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佳
摘 要: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上虾类产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它的抗病能力较为强,不仅如此,南美白对虾的生长速度也是十分快速,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以及淡水养殖种类。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养殖方式变得越发不科学,从而导致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很多不可避免的疾病,在疾病发生的同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大大减少了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至于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经济效益;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2064
1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环境
1.1 池底的养护处理
对于养殖场的选择,需要选择建在没有污染的地方,或者污染较轻的地方。然后对于池底泥也要进行合理的控制,来保证虾吃的顶你能够对于虾吃的养殖,提供必需的环境,这就要求具有一定要的厚度和矿化程度,对于养殖起到保费和供肥的作用。
1.2 养殖过程中的禁忌
在养殖虾的过程中对于虾群必须禁止使用消毒剂,保证虾池中的微生物平衡,不能使用化学物质,需要定期在虾群中投放有益的微生物来保证平衡,从而促进虾的正常生殖。
1.3 创建健康的生态平衡
利用对于虾的饵量和单包藻进行定期的培育来对于虾池创建健康的生态平衡。不仅能够促进水环境的稳定。还能够避免有害菌和相关照类的繁殖。从而降低虾在繁殖过程中的发病率,保证虾的正常繁殖培育。
2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管理
2.1 虾苗的选择及投放
进行虾苗的选择,一般都是选择海南苗为虾苗,因为海南苗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而且游动过程中有明显的方向性,这样易于管理和饲养,给管理人員带来诸多的便利。虾苗的投放温度为 22~35℃,能够保证虾苗具有很高的生长速度。
2.2 南美白对虾的喂养
应该选择优质的生态饵料。优质的生态饵料中含有生物活菌成分,能够抑制虾体内的有害病菌,即使不使用其他药物也能抑制虾发生疾病。另外,要根据对虾的不同生长阶段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饵的次数及投饵量,以利于对虾的生长。
2.3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管理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对虾的养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虾的养殖管理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 水质管理、定期巡塘以及使用增氧机,下面是对其进行简要的概述。
2.3.1 水质管理
南美白对虾比较喜欢清水,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将池水的颜色控制为黄褐色,不仅如此,要使水中含有充分的硅藻及绿藻。养殖的前期要保持合适的透明度一般为25~40cm,中期为35~60cm。不仅如此,还要控制合适的pH,如果pH不合适要及时进行调控,直至合适为止。
2.3.2 定期巡塘
要求每天定时定期进行巡塘,早中晚务必全面观察池水颜色以及对虾的进食情况,要合理运用灯光进行观察虾的活动以及生长状况等,进而对投食量进行合理的调节。
2.3.3 使用增氧机
每天定期利用增养机来进行增氧,要充分提高水中的溶解氧,从而保证水色的优良,并消除池水的分层现象抑制厌氧菌的数量,不仅如此,还能将污物旋转到池中心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污物的清除,从而能够有效保证池塘的稳定及高产,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
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比较强,因此在养殖的初期虾病的发病微乎其微。对虾病害的防治是极为重要的,要将健康养殖的措施落实到实际的各个养殖厂以及养殖环节当中。南美对虾的常见病害主要包括:红体病、白斑病以及黑鳃病,以下是对其进行简要的概述。
3.1 红体病
对于产生病变或者环境突变时,对虾的身体外观会产生现象,通常称作是红体病。针对于红体病,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定期需要向吃当中投放对于虾体有益的微生物,从而稳定虾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在虾的饲料中加入维生素成分,通过维生素来恢复虾的体质。
3.2 白斑病
虾群中患有白斑病,只要经过仔细观察可以明显看出,患有白斑病的相会单独离群,而且患病肖不喜欢进食,从而导致身体的颜色会变成红色,甲壳中会有大量的圆形白斑。针对于白斑病,防止白斑病的发病率,必须先要了解虾的体质,根据虾的体质用药进行治疗改善,然后在虾的食用饲料中,添加免疫的多糖提高下的防御力。同时需要对虾群进行消毒。利用生物活菌来恢复。
3.3 黑鳃病
黑鳃病主要发生在生物密度比较大的池塘中,患病的对虾呈褐色或枯黄色,如果较为严重就会逐渐变为褐色,影响范围很广。对于此病的预防措施,需要对于池塘,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消除隐患,同时将针对于此病的药将净水菌投入到池塘中既可。
4 结束语
南美白对虾一般是经过90d左右的养殖就能长成12cm左右,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够将体积比较大的对虾进行捕捉上市。有关行业研究表示,不同的市场需求要求对虾的养殖方式不同,这样能够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兴华,向枭,陈建.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广东饲料,2002(3):11-12.
[2]朱林,车轩.有益微生物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J].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1):1291-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