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灵杰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古典大师音乐中的土耳其风格
刘灵杰
(星海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在古典主义时期的欧洲,一种称为“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备受当时听众的追捧。正基于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大师顺应潮流,在他们自己的音乐采用了具有土耳其风格的节奏与旋律,使得欧洲音乐散发出独特的东方色彩。
土耳其风格;古典主义;异域;莫扎特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一直都以平衡、节制、优雅、高贵等特点著称,而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均为德奥音乐家,因此与德奥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也是他们的重要创作特征之一。但同时,在海顿的《第100号“军队”交响曲》、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等经典作品中,我们却都能听到一种被称为“土耳其风格”的音乐。这种音乐以其雄伟大气、活跃动感等音响特点征服了挑剔的听众,而这也是当时人们追捧以土耳其风格为代表的“异域情调”的一个缩影。这种现象使人不禁要问,土耳其音乐有何特点,它为何在古典主义时期受到追捧,以致于频频出现在德奥古典大师的作品中?
要了解土耳其的音乐风格,必须首先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强盛于15到19世纪的大帝国,它于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灭掉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随后,左手古兰经,右手刀剑的土耳其战士在占领大部分原东罗马帝国的领土后,开始向周围扩张,其兵锋所向遍及埃及、匈牙利、摩洛哥等地。顶峰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陆军曾两次进攻维也纳,而海军则称霸整个地中海。究其强大的原因,首要的是其占据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当时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地处于欧亚交界线,是东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产生火花。作为土耳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更是借由这一特殊、方便的交流渠道向东西方传播,其中西方的欧洲大陆由于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入侵而留下了更多其音乐的痕迹。
在土耳其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军乐。作为土耳其军乐的标志——苏丹亲兵军乐队(Janissary bands)所演奏的军乐又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也是古典主义时期影响力最大的。1683年,苏丹亲兵军乐队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军队的步伐进攻到维也纳,围城两月,每日在城墙后的维也纳市民都可以听到墙外强健雄浑的苏丹亲兵的军乐声,令他们印象极为深刻。随后,在史称“维也纳之战”的战役中,土耳其军队大败。战后欧洲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步恢复友好往来,而土耳其军乐队的音乐也随着和平的脚步,重回维也纳。
论及土耳其音乐风格,除了雄浑响亮的管乐、打击乐音响外,还有个性鲜明的进行曲节奏律动、富于装饰性的旋律。其中,节奏的律动来源于苏丹亲兵军乐的打击乐。谱例1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苏丹亲兵军乐团演奏时使用的节奏模式,好似在士兵行军过程中,随军乐队打着鼓,士兵随着“左…左……左右左”的鼓声节奏向前进。而装饰音的运用则多以倚音为主,有琶音式、回音等不同种类的倚音,这些倚音不仅仅只来自土耳其音乐,它们更多的是一种泛阿拉伯风,土耳其音乐只是泛阿拉伯风风格音乐中,最为鲜明的符号。
谱例1
上文谈及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围攻维也纳,当时在维也纳的是统治奥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亚的哈布斯堡王朝,这使维也纳处于基督教正面对抗伊斯兰教的前线,整座城市不仅从客观环境及主观意愿上,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受到了土耳其音乐的影响。18世纪,战争的硝烟散去,土耳其风格演变为一种时尚音乐流行于欧洲,当然也包括维也纳。而主要作品都创作自维也纳的古典乐派三位大师也不例外地写下了不少具有土耳其风格的音乐作品。
海顿个人与奥斯曼土耳其有着一些遥远的联系,1683年在奥斯曼土耳其进攻维也纳时,土耳其军队摧毁了属于奥地利的海恩堡,杀死了城中许多人,海顿的曾祖父母也居住在海恩堡中,但幸运的是他们幸免于难。
我们不得而知祖上的这段经历是否对海顿的音乐创作有所影响,但在海顿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对土耳其音乐风格的灵活使用。他在1775年创作的三幕歌剧《突然的相遇》(The Unforeseen Encounter),是其土耳其风格音乐中的一个代表,歌剧的序曲以及剧中一些宏伟的场景,都带有浓烈的土耳其风格,这为后来莫扎特创作《后宫诱逃》中大量的土耳其风格的音乐应用,提供了可供参照的范本。
海顿的《军队交响曲》则是另一个使用了土耳其风格的作品。《第100号军队交响曲》是海顿1793年左右在伦敦创作的,格劳特、帕利斯卡著的《西方音乐史》中写到:“《军队交响曲》中小快板乐章的土耳其军乐效果(三角铁、钹和大鼓)和小号华彩……既取悦于音乐爱好者,又取悦于专家,这是他取得伟大成功的一种标准”①。
《军队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与第四乐章极具土耳其风味,在谱例2中展示了第二乐章的乐曲主题。这个主题由长笛与小提琴同时奏出,其中第一、第三、第五小节都出现了倚音装饰音,在为主题添上装饰性效果之外,也使得乐曲呈现出乐观、积极的气质。下方起支撑作用的中提琴演奏出以双音音型为主,伴以土耳其军乐队的独特节奏,在加厚乐曲织体、支撑旋律的同时,给主题带来不断前行的律动感,使得听众在乐曲一开头就感受到了来自异国土耳其特色的音响刺激,而这种异国情调也引起了听众的好奇心,使他们对随后乐曲的表演充满了期待。
谱例2
到了乐曲的中段(谱例3),乐曲从C大调转到了c小调,在装饰性主题奏出的同时,海顿还创造性地加入了由大鼓、三角铁等乐器组成的打击乐组,大鼓的有力击打、小号的嘹亮号角,三角铁带来的坚定节奏,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军队行进中,大炮轰鸣,士兵纷纷倒在枪林弹雨中,血染大地。而这也正是后人把作品命名为《军队交响曲》的原因所在。
谱例3
土耳其风格的音乐不仅仅只在海顿的作品中体现。1781年莫扎特脱离宫廷及贵族的束缚,成为了一名独立的自由作曲家,他必须依靠自己的艺术创作在维也纳生活下来。在这一背景下,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听众审美的制约。于是,他也迎合风靡18世纪维也纳的土耳其音乐时尚,创作了许多具有土耳其风格的音乐作品,土耳其风格这种异国情调在莫扎特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莫扎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土耳其风格作品是他的《第十一A大调钢琴奏鸣曲》(K.331),该作品的第三乐章由于作曲家在谱上表明“allaturca”(土耳其风格),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土耳其进行曲。作品创作于18世纪80年代初,与《后宫诱逃》同一时期。格劳特与帕利斯卡对此总结道:“奏鸣曲K.331……以其变奏形式的第一乐章和末乐章而出名。后者最引人注目的土耳其进行曲模仿了土耳其军乐队的风格。这种风格以其钹和三角铁以及夸张的第一拍而在维也纳很受欢迎(莫扎特也把这种土耳其音乐纳入他的喜歌剧《后宫诱逃》中)。”②
这个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带倚音装饰的回音音型构成,旋律不断上行,并以连续三个小节倚音的装饰音结束。整个主题明快、流畅,展现土耳其音乐欢乐、乐观的一面。而第二主题(谱例5)富有动力感的音响则给作品带来永不枯竭的动力。另外可以看到,右手由八度双音奏出旋律,仿佛代表着土耳其军乐队中嘹亮的号角,左手则以琶音装饰音加主音重复为主,竭力模仿土耳其军乐队在行军过程中所奏出的前进节奏,体现了这位音乐神童把外来的音乐元素灵活地运用,使其能完美地融入其音乐创作中的同时,也为作品带来动力。
谱例 4
莫扎特在他的《第五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也运用了土耳其军乐的节奏,在这个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中,整个弦乐器组奏出的土耳其主题非常欢快、热烈,与开头的小步舞曲主题的温暖、柔美形成对比。这个土耳其主题也是由琶音进行方式组成,与他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第二主题非常相似。
除了器乐作品外,莫扎特1782年创作的喜歌剧《后宫诱逃》是另一部极具土耳其风格的歌剧作品。这部歌剧无论从脚本内容、舞台布景、人物角色以及音乐素材,都体现了土耳其风格这一异国色彩。
《后宫诱逃》说的是西班牙贵族贝尔蒙特拯救其爱人康斯坦斯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土耳其,康斯坦斯及其仆人都被土耳其国王帕夏囚禁,康斯坦斯则被国王收入了宫中。贝尔蒙特听到消息,便立誓要把爱人从土耳其宫中救出,经过一系列神奇的冒险,国王被贝尔蒙特与康斯坦斯坚定的爱情所感动,准许他们自由,全剧在欢乐的大圆满气氛中结束。
《后宫诱逃》的场景发生在土耳其,所以,剧中的舞台布景都很有土耳其特色。大到建筑的华丽装饰,尽显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奢华富足,小到弯刀、酒壶等土耳其风格的物品配饰。除了舞台背景的装饰,在人物角色个人的布置上,也都处处凸显土耳其风格。土耳其男性浓密的胡须以及身穿传统伊斯兰白色衣服,土耳其女性则穿着包裹紧密、只露眼睛的黑色长巾。这些舞台布景上的细节,烘托了土耳其异国情调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异域东方。这些特殊的装扮反映了当时欧洲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看法,土耳其男人浓密的胡须和女性保守的穿着都被当时的欧洲人视作落后、保守。在观看歌剧的过程中,听众既感受了作曲家所营造的异域情调,也从中感受被欧洲视为谐谑、落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形象,为歌剧增添喜剧效果。
除了特殊的舞台布景外,莫扎特还为该剧特别创作了许多具有土耳其风格的音乐片断。在《后宫诱逃》的序曲中,带有装饰性旋律主题展现了具有土耳其风格的华丽气质,而在随后的剧中,这个旋律主题也代表着特定的土耳其人物形象。此外,莫扎特还在剧中使用了大鼓、三角铁、钹等土耳其军乐队常用的乐器,既在剧中顺应场景需求,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土耳其音乐的独特魅力。
同样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员,土耳其风格也影响到贝多芬,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对土耳其风格创造性的使用。
贝多芬经典的土耳其风格作品是他的《土耳其进行曲》(op.113 no.4)。《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主题其实早在贝多芬1809年创作的《六首变奏曲与主题》(op.76)就有使用,到了1811年,贝多芬应邀为德国剧作家科策布的《雅典的废墟》配乐,创作了作品113,这部作品由序曲与8首分曲组成,而《土耳其进行曲》就是其中的第四首分曲。
如谱例5所示,作品降B大调的主题也是一贯的装饰性土耳其风格主题,右手为双音音型重复,在承担旋律功能的同时,也提供了作品向前驱动的动力。而右手为分解八度的单音重复,加强了乐曲织体密度,也进一步突显作品的节奏与律动。这四个小节,前两个小节右手可视为重复,第三小节是由上往下的下行音阶,第四小节则又往上,使得作品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下更加流畅、明快。
谱例5
除了经典的《土耳其进行曲》,土耳其风格也出现在贝多芬的《战争交响曲》(又称《威灵顿的胜利》op.91),以及《第九交响曲“合唱”》(op.125)等作品中。
18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在经历了大航海、地理大发现等探索世界的活动,广袤的大陆与浩瀚的海洋被人类征服,这些探索活动打开欧洲人眼光与视野,人们不断渴求对异域文明与文化的了解。奥斯曼土耳其作为与欧洲最靠近的一块东方异域,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注意。同时1683年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与欧洲再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行动,也客观地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而在整个欧洲,与奥斯曼土耳其最有切肤之痛的哈布斯堡家族,其治下之民对奥斯曼土耳其产生了的强烈求知欲,这就不难理解两国正常邦交后,在维也纳掀起了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东方”时尚风潮。另外,究其流行的原因,在于音乐听众都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审美需求,他们希望在聆听音乐时,作曲家能给予听众全新的听觉体验,而当时的土耳其风格中各个音乐元素,对于当时欧洲的听众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听众沉醉并迷恋于这些来自土耳其、具有东方风情的音响效果。基于此,维也纳乐派的三位作曲家顺应潮流,都有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土耳其音乐风格元素。而土耳其风格装饰性强,节奏与动力十足等特点,为欧洲古典音乐增添了独具魅力的异域色彩。通过对维也纳乐派三位作曲家的土耳其风格作品的大致分析,有助于我们在了解土耳其风格音乐特点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领会和理解,古典主义时期的欧洲钟情于异域情调的这一特殊现象。■
注释:
① 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02.
② 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20.
[1]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斯坦利·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2卷)[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681.
[3]邢媛媛.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土耳其因素[J].人民音乐,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