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妤茜
数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数学习题的巩固和训练,为了兼顾班级学情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当对教材的部分习题进行适当改编,使学生在练习中对数学概念或性质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在习题练习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改编实践
【案例1:等积变形】
原题呈现:
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个图案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改编后:
问题1:明明和冬冬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相等)。这两张纸上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吗?
问题2:明明纸上所画直条的宽度是4cm,那么空白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3:冬冬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上又重新画了一个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是4cm)。这时空白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问题4:明明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上又重新画了一些图案(图中直条的宽度都是4cm)。这时空白部分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
改编解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题目进行一题多变、引申发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题目的数学思想。问题1将学生的视角直接指向空白部分的面积大小,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适度降低了难度,学生更易想到将空白部分整合到一起直接比较,并为问题2求空白部分的面积埋下伏笔;问题3是个创新变式,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同底等高的长方形来解决,无形中又转化成了问题2;问题4是对前面的巩固,更是通过量的变化突出了转化策略的价值。整个过程转化不断,精彩不停,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中的趣味和挑战,让学生在变通思维中实现了知识的纵向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思考能力发生飞跃。
【案例2:等长变形】
原题呈现:
1.观察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右边图形的周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改编后:
出示:比较下面三个问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需要转化?如何转化?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改编解读:此次改编并不改变习题原来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注意点、巩固知识。问题1属于典型的等长转化习题,是对转化策略的一次巩固运用,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将两个图形相应的线段进行平移转化成3×3的正方形,从而比较周长。
课上有学生是这样转化的(如上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比较并指出:要求面积,转化前后必须保证面积不变;要求周长,转化前后必须保证周长不变,这就是数学上的等积转化和等长转化。当然对于问题1,教师设疑:一定需要转化才能解决吗?学生发现直接数方格也能较快解决,这时教师则给予肯定,打破学生盲目的“今天学什么策略就一定要用什么策略”的思维定式,并提醒学生遇到问题需灵活运用策略。问题2中2个图形的部分边线不在方格纸上,直接数格子难以解决,逼着学生非转化不可,在巩固“等长转化”之余,与问题1形成对比,突出了转化策略的价值和必要性。而问题3再次回到例题,关注两个图形的周长,此时需要转化、数格子和计算等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再次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维。
二、进一步探思
综观上述2个案例,正如乔布斯所言:“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某些小小的改变,小小的创新,展现的就是不一样的风景。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微小的改变是一种策略,折射出来的却是一种大智慧,成就的更是一番真精彩。
1.铺桥搭路,润物无声。在教材习题中,有些知识是显现的,直接体现在练习中,而有些知识、思想、方法却隐藏在练习的背后。教师要挖掘习题中蕴含的深层次的知识点,可将原先習题改编成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针对性的呈现方式,一步步为学生铺桥搭路,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成就感,为学生才智的发挥和创新提供契机。具体来说,如上文中的例1那样,如果直接给出问题4,学生必定一片茫然,但若从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学生在参与解答这些问题中发现,原来那个难题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已然贯通,从而产生一种自我发现的满足与自信。这便是“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即让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告知答案或思路。
2.拾遗补缺,厚积薄发。课本中的某些习题因版面等因素,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挖教材, 读透每一道习题的内涵,并有效处理,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巧妙地补充习题,使习题有深度、有厚度,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就上文例2而言,练习时仅停留在学生知道平移线段即可转化这一步,就失去练习本题的价值。这时需要习题的再度开发,问题2、3的解决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不难看出, 教师对教材中的习题稍作补充, 就能使习题的作用变得更大, 效果更好,从而使学生学有所获, 练有所得, 能有所长。
学生的思维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养,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改编,围绕其核心价值部分进行引申、挖掘,通过变化增强习题的多样性、梯度性、综合性,这样不仅能让习题增值,而且能改变学生单一的思维方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