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早期负重锻炼的作用分析

2018-01-09 08:32夏国栋陈成谢希惠黄夕斌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踝部不稳定性踝关节

夏国栋,陈成,谢希惠,黄夕斌

泰州市姜堰中医院骨科,江苏泰州 225500

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患者大多合并有软组织以及韧带上的损伤,患有此种骨折的患者的软骨面往往受到了损伤,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难度,因此在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地锻炼,促进患者骨骼的愈合十分重要[1]。负重锻炼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避免骨折的移位,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固定的失败率,有研究证明,在手术后进行早期负重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但这一理论缺乏成熟以及大量的样本实验[2]。该文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42例患者通过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锻炼,即进行早期负重锻炼以及6周的石膏固定之后进行负重锻炼,并对患者锻炼之后的效果进行评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进行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的患者42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这组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其中常规组患者女10例,男11例,年龄 35~66 岁,平均年龄(48.31±1.12)岁,病程 1~6 d,平均病程(2.21±1.22)d。观察组患者中女 8 例,男 13例,年龄 35~68 岁,平均年龄(49.57±2.11)岁,病程 1~7 d,平均病程(2.17±1.11)d。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排除患有肿瘤以及妊娠期的患者;排除心、肾、肝等器官严重受损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踝部出现明显骨折。

1.2 方法

所有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患者都按照内固定的原则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所有内踝骨折的患者要采取3.5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外踝骨折者采用外踝钢板进行固定。

早期负重锻炼:在手术后24 h,帮助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地踝部被动屈曲活动。在手术后3 d,嘱咐并正确指导患者进行踝部主动屈曲的锻炼,并适当地进行拓屈及踝关节背伸的运动,每项运动进行3~5次/d。手术结束后1周,对患者在病床上进行踏皮球滚动的模拟动作进行指导;并帮助患者能够扶拐在患肢不着地的情况下进行运动,逐渐增加运动的力度,等到患者适应较小强度的运动之后,要不断对下地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量进行增加。在术后15 d,如果踝关节肿胀已出现明显消退的情况,并且不出现明显地压痛,则要对患者脚尖着地行走进行指导。在手术后1个月,逐渐地增加运动量。手术结束后6周进行X线片拍摄,如果骨折端发生骨痂生长的现象,则指导患者进行拄拐完全负重运动;如果没有发生骨痂生长,则继续进行脚尖着地锻炼。常规组的患者在进行6周的石膏固定之后允许负重锻炼,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之后进行早期负重锻炼。

1.3 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

在手术后24 h、7 d以及6周,对患肢的疼痛程度的缓解情况进行评分,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评分的标准,让患者于10 cm刻度尺上,标记出自觉疼痛所对应的位置,标记的分值越小则表明患者疼痛症状越轻。采用Kofoed评分标准对踝关节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Kofoed评分表包括3项,满分为100分,优:得分 85~100 分,良:75~85 分,及格 70~74分,差:低于70分。

1.4 统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资料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全部患者干预治疗状况应用t检验,质量评分比较采用 χ2进行检验,分别用(±s),[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踝关节周径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但结果主要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有更加良好的改善效果。观察组和常规组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Kofoed的评分上也主要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要明显好于常规组,观察组和常规组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的结果显示,观察组能够更加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观察组和常规组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周径差和VAS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踝关节周径差和VAS评分比较(±s)

项目24 h 7 d 6周踝关节周径差常规组观察组VAS评分常规组观察组2.67±0.63 2.58±0.73 2.11±0.35 1.62±0.44 1.53±0.41 0.56±0.23 8.36±1.23 8.34±1.24 6.54±1.14 5.82±1.26 5.45±1.23 3.32±1.42

3 讨论

胫腓骨下端以及距骨是踝关节的组成部分,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之一,因此经常出现踝部骨折以及脱位等损伤,踝关节上的损伤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踝部骨折占大概全身骨折的3.92%,大多是由旋转暴力所致,简单地按照骨折的形态对踝部骨折进行分类,能够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这两类。当造成了不稳定性踝部骨折,软组织、韧带以及软骨面经常受到损伤,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手术的难度进行了增加,而且当患者进行手术之后,在恢复期也不能进行良好的恢复[3]。负重锻炼的目的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折的愈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骨折移位进行避免,并能够较有效地对内固定失败的概率进行降低。目前有相关的研究指出,手术进行后的骨折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进行早期负重锻炼,早期负重锻炼可能会对固定造成影响,甚至会产生松动,延缓后期康复的进度,该研究认为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早期负重锻炼与不进行早期负重锻炼的效果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在临床上的治疗常常会采取手术后先进行一段时间的石膏外固定,之后进行康复训练,这样更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固定的稳定性进行保障。也有一些研究提出[4],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的患者在早期对患肢进行一定的负重锻炼,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并能够在有效地对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降低,并对肌肉萎缩进行有效的防止,对骨折的恢复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不会影响到踝关节内固定的稳定性。人体骨骼中含有的骨细胞位于骨陷窝之中,当在骨上有机械力进行压迫时,在骨基质当中能够形成一种流水梯度应力,对流动的骨陷窝内液体进行促进,当这种液体到达骨陷窝之中的骨细胞时,能够影响到骨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并且能够形成一张细胞外信号,改变到骨折局部的微环境,进而对细胞分化以及表型的产生进行影响。该文通过采用早期负重锻炼与内固定一段时间后对患者进行负重锻炼的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进行早期锻炼的患者能够达到更好的关节恢复的效果,关节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愈合。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术后进行早期负重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关节恢复的情况,促进患者关节的愈合,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1]陈晓峰.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评价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2]谷丰,尹梓贻,陆先建.浅谈AO内固定技术在闭合性三踝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48-49.

[3]沈超,付备刚,傅跃龙,等.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手术治疗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9):796-799.

[4]周欣,韦民,王伟.步态分析技术评估人工踝关节置换前后踝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35):6530-6534.

猜你喜欢
踝部不稳定性踝关节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中级篇)
居家运动——踝部练习(高级篇)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