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2018-01-09 14:40李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课本

李斌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规定:“把竞争机制引入教材建设,通过竞争促进教材事业的繁荣和教材质量的提高。鼓励各个地方,以及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有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师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写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安排上允许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层次。”同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颁布。1992年,根据教材编写和各地实验情况,《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正式实施。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各地出版社根据教学大纲和国家教委关于教材编写方案的精神,编辑出版了多套初中语文教科书。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为讨论对象。

1990-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这套课本试用后,根据各地反应,1993年,人教社按照1992年修改大纲精神,将这套课本修订出版,本文称为1993年版课本。相比于1990-1991年版课本,1993年版课本使用时间更长,影响更大。这套课本的主编是顾振彪、张厚感、王连云。

1993年版初中语文课本明确了语文基本训练的重要性。《说明》认为:“语文基本训练是主体,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承接,逐步递进的训练程序。第一阶段,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式,使训练得到提高和加深。第三阶段,更进一步进行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训练,落实到实际运用上。”[1]

课本编者认为:“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2]所以,在编排和选文上,这套课本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联系生活”。在80年代的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学习是贯穿初中三学年的,是结构教材的主要元素。本套课本虽然仍强调三种表达方式的学习,但一方面壓缩它们在课文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强调在与生活的联系中来学习它们。课本《说明》中称:“为求多样化并显示阶段性,初中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编排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三种表达方式依次分作三个学期的训练重点,课文按照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第五、六学期),着重培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培养文学欣赏能力,课文按照文体分类编排。”[3]按生活内容分类编排,是1949年以来新的教科书结构方式。第一册8个单元,分别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科学世界、想象世界。第五、六册除说明、议论等普通文单元,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单元和文言文单元外,还设置了新闻、应用文、演讲辩论、使用工具书、调查报告等单元。这些单元选取一些服务实际社会生活的文章,安排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练习和活动,体现了“联系生活”的编写原则。

这套教材共6册,每册8单元,一般每单元4课,个别单元3课或5课,共170课。每单元2-3篇教读课文,1-2篇自读课文,第四册以后有些单元还将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两类。

这套教材每单元前面有单元提示;课文与课文之间穿插汉语知识;多数课文后面有一则与课文相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比如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等;课文结束后安排作文训练或听说练习;每册有4-5篇附录,是关于语法、表达方式、文学常识的知识短文。

“单元提示”一般分两段,第一段介绍单元主题或某种文体的基本内涵,第二段说明本单元训练重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第一段为:“生活非常广阔,家庭生活是其中的一部分。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谈起爸爸妈妈,谈起爷爷奶奶,谈起家庭的事情,总是滔滔不绝,津津有味。阅读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会感到亲切有趣,容易理解;练习用语言表达家庭生活,会感到有话可说,容易写得内容充实、生动活泼。进入中学学习语文,就从阅读这几篇反映家庭生活的课文开始。”第二段为:“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有的写亲人的感情,有的写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学习这个单元,要从课文中得到生活的启示,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还要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清楚连贯;要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并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练习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4]

这套课本中每篇教读课文前有“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训练重点”一般结合单元重点和课文的主要特色,提出2-3条训练重点;“预习提示”或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提出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或介绍课文写作背景、重要作家和生平资料,或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去理解和掌握的字词。例如,《藤野先生》课前两点“训练重点”分别为:“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及“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预习提示”分三段,第一段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第二段为:“这篇回忆录与《回忆我的母亲》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其中一点是,带有较多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认真阅读这篇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有关藤野先生的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质。与《回忆我的母亲》一样,这篇课文的语言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什么样的感情?”第三段列出11个词语,每个词语中有一个加点的字,要求理解词语的含义,给加点的字注音。[5]

教读课文课后练习分为三类:“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理解·分析”着重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揣摩·运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口动手练习。“积累·联想”是巩固扩展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抄录词语警句,选取与课文有关的文字材料作比较阅读,以加深理解和开阔视野。《藤野先生》课后,“理解·分析”设置三个练习题,第一题为:“作者写了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要求学生填写与这四个事例相关的表格;第二题说该文有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这些事情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统摄全篇的?”第三题要求通过对四个问题的思考,理解第5段的层次和段意。“揣摩·运用”设置四个练习题,第四题讨论怎样抓住主要特征写人;第五题要求回答课文第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下文有什么影响;第六题要求学生将改写的原文三段话与原文对比,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第七题要求理解课文中的部分副词对于表达意思的作用。“积累·联想”要求将本文与《我的老师》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对比,说说三篇文章中作者对老师感情的不同之处。[6]endprint

自读课文课前有提示,主要是关于文体、写作背景、词语含义的。课后有3-4道练习题,涉及文章内容、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等。

这套课本安排了一些小知识。“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了一则与课文有关的、有趣味的小知识(或小資料、小言论、小趣闻等),用意在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可以随意读读。”[7]例如,华罗庚《统筹方法》课后的小知识为《一九九〇年我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课后的小知识为《最大的沙漠》。

每册在阅读单元间安排6次作文训练,主要内容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应用文写作,每次作文训练由知识短文、参考题目和例文三个项目组成;每次安排2次说话训练,主要内容为说话态度、方式方法、对象、语调语态等。

以语文基本训练为主体,按生活内容的不同作为划分单元的依据,这是本套课本的创新之处,并对人教社下一套初中语文教材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1997年始,社会上广泛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讨论,为数众多的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研究者、作家、中学语文教师参与了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语文教学脱离生活,人文精神缺失,语文教育应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提高承担更多责任,语文学科应该增加更多审美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元素。

200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修订版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意加上了“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此外,修订版大纲既没有列出各册选文目录,也没有列出课文基本篇目,这是跟以前所有的语文教学大纲的最大不同的地方,为教材编写留下了很大空间。

人教社根据2000年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编出了《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共6册),并于2001-2002年初审通过,2001-2003年出版。主编是顾振彪、副主编是顾之川、温立三。

跟此前课本相比,2001-2003年版初中语文课本最大的特点有三。一是课文篇目大量更新。80-90年代课本中那些比较稳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篇目大部分都没有出现在这套课本中;这套课本选择了大量具有文学性、人文性的作品。二是舍弃了此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结构教材的模式,而是以各种生活话题作为课本的结构性元素,文章学知识短文也大大精简了。三,长期渗透在语文课本中的语法、逻辑知识短文和相关练习被大大压缩了,只有少量的不成体系的零星知识和练习出现。

几乎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每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包括陆定一《老山界》、彭荆风《驿路梨花》、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冰心《小桔灯》、唐弢《同志的信任》等记叙文,华罗庚《统筹方法》等说明文,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马铁丁《俭以养德》等议论文,赵树理《老杨同志》、周立波《分马》、杜鹏程《夜走灵官峡》等小说,陈毅《梅岭三章》,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诗歌——都不再出现在2001-2003年版初中语文课本中。其原因大概跟上世纪末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有关。这些课文之所以被删除,可能跟它们的内容很多是反映革命战争或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有些说明文、议论文比较枯燥,引起不学生的兴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课文的被删除,实际上是教科书中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取向被替换了。

新选进来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创作于1976年之后,或者是新翻译进来的离革命比较远的外国文学作品,它们都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这些作品既不是按表达方式组织在一起,也不是按文学体裁组织在一起,而是按照主题组织单元。例如,第一册第一、二单元都以人生为主题。选有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杏林子《生命 生命》,宗璞《紫藤萝瀑布》,沈复《童趣》,流沙河《理想》,张晓风《行道树》,周素珊《第一次真好》,周国平《人生寓言(节选)》,玛丽·居里《我的信念》,《论语》十则。其中,除《童趣》和《论语》十则在以前的教科书中出现过外,其余作品都是第一次作为课文出现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在山的那一边》和《理想》是新诗,《走一步,在走一步》和《我的信念》是翻译作品,杏林子是香港作家,《童趣》和《论语》十则是文言文。这套课本全以作品在表达主题上的近似组合单元,从而打破了以往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2001-2003年版课本,每册6单元,每单元5课,每册30课,六册共180篇课文。每单元5篇课文中,有2-3篇教读课文,2-3篇自读课文。下面重点谈谈这套课本的助读系统。

这版课本每一册的最开始都有一篇《写在前面》,这跟以前的《编辑体例》用分点说明不同,而是用抒情的语言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比喻为旅途,用所谓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比如初中第一册的《写在前面》中有:“在旅行中,你将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言向你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你尽情享受;一次次综合性学习,又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留连忘返。”[8]第六册的《写在前面》说:“在旅行中,你将听到诗人们吟唱的关于祖国和土地的颂歌;走进小说天地,与孔乙己、奥楚蔑洛夫和杰克·伦敦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登上戏剧大舞台,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9]

每单元前有100多字的单元提示,提示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比如第四册的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包括两段文字。“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风光吧。”“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10]endprint

每课前有一小段文字大致介绍这篇课文的特点。比如在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课前的说明文字为:“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下面就是这样一个故事。”[11]余秋雨的《信客》课前的说明文字为:“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12]

课文后的第一项练习首先是三道左右“研讨与练习”题,比起1993年版课本课后的7-8项练习题来说,这套教材的练习题大大精简了。除数量减少外,这套课本跟以往教材最显著的不同还在于这些练习题很少设定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几个合理的答案中进行比较体味,或者进行多元化的讨论。比如《孔乙己》课文最后一题:“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13]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第三道练习题是:“‘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试结合自己的体验与同学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14]

其次为“读一读,写一写”,包含5-10个词语,比如《音乐之声》后面就有“峥嵘”“嬷嬷”“涟漪”“鳞次栉比”“通宵达旦”“顶礼膜拜”等6个词语。

再次为100来字的关于课文背景、延伸阅读和相关语法知识的小资料。这不是每个课文后面都有,像余秋雨的《信客》、杨绛的《老王》等课后就没有。

每单元后,设置“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栏目。每期栏目都有一个主题。比如第二册的第二单元,主题为《黄河,母亲河》。建议开展的活动包括收集跟黄河有关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举办“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汇演,开展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等等。

每册第六单元之后,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三个项目。“课外古诗词背诵”每册均有10多首古诗词,“名著导读”为这套教材的新项目,为名家写作的名著导读、阅读建议以及选自该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及点评与思考。“附录”为书法、文学常识和语法知识等短文。

这套课本于2009年做了小修订再版。其修订幅度很小,全书结构和课文篇目基本没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将以前的黑白页面更换为彩色页面,这是人教社中学语文教科书编写上第一次出现彩色页面。由于2009年版变动很小,我们不再讨论。

为配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199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第二年开始在江西、山西、天津试验;2000年,根据试验结果,颁布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2002年颁布正式版。人教社在试验修订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版·必修)语文》;2002年,根据教育部当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正式版教学大纲,人教社修订高中语文教科书,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为名于2003年出版。这套课本的主编是顾振彪、顾之川、温立三。

跟以前高中语文课本主要学习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2003年版高中语文课本十分突出文化这一元素;在编排方式上也有所创新:阅读教材与口语、交际教材分开编排。

1996年,高中语文大纲试验版阐述语文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在显要位置突出语文的文化内涵。这一表述“改变了以往纯工具性的理念,赋予了语文更多的文化、思想内涵”[15],被试验修订版和正式版教学大纲所延续。为贯彻这一理念,2003年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在选文和单元编排上均有所创新。

这套课本所选课文以文学作品为主,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既包括历代诗词、明清白话小说、鲁迅《阿Q正传》《祝福》《药》,郁达夫《故都的秋》等以前课本常选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包括沈从文《边城(节选)》,丁西林《三块钱国币(节选)》以前课文从来未选,但近年来文学史地位急速上升的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还包括高晓声《陈焕生上城》、史铁生《我与地坛》等当代优秀作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套课本选了一些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包括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节选)》等。除文学作品外,像朱光潜、宗白华、梁思成、钱钟书、吕叔湘、林庚等20世纪中国文化大家的作品也大量选入。

这套课本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2个单元主题分别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演讲词,序言,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国现代小说、外国小说,杂文,科技文,随笔,汉魏晋散文和唐代散文。高二“學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2个单元主题分别为《诗经》《离骚》及汉魏晋诗歌,唐诗、宋词,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宋代散文,明代散文,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国现当代戏剧、外国戏剧,中国古代戏曲,古代散文,文言小说。高三“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16]10个单元主题分别为哲学论文、随笔,文艺学论文、随笔,《阿Q正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李白、杜甫诗歌,《孟子》,科技论文、说明文,语言学论文,《红楼梦》,《史记》。endprint

前五册各6个单元,第六册4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136课。每单元前有单元提示,介绍相关背景、文化知识和学习重点。比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分三段进行提示:“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民族风格,涌现出一大批诗人、诗作和众多艺术流派。新中国成立后,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成就。外国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诗人及作品数量众多。”“学习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17]

每篇课前面提示或者说明,课后有四道左右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十分精炼,涉及修辞、文学知识等,没有进行繁琐的语言训练。比如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课后设置了三个练习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回答两个问题:“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这些景物的描写融入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为什么将‘悲凉一词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第二题在文章中摘录了两段文字,“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各仿写一段。”第三题是:“你认真感受过、品味过秋天吗?你是否注意到,各种生命在秋天里有什么表现?你是否想过,秋天被用来象征人生的什么状况?试着搜集并诵读古代或现代描写秋天的诗文,或置身野外秋景中,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思索秋天,写一篇关于秋天的诗或散文,或写一篇鉴赏古今写秋天的诗文的文章。”[18]

课本每册设置5个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跟以往写作教材主要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表达方式不同,这套课本在写作材料的编排上比较特别。第一册,“按照写作心理的几个方面编排,力图使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感受与思考、想像与联想、再现与表现、个性与创新等四个专题。第二至第五册,“主要培养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能力,培养写作几种常用文体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除吸纳先前课本中关于记叙、说明、议论等写作材料外,还有散文、诗歌、小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写作。第六册,“按照写作过程的几个方面编排,力求使学生把握书面语言表达的规律,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包括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文体与文风、本色与文采等四个专题。口语教材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册),引导学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大胆开口,文明得体。第二阶段(第二册),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倾听、应答。第三阶段(第三、四册),培养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讨论、演讲、辩论。”[19]

这套课本每册设置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或以文体,或以文化为主题组织。比如第四册的综合性学习分别为“感受小说的魅力”和“编剧与演剧”,第五册的综合性学习分别为“我说鲁迅”和“感受儒家的文化”。“综合性学习”设计的话题和作业比较灵活。比如第一册第一个“综合性学习”内容为“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分三个部分:“诗歌朗诵比赛”要求以“诗与生活”为主题举办一次朗诵比赛;“诗歌鉴赏研究”要求鉴赏一两首自己喜欢的诗,讨论新诗的特点,在“诗歌与时代”“诗品与人品”等话题中选一个写专题论文;尝试创作一首诗歌然后在班里交流,组一个诗歌专辑并写序。

这一时期,各地各出版社都编出了很多语文课本并被广泛使用,本文不再一一讨论。

注釋:

[1][2][3]《说明》,《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1999年3月成都6印,第1-2页。

[4][7]《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1999年3月成都6印,第1、3页。

[5][6]《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1版,1998年8月成都4印,第13、23-26页。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扉页。

[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扉页。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第55页。

[1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19页。

[1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89页。

[1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1版,第27-28页。

[1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第22页。

[15]《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史研究丛书1949-2000·中学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10月1版,12月1印,第394页。

[16]《说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版1印,第1页。

[1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1版1印,第3页。

[18]《故都的秋》课后练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52页。

[19]《说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课本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藏起来的教科书
NO制备和性质的微型实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