,即公办高校与民营资本合作,公办高校与地方政府或国有资本合作,公办高校与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合作,公办高校与非营利性组织合作,公办高校与外资合作(阙明坤,2017)。不管哪种合作模式,都需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现代化和运行机制市场化,构建责、权、利相对称的利益共同体。

四、地方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以制度创新完善顶层设计。首先,国家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提供制度保障。《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法》等既有法律宜做相应调整,破除阻碍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有关条文,明确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的法律地位、资产处置、风险防范等细则;其次,在财政扶持、税费优惠上应出台配套政策给予适当扶持,引导公办院校和各类社会资本有积极性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

第二,明确产权界定,完善治理结构。产权经济学认为,只有清晰界定产权,才能有效克服道德风险问题,使行为主体责、权、利相平衡。在经济领域,国有制、公有制的根本缺陷在于所有者实质缺位,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公办院校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其体制机制也具有公有制企业的通病。采用股份合作制开展本科教育的一大初衷即是打破长期以来僵硬的公办高校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各方产权归属自然是其中应有之义。在混合所有制实体中,应明确各种投资要素的定价和股权结构,以此作为剩余收益分配的根本依据。另外,要借鉴现代企业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摆脱公办院校久而有之的单向、垂直管理弊病,淡化行政色彩。

第三,强化运行机制,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和课程特点,探索更加细化、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师聘用机制和激励机制,解决结构单一、水平偏低的师资问题,选拔优秀人才投身混合所有制办学实体,并有积极性充分发挥作用。在课程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大一、大二、大三的理论课程学习中,最大限度与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相结合。探索建立双导师制度,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參与课程设计,甚至课堂讲授,根据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企业评价倒逼理论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丽婷.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第1期:107-110页.

[2]邓彬伟,吴鉴.地方高校混合所有制教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83-86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中央房企国家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非公资本进入:问题和对策
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