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一凡
摘 要:作为一名新精神分析学者,埃里克森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汲取了营养,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认识到人格的发展是内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会要求交互作用决定。通过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提出并完善自己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虽然其理论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上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为我们更好的观察、指导和完善人的人格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一、理论概述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以个体自我为先导,自我按生理的成熟顺序与内在成长和社会要求相结合,形成一个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同一性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个体都要解决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产生的冲突,以获得完整的同一性。八阶段顺序及冲突如下: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一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信任感。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发展的实质核心是相依性。如果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它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儿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的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了一种自主感。另一方面又本能地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惑。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治生活做好了准备。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是儿童继续投入精力,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改造自我的过程。并且本阶段也是有关自我生长的决定性阶段,可影响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
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谈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本阶段危机的解决最终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青年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在这一阶段,人们需要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获得共享认同,从而得到亲密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这一阶段对于人能否满意的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中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对自己的一生中需获得了最充分的前景,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形成智慧的美德;反之,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段日子,感到厌倦和失望。
二、对弗洛伊德五阶段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继承
埃里克森深受弗洛伊德思想和理论的影响,他曾说:“每个成人的同一性都需要一块基石, 有个基础,也就是需要某些他真正了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的东西。对我而言, 我的基石便是: 我是一个精神分析学家。”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和阶段说, 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人格发展五阶段说,他发展理论的的前五个阶段主要是心理性欲发展理论的重建。其整个理论中也包含对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
(二)发展
第一,虽然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作本我、自我、超我的划分,但是他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者,而埃里克森却把自我看作一种心理过程,认为自我是人格发展中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埃里克森把人在发展中的人格结构的重心由本我转向自我, 从而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层面。 他将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感区变为阶段任务,认为人格的发展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以获得完整的自我同一性为核心分析了青春期后人们的任务与冲突,从而把人格发展的五阶段扩充为八阶段,将人格发展理论从青春期扩展到了人的一生。
第二,与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动力只产生于人自身不同, 埃里克森比较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作用,他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向前发展。因此,人是由有机体、自我和社会三个方面构成,人格的发展不能脱离其中任何一面,并详细地剖析了人格发展每一阶段中社会文化的作用,归纳了每阶段人们成长的方向与途径。他还指出, 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社会关系范围和关键的社会代理群体。不同的社会关系范围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关键社会代理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不同阶段人格的发展。
第三, 相比于弗洛伊德关注将人格发展理论应用于治疗,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理论更关注向健康的人发展,对人格的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个性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他赋予了自我许多积极的特性,诸如信任、独立性、自主性、勤奋、同一性、亲密、创造、智慧等等。他相信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自我去解决, 重视自我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作用。endprint
同时他也很注重每一阶段父母、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品质,避免消极品质。指出人或社会关系在每一阶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对教育寄于极大的希望。
三、对于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埃里克森的贡献有三个方面是引人注目的:
1.既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也认识到社会文化对于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继弗洛伊德后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人格发展模型,命名为“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
2.将心理性欲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并讲清了以后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他以人的自我同一性为核心,发现了青年期及以后人格发展的可能性。提醒心理学家重视成年人的心理发展,修正早期决定论的错误想法。
3.他的发展渐成说提供了一种二维发展观,否定了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认为每个阶段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是在好和坏两个横向维度上进行,前一阶段的发展对后一阶段没有决定性影响。
(二)局限
虽然在研究方法上,埃里克森从人的实际心理问题入手,运用个案研究法、临床观察法、主观内省法等去揭示和探讨人的心理。 心理社会性理论是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做了大胆的理论假设,将人格发展的核心定义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发展时间扩展到人的一生。但他的理论体系不够严密、理论探讨中思辨性多于科学性、衡量同一性的标准不一致、主要观点的阐述含混不清等都体现出其理论的局限性。其理论只强调了人格如何发展和培养,但是对如何修正人格中的消极成分却没有给出实质性建议,在治疗中也缺少应用价值。
从整体来看,他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二维的,即前一阶段的发展对于后一阶段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每一阶段可以独立解决危机。那为什么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呢,又是依据什么逻辑分出这八阶段的?从我们目前所学的现代的发展八阶段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埃里克森八阶段的划分有其合理性,但是我对于其中一些阶段的划分表示质疑。
从每个阶段的内容来看,在他的理论中将“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的”作為描述儿童期的发展冲突。从他的分析来看,“自主”、“主动”、“勤奋”有一定逻辑合理性,但为什么“羞怯和疑虑”、“内疚”和“自卑”是代表儿童期冲突的另一面?在我看来他的分析没有绝对的对立性,“羞怯和疑虑”、“内疚”和“自卑”相互变换位置也可以成立,又怎么能是一个阶段特有的横向发展的两端? 他相信自我以及自我教育对于人格发展有巨大作用,但在儿童期我们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自我来进行自我觉知和教育呢?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危机解除后会获得忠诚的美德,但是“忠诚”一词概念模糊,无法与人生发展中的一些人格相对应,其提法并不严谨。
对于成年期后的人格发展理论,我认为他这些理论的提出是基于社会历史文化进行的分析假设,并没有经过操作性的检验,虽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
四、总结
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缺乏科学的严谨性和实践性,他的理论仍被认为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种。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独立且相当有力的部分,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层面上升到了意识层面,认识到社会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将人格发展扩展到人的一生。这些进步无疑是人格发展理论的巨大进步,为人格理论更好的观察、指导和完善人的人格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l]雷厉.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刘慧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文化解析.社会学研究.2001.
[4]姜智.西方心理学家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综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
[5]吴文菊.埃里克森个性发展八阶段理论评述.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7.
[6]夏兢.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北京工商大学,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