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
“谈起游戏,他可以马上放下笔,开始玩游戏。”在90后大学生农村支教老师苏叶的眼中,这是她所认识的小新,“小新学习挺好的,也挺用功,但我觉得他爱游戏胜过了爱学习。”小新今年11岁,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高楼镇一个小山村,弟弟比他小5岁。村里大人外出打工的很多,小新的小伙伴中很多人都是留守儿童。
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下镰刀、锄头,扛起行囊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加入外来务工大军。农村劳动力的输出,让本该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的心灵寄托在哪?是整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吗?当然不是,因为毕竟他们之间隔着一代人,代沟在所难免。那什么才是留守儿童的心灵寄托?
在新聞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农村的留守儿童把手机当成了他们唯一的心灵寄托。各种游戏、游戏里的英雄、英雄皮肤,这群孩子们如数家珍,甚至“谈起游戏,他可以马上放下笔,开始玩游戏”。可想而知,留守儿童对手机的依赖性有多大,笔者想说,孩子可以使用手机,但是手机怎能成为留守儿童的心灵寄托?
外出务工的父母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他们给孩子买了智能手机,希望可以通过手机联络感情,以免时间长不见面产生生疏感。但是孩子却禁不住手机里游戏的诱惑,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反而会越来越疏远。孩子岁数尚小、三观未成,在没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玩手机,很有可能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或被其中不良信息所影响,贻害一生。
留守儿童的心灵寄托不该是冰冷冷的手机,而应该是外出父母以及亲朋好友对他们美好的期望。
(摘自《中国青年网》)
【素材解读】
留守儿童玩手机“泛滥成灾”已经不是个案,而是很多地方存在的共性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还需抽出时间定期回家探望孩子,多一些关心和陪伴,取代手机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二是家长可以把手机作为奖励,当孩子表现好时,让孩子在家长的监护下使用手机;三是父母在家时,自觉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减少不必要的网络使用时间,树立榜样的作用。
【适用话题】
诱惑、关心、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