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曙曦 《汽车观察》杂志执行主编
宝沃的非中国情结
文 张曙曦 《汽车观察》杂志执行主编
有的时候,身份问题很尴尬。
比如这次我们组织“中国车年度大选”的时候碰到的。
本来已经搞了11届,今年继续搞第12届,邀约了很多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参评。恰巧遇到宝沃,几次邀约不成。翻看黄历,才发现五行不对。
Borgward——宝沃的品牌由来已久,1919年诞生在德国,最开始是一家轮胎公司,1934年首次生产轿车,到1961年品牌夭折并宣布破产。之后一直被历史尘封。
后来,遇到来自中国福田汽车的青睐,并一路奔袭。
2014年1月,福田汽车以500万欧元价格收购宝沃,当年12月在中国商标局完成宝沃品牌注册。
2015年3月,宝沃亮相日内瓦车展,德国Borgward汽车品牌创始人卡尔·宝沃的孙子克里斯蒂安·宝沃正式公布全新品牌Logo。
2015年9月,宝沃携BX7全新车型登陆法兰克福车展,在德国本土强势回归。
2016年4月,中国宝沃工厂投产并上市第一款车型——宝沃BX7,并在北京车展现场充分展示源自“德国”的汽车血统。
2017年3月,宝沃第二款车型BX5再次高调上市。
从时间线看,这是一盘精心设计的棋局,操盘周期之长,落子之精准,只能让人感慨幕后者的智慧高深,又能洞悉市场风向和国人心理。按照德系车七八年一换代的节奏,宝沃在50多年的沉没时间里至少错过7次产品迭代期,当初的领先技术早已做古;但古可为今用,福田刻意让宝沃之孙为品牌复活站台,可谓是营销课的优等生;现今的福田造车工艺定胜于60年代的德企,此外还准确握住这几年SUV增长的风口,在消费升级中把“德粉”吸纳入怀。
看似步步为营,其实也步步惊心。一个德国品牌,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在中国被复活,一次次逆袭成功,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所以有了一个纠结的问题。对于它,我们似乎很难定义其“国籍”。中国的,还是德国的,还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但肯定的是,世界的不是中国的。
2017年9月的中国-阿拉伯国家汽车合作论坛上,我们遇到了来自宝沃企业的人员,虽然其从属于北汽福田旗下,却没有发表关于自主品牌的任何言论。在事后的邮件采访中,其相关人员再次表示:我们不想接受这个采访。
在“中国车年度大选”之际,再次联系宝沃的某个公关公司,一个相关人员表示说:你们从根儿上就找错了,宝沃不是中国品牌。
哦,原来如此!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却是一个清晰的选择。宝沃在中国一出生就含着德国的金钥匙,朋友圈的成功“轰炸”来自德国的四兄弟ABBB(奥迪、宝马、奔驰、宝沃)早已家喻户晓。放弃这个品牌效应,对谁都很难。何况情怀这条路,一旦走了,就必须继续往下走。像不像那个奢侈品宝姿?!
查阅资料发现,不仅仅在传播上,宝沃也动真格的。宝沃会在北京和德国不来梅分别建立工厂,旗下不仅重金招揽了前宝马MINI首席设计师,这些标签贴得含金量很高,而且很关键。从内到外,都在刻意包装其德系血统。
包装,无可厚非。但“刻意”就有点儿问题。这一点,宝沃做得不如长城的魏建军硬气痛快——我就是一个来自Paoting(保定)的品牌WEY,而且还是我的姓氏。BENZ(奔驰)也是一个人的名字,把中国人名字当品牌没什么不可以。
越是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就越极力包装成另一个样子,不太自信。
也不如上汽的荣威潮气坦然——我就是把英国罗孚收了,还照样子改了车标,车子一样做得好、卖得好。更不如吉利的李书福豪气睿智——攒够银子就收沃尔沃,然后慢慢渗透搞自己的品牌。博越博瑞品质不错,产品大卖,再做个领克,给欧洲人看看。车如其人——越是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就越极力包装成别人。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何处?”这三个终极命题,对某个具体人生如此,对宝沃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