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文本,开深度学习之源

2018-01-09 13:30周爱国田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体式编者深度

周爱国++田朋

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以落地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学习,必须追根溯源,找到深度学习的源头——文本,只有深度解读文本,才能让深度学习变成有源之水。此文所谈文本,是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范本,即教材选编的文章。本文以《猫》一文的文本解读为例,浅谈如何对文本进行有深度的解读,从而获取深度学习的源头活水。

一、基于文章体式解读文本,实现“明体”的深度学习

王荣生老师曾说过:“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所以文本解读首先要清楚文本的体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首先必然是基于文章体式的,因为不同体式文章的解读方法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正如我们解读一篇小说离不开对人物的分析,解读一首诗歌离不开对情感的体会一样,文章体裁不同,解读的重点就不同。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语文课堂上会出现一些花样解读,但如果这种解读不是基于文章体式,往往会出现误读或者是重点的偏移。

《猫》是郑振铎先生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这本集子写于1925年至1927年,作者在这个集子的《自序》中曾说:“他们(集子中的故事)并不是我自已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旧事,却决不是旧事的纪实。”可见《猫》一文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文章中的猫亦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小说人物。文章展示出的悲剧并不只是“我”家的,而是一个社会某个阶段的缩影。

文章体式的准确把握,必然会促进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这也是深度学习的前提,离开了正确的解读,深度学习必然会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二、基于时代背景解读文本,实现“应时”的深度学习

解读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时代背景,文章的情感主旨一般都会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人离不开生存的环境,文同样也离不开生长的土壤。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而这些来自于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必然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准确地解读文本,弄清时代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写作《猫》一文时,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在作者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顺应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了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由此可以得出,此文中的猫是小说人物,是弱小无辜者的形象,三只猫性格不同,遭遇及命运各异,但都是弱者的代表,相对于文章中握有话语权的人类来说,是生活中的弱者。文章的故事中我们能够读出淡淡的悲哀,也能读出淡淡的探求和期待,那是对自由平等的呼唤,更是对人们坚守良知的呼唤。文本中猫的境遇总体来讲是悲哀的,而产生这种悲哀的原因是得不到自由平等,悲剧的背后是对强者良知的拷问。《猫》一文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国人的思想深受自由民主博爱的影响,这是文本解读的大背景,更是此文无法抹去的时代烙印。

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可以赋予文本更全面、更深刻的内涵,这也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基于作者情怀解读文本,实现“知人”的深度学习

要做到准确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全面了解作者也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情況下,作者的自身经历、性格特征与其作品的创作风格都存在着很强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古往今来许多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和感悟,也可以说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每个作家的生活阅历是不一样的,思想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每个作家的性情会很自然地流于笔端,现于文本。

郑振铎先生的文章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悲哀,淡淡的求索,全然不像鲁迅先生文章的犀利和辛辣,这或许就是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造成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淡淡的悲哀,同时,对于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作者,虽然对于现实有几分迷惘,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对于未来的求索。

充分关注作者情怀,有利于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深度理解作品的主旨与情怀,能够有效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基于编者意图解读文本,实现“定标”的深度学习

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一定的体系来安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每个单元所选文章希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达到怎样的知识能力目标,达到怎样的思想情感目标都有相应的要求。这是对于教者的目标指引,也是对于教者和学者提出的要求,所以弄清编者的要求也是深度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因此,解读编者文本的核心是基于目标去解读,其实也就是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弄清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以及希望教者和学者达到的目标。

《猫》这篇文章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这个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就是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单元是围绕“生命之趣”选编的四篇写动物的文章,《猫》一文以第一人称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文章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本文放在这个单元,想通过本文的学习加强人类自我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从而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厘清编者意图,当然是为了明确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更鲜明地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五、基于现实生活解读文本,实现“及己”的深度学习

要想深刻解读文本,还要基于现实。只有基于现实生活对文本进行解读,才有可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让读者即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读一篇文章,真正能够让读者实现深度学习的应该是从文章中读出了读者自己,所以联系读者的现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篇经典的文章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无论到哪个时代,文本都能够折射出深刻的现实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文本本身能够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不尽相同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经典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才可以经过时间的洗礼而永葆生命的活力。

如今教学《猫》一文,恰逢“聂树斌案”得以昭雪,猫的冤和聂案何其相似。第三只猫的冤案和聂树斌的冤案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可能都是强者没有给弱者话语权,所以可将此文教学的落脚点定在强者如何对待弱者上。这既是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又能够源于编者文本又高出编者文本,更重要的是可以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合拍,体现出文本深刻的现实意义,带给学生一些思想的启迪。

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由文及人,从文本中读出自我,获得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解读文本,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读进文本”到“读出文本”的跨越。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是必经之路,只有将文本有关的全部信息都吸纳进来的解读才是有深度的解读,也才可能是最准确的解读。只有在深度解读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文本,正确领会编者意图,也才有可能巧妙定位教者文本,让课堂教学有深度,从而实现“明体”“应时”“知人”“定标”和“及己”的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宜昌市枝江英杰学校)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体式编者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编者语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编者语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