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亟待规范和统一

2018-01-09 14:38孙自见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学类现代文选材

孙自见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什么材料,出什么题目,给什么答案,得多少分数,大家似乎都认为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直到今年浙江众多考生被“一条草鱼”弄得苦不堪言,这个问题才忽然一下子浮出水面,引发众多人说长道短。其实,细细梳理一下近年来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考题,无论是选材、拟题,还是答案、分值等,都有亟待规范和统一的地方。“选材的多元”“题型的开放”“答案的丰富多彩”这些貌似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都難以掩盖皮袍下面藏着的一个“乱”字。目前,全国统一命题的呼声渐高,趋势渐明,抛开其他原因不说,单从现代文阅读来看,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来统一规范命题,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当前全国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选材之窘

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应服从服务于国家对人才选拔的需要,应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应最大限度体现高考的科学性和公平性。现代文阅读选材标准非常严格,选文要集时代性、人文性、典范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还要长短适宜,难易适中。从命题的角度来看,还要有丰富的内涵和写作技法供考生分析综合、鉴赏探究。尽管现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且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作品问世,但是真正能适合高考命题的材料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九牛一毛。现有的文学作品(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相对于高考命题需求,堪称僧多粥少,供不应求。我们粗粗计算一下每年考试试卷数量就知道了。2004年全国各省市大规模自主命题以来,到2016年,每年近20套高考试卷,再加上AB卷及各地历次模考乃至高一高二各类考试,现代文阅读选材数量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而高考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材料都是一次性的,不可能重复使用。从近几年来看,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已经渐露“窘态”。

1.选材时间前移。在分省命题之前,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以文学类文本为例,以下同)所选材料多是近几年的新鲜素材,比如:1998年《报秋》(宗璞写于1990年)、2000年《长城》(鲍昌 写于1988年)、2002年《话说知音》(林非写于1997年)、2003年《乡土情结》(柯灵写于1991年),偶有素材年代较远,如1999年《创造宣言》(陶行知写于1943年)。自2004年大范围自主命题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近几年”的现代文学作品就明显不够用了,大量的半个世纪以前的作品频频出镜。以江苏卷为例,2012年《邮差先生》(师陀写于1942年),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老舍写于1935年),2016江苏卷《会明》(沈从文写于1928年),2017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杜鲁门·卡波特发表于1958年),2014江苏卷《安娜之死》则创作于一个世纪以前。更有甚者,2007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一文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先生笔下,不知还能否算是现代文?

2.选材空间外展。全国卷一统天下的时候,现代文学类阅读材料很少有外国作品,从1992~2004十三年间,也只有《门》和《贝多芬之谜》两篇,而从2005到2017这十三年间,外国文学作品成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到2017年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仅文学类文本,外国作品就达21篇之多。

也许会有人说,外国作品有什么不好,高中语文教材里不是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吗?没错,学生在高中阶段是读过不少外国作品,但教材不是试卷,课堂也不是高考考场,在课堂上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跟高考考场上阅读外国作品并答题是不一样的。外国文学作品写作的背景、文化传统及作者的语言习惯都有其特殊性,教材里的外国文学作品有大量的背景资料及作者介绍,学生通过这些辅助资料的解读和教师的讲解方能较好地理解文本。但考场上呢?从以往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题较低的得分率上也可以反映出考生对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不适应。

3.选材类型多元。主要体现在从单篇为主,走向单篇和节选并存,有的省份甚至出现中、长篇小说节选。如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自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节选自宗璞的长篇小说《西征记》),2013山东卷《活着》(节选自余华长篇小说《活着》),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节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节选自裘山山中篇小说)等。

高考现代文阅读文本在原作的基础上 进行适当裁剪是必要的,但裁剪太多,幅度过大,难免会伤筋动骨,甚至会伤及魂魄。2017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原文1万8千多字,删减后只剩下1千5百多字。动这样大的“手术”又想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确实让命题人费尽心思。现代文阅读尤其是考场现代文阅读非常重视完整性和连贯性,与单篇作品相比,长篇节选不利于考生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如果有现成的独立完整的单篇可用,谁又愿意煞费苦心地去卷帙浩繁的大部头著作里寻章摘句呢?谁又愿意把一篇连贯自然的长篇散文绞尽脑汁刀砍斧削进行大规模二次加工呢?既想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又要竭力避免选材上和其他地区“撞车”,这种“节选式”做法实属无奈之举。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类型“多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奈之举。

4.选材不够经典。2017年高考结束,有浙江考生笑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1]。原来,浙江卷现代文阅读理解所选取的文章是《一种美味》,文章大体内容是一个家庭吃鱼的经历。该大题最后两道小题的问题设计,让许多考生苦不堪言,分别是“理解《一种美味》”和“文章结尾赏析”,该文章末尾为“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有考生在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留言,“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而作者的神回复是:“我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啊。”既然连作者自己都承认是搞笑的,那就难怪众多考生一脸茫然了。

作者“搞笑”的一篇文章竟然被众专家拿来煞有介事地作为高考命题材料,即便作者的话有几分夸张,也足以说明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的非经典性是存在的。endprint

这种情况近几年并非个例,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标准正逐渐降低,从名家名篇,到名家非名篇,再到既非名家又非名篇,追求现代文选文的经典性已渐成奢望。

二、题型之困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目前大多数试卷中都是主客观题型相结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多采用主观题形式,有的是纯主观题,如江苏卷、山东卷、浙江卷;有的主客结合、客少主多,如全国卷(1客2主)、天津卷(1客3主);也有的主客平分秋色,如北京卷(3客3主)。

在另一类文本(论述类、实用类)阅读中则多采用客观题,如全国卷(论述类3客,实用类2客1主),浙江卷(2客1主),山东卷(3客),天津卷(3客)。只有江苏卷,自2011年以来无论文学类还是论述类,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

主观题和客观题在现代文阅读中孰优孰劣?比例如何确定?恐怕还是个见仁见智的命题。至少目前尚缺少科学有力的数据和实例来证明哪一种题型更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体现与提升,否则大家的做法早就统一了,不会出现目前各行其是的局面。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主观题的增加“加大了评卷的负担”“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也并未从根本上杜绝考生的投机行为”[2]。

笔者注意到,2017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数量开始增加,文学类文本由原来的“1客3主”调整为“1客2主”,而实用类文本由原来的“1客3主”调整为“2客1主”,论述类文本依然保持3道客观题型不变。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客观题在数量上已然占有压倒性优势。这中间也许有从选考(文学类、实用类二选一)到必考(文学类、实用类都考)导致阅读总量增加的原因,但至少反映出命题专家们并不担心客观题的增加会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三、比重之殊

现代文阅读重不重要?这似乎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高考试卷里都占有较重分量的现代文阅读考查。但如果再问:现代文阅读都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在一张高考试卷中到底应该占多少比重?恐怕答案就很难统一了。还是先拿高考全国卷做个参照,2017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必考+选考)题目分值都为35分,占整套试卷总分的比重为23.3%。(见下表)

2017高考现代文阅读分值占比统计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分值占比最大的是北京卷,达32%,占比最小的是山东卷,只有16%,仅为北京卷的一半。试问,同样是高考试卷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文阅读,在试卷中的占比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现代文阅读占比悬殊还体现在选文体量(文字总量)上。以2016年为例,浙江卷文学类文本《母亲》1300多字,其他各地的同类文本字数多在1500字左右(上下浮动200字),而北京卷的《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多达2033字,比浙江卷多出三分之一还多。如果再算上另外一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或实用类),北京卷现代文阅读文本达到4500多字,浙江卷则只有2200多字,二者相差悬殊。

2017年,全国卷由于取消了选考题,现代文阅读考查由原来的文学类、实用类二选一,变成了二者都考,大大增加了现代文阅读的篇幅长度。据统计,全国卷Ⅰ、Ⅱ、Ⅲ的现代文文本字数分别为3224、3135、3475,比原来多了500-800字,同时增加的还有题目数量,由原来的7道增加到9道;而江苏卷和浙江卷则分别只有2600字左右,题目数量及题型未变。现代文字数最多的还是北京卷,超过4000字,虽比2016年有所减少,但仍然遥遥领先其他地区。

那么问题来了,在试卷总阅读量差不多的情况下,现代文阅读究竟占多大篇幅为宜呢?这仍然需要规范和统一标准。

四、考点之重

这里的“重”是重复的意思,即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出现了某些考点重复考查的现象。

现代文阅读能力要求主要有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等几个层级,在有限的试卷容量下,命题设计应尽可能兼顾各种阅读能力的考查,使考查更加全面和系统。

2017年北京卷科普类文本阅读,共有8道小题,其中有三道题题干貌似“撞脸”: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三段材料作为一个阅读系列,都是科普类文章,体裁相同,内容相关,而关于“理解”能力的考查题就出现了三次。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目中,“理解”又多次出现,分别是“词语的理解”、“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环境与人物关系的理解”。在总共14道小题中,关于“理解”的考查就多达6次。

能力考查不同于知识考查,高考语文可考的东西太多,在现代文阅读众多能力中,理解力固然重要,但其能力层级仅为B级,在同一张高考试卷同一类题目中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反复考查,还是让人觉得有重复、单调和浪费之嫌。

与此类似的还有江苏卷的附加题,40分的附加题中有15分的材料概括题,虽名为“材料概括题”,但其文本材料、命题形式、能力考点都和正卷的现代文阅读有相似之处。

五、得分之痛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做阅读题,经过十二年辛苦训练,不知道完成了多少道现代文阅读题目,可最终高考的成绩还是不理想。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基本都是考生的“重灾区”。考前老师的解题妙计讲了无数条,考场上考生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最后和参考答案还是相去甚远。尽管大多数学生都声称最怕写作文,其实从考后统计的得分率上来看,现代文阅读才是最让学生们痛心疾首、无颜面对的题目。

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现代文阅读本身主观性较强的原因,同时也与命题者的选材、拟题及参考答案设定的思路有一定关系。还是举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为例,面对众多考生的“发难”,作者巩高峰忍不住吐槽,自己的文章被用在阅读理解上,可是“我是真做不出来,我估计我做出来还没有他们做得好,现在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啊,我又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 作者的无奈和坦诚让人啼笑皆非。无独有偶,2009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寂静钱钟书》题目有三道,总分15分,作者周劼人试做了一下,在博客里写到:“除了第一个选择题确定可以拿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寫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3]endprint

客观地讲,文本阅读的主观性决定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也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作品一经问世,便会产生出作者意、文本意、读者意和社会意等多元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做不对自己写的文章出的题目也无可厚非,人民日报也刊文为“一条草鱼”辩护,认为高考阅读题作者不会可以理解。[4]但是,凡事总得有个限度,试想一下,作者自己尚且无法给出正确答案,又何况是考生呢?

除了这种主观性以外,有些命题者出题时过于简单、粗放,缺少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也是导致现代文阅读失分严重的一个原因。有的题干如:“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2017天津卷)、“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2015浙江卷)等,让考生感到无从下手。反观有些题目要好得多,如“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2017江苏卷),就提示考生在作答时紧扣“人物刻画”“映衬”等关键信息,减少了考生答题的盲目性;再如“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2014湖北卷),题干中给考生明确了“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答题方向,另有“活泼有趣”的暗示语,这比笼统地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玉蟠螭的作用”要科学得多。

古语云: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实施十几年来,在注重地方教育差异、分散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的管理风险及适应新课程改革方面[5]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形势的变化,分省命题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诸如增加命题成本、命题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育公平等。

随着2017年秋季部编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全面使用,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2016年高考,除全国卷外语文独立命题的地区已经减少到6个,2018年将进一步减少,当前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存在的种种“混乱”现象有望随着命题的统一和规范大大减少。

注释:

[1]巩高峰博客.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网.等.2017年6月8日.

[2]孫自见.对高考语文非选择题趋热的几点冷思考.语文学习.2012第3期.

[3]周劼人博客.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

[4]张烁.高考阅读题作者不会?可以理解.2017年06月15日.人民日报.

[5]张亚群.考事探索:高考分省命题的利与弊.2013年6月19日.光明日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类现代文选材
我爱你,妹妹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
选材“碰头”好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