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玥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课是指围绕微型课题研究展开的教学活动。研究课既是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抓手,也是促进教学与研究有效融合的路径与方式。研究课通常有双重的目标和内容:既有研究目标,又有学科教学目标;既有研究内容,又有学科教学内容。研究课具有实践性、研究性、连续性和成果性等特点,一般有重合、从属和并列三种型态。
关键词:教育科研;微型课题;研究课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1A-0038-05
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对自身教育实践中具体而微、小而有型的问题进行观测、分析、了解和改进,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的实践活动。相对于宏观和中观课题研究而言,微型课题(有的地区称“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其范围、研究的问题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相对简便,具有小、活、实、短、平、快的特点,因此,成为当前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就一线教师而言,无论什么样的研究,都无法,也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工作,更不应在课堂之外开展所谓的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尤其如此。那么,如何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在教中研、研中教呢?“研究课”是一个适切的平台和抓手。
所谓研究课,是指围绕微型课题研究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就是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活动。研究课既是学科教学活动,又是课题研究活动,因此具有双重的目标和内容:既有课题研究目标,又有学科教学目标;既有课题研究内容,又有学科教学内容。那么,在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中,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怎么处理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之间的关系呢?从双重目标、双重内容之间的价值指向和逻辑关系看,我们可以把研究课分为重合、从属和并列三种基本类型。下面我们通过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实录来分析、探讨。
一、重合型研究课
所谓重合型研究课,是指研究课的两类目标或内容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中是一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的指向高度一致(或目标一致,或内容一致),两者相互包容、融为一体。重合型研究课所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学科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或关键点,与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而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单元教学的知识或技能。
课例1: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 潘明哲
一、研究课题
通过编演课本剧提高小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研究
二、教学课题
《公仪休拒收礼物》
三、研究内容
1.扩编课本剧。
2.分组表演课本剧。
四、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在认真阅读剧本的基础上扩编剧本。
3.学习“正因为……所以”“如果……就要”等一系列关联词语,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遵法守法的品格。
五、研究目标
1.通过扩编、分组表演课本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2.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物不同的性格,感受公仪休的可贵品质,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六、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剧本的特点,学会阅读、表演剧本。
3.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去品味人物语言、表情、动作,研究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七、教学过程(略)
从这堂研究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看,研究目标与教学目标,研究内容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尽管表述有差异,但内在的价值指向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或境地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向(主题)是“通过编演课本剧提高小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研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通过编演课本剧来提高小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这堂课的研究目标有两个,关键词是扩编、兴趣、参与度、角色扮演、文本理解能力。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关键词是朗读,表演,品味、理解等。两类目标的追求不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取向都是指向学生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
这堂课的研究内容有两个,一是扩编课本剧,二是分组表演课本剧。教学内容包括“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等三个方面。从研究内容看,扩编也好,分组表演也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生字、词语,更好地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更好地体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反过来,在扩编和表演之前要先熟悉并初步掌握教学内容,这是扩编和表演课本剧的基础和前提。很显然,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一样,着力点不同,但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上,扩编和表演课本剧是这堂课的表现形式,而学习、理解生字词,阅读、朗读课文,品味、研究、把握人物特点等才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内容与形式是叠态的影像,也就是说,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作为一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成为另一形式的内容。扩编和表演課本剧是本堂课的研究内容,也是本堂课的教学形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学生角色扮演时又转化为教学内容,而阅读、朗读课文,品味、研究、把握人物特点等又成了形式。
总之,这堂课的研究目标和教学目标,研究内容和教学内容是重合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从教学效果看,扩编的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物》和原课文相比,不仅内容丰富多了,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更鲜明了。在扩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人物的生活世界,体验课本场景,体悟文本蕴涵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对课堂生活化,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表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扩编和表演课本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了合作能力,习得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并初步建立起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没有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从属型研究课
所谓从属是指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从属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和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从属型研究课所研究的内容一般是针对特定学生或特定教学内容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或策略的应用首先是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而确定的,脱离学情和教学内容的方法和策略都是低效乃至无效的。从属型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就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例2是一节同课异构研究课,研究课题和教学课题都一样,但两位老师运用了不同的预习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
课例2(同课异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 王英
一、研究课题
高中生语文预习策略的研究
二、教学课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三、研究目标
通过积累、理解、评价等预习策略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说出故事情节的内容和悲剧结尾的意义。
2.理解杜十娘善良、热情、刚强而又坚定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的双重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理解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杜十娘周围的人物来比照杜十娘的独特人品,促使学生形成向善向真的美好品质。
五、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应用积累、理解、评价等预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的预习(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六、教学内容
1.了解中国古代话本、拟话本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区别。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人物的形象,体味人物语言,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
3.体会杜十娘的悲剧爱情,理解“百宝箱”的多重含义,理解作者对追求幸福却被迫牺牲性命的妇女的同情,从而体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七、教学过程(略)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设计
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 李冬梅
一、研究课题
高中生语文预习策略的研究
二、教学课题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三、研究目标
初步掌握信息筛选、反证的预习方法,提高文本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会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物经历等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
2.通过杜十娘这一形象,认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体会这些悲剧女性的价值。
3.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研究、讨论的自学习惯。
五、研究内容
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筛选法、反证法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推理、论证、解决问题。
六、教学内容
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情节内容。
2.分析主要人物杜十娘、李甲的形象。
3.准确把握小说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七、教学过程(略)
这两节研究课是我们在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开展的研究课观摩活动。从设计思路看,这两节课都是检测、展示课,通过不同的路径检测、展示学生的预习策略和预习效果。
王英老师把预习称为前置性学习,并分为积累、理解和评价三种类型,这也是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所谓积累型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好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积累以及对一些作家作品、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本节课学生根据这一要求,把字词句等内容在预习时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在课堂教学的第二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检查、展示。
所谓理解型预习,就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对小说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学生对小说的情节进行了梳理概括,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先是组内交流预习的情况,然后全班展示。从教学效果看,通过前置性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仔细阅读文本,并根据教师的阅读指导方法进行勾画,做到及时批注,初步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概括方法,为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所谓评价型预习,就是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注重个性化的、多层面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尝试用现代的眼光批判小说的价值取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前,王老师要求学生就自己最欣赏或最反感的人物、最快意或最感动的场面、最巧妙的情节设计、最精彩的语言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感受或评价。课堂上组内先交流,然后每组选一个人在全班展示。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能在研读文本时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展示时敢于交流、碰撞,尽管思考简单甚至有些冲动,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而李老师这节课的研究内容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筛选法、反证法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推理、论证、解決问题”。所谓信息筛选法就是要求学生预习时,对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等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判断、组合、提取,并从中选出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体会、理解文本。从教学效果看,学生通过提取中心句和关键词语,抓住了时代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结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小说的脉络:相中李甲—设计赎身—中途被卖—抱匣投江。总结出杜十娘美丽漂亮、重情轻财、聪慧机敏、善良痴情、刚烈自尊,李甲忠厚(善的一面)、见利忘义、懦弱、自私的人物形象。很显然,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筛选法进行阅读,既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所谓反证法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反证的方法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物经历等角度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原因,认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体会这位悲剧女性的价值。反证的思路是:杜十娘投江不是必然的(否定其投江行为),为其设计出路(假设各种可能,进行推理,导出矛盾),否定假设,肯定投江是必然的。
在这一环节,同学们为杜十娘假设了以下出路:另觅知音、独身生活、生财致富、遁入空门、重结良缘,但推理、论证后又一一否定,因为这些出路既违背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不符。最后认识到杜十娘投江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从而领悟到杜十娘悲剧的原因。
综上所述,两节课的研究目标都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累、分析、概括、理解和鉴赏能力,研究内容都是指导学生运用具体的预习策略解决问题。很显然,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依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如果背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两节课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就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无论是积累型、理解型、评价型预习策略还是信息筛选法与反证法,都不是适合所有阅读教学的。所以说,从属型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是因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生,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而存在的。反之,这两节课如果没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的支撑,也就是说没有如此极具针对性的教学(预习)策略来解决问题,必然会降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造成教学低效乃至无效。
三、并列型研究课
并列型研究课是指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教学目标、内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存在间接关系),是相互独立的。并列型研究课研究的内容一般有两大方面:一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学习的影响,包括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态度等问题;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与规则、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小学生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作用的研究”“高中化学教学实行‘一班两制的研究”“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边缘人成因研究”等等,这类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在研究课教学中是相对独立的,与教学目标、内容是并行的。对“小组长”“一班两制”“边缘人”等的研究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关联度不大,但在整体上或一定时段内,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课例3的研究内容是学习小组建设(动态重组),而教学内容是作文指导。很显然,在内容上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研究活动和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是两条并行但有内在联系的线。
第一条线是这堂课的研究活动,即通过创新学习小组的分组方式、变换座位分布型态、动态重构学习小组来提高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是针对当前学习小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改进和突破。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但學习小组建设一直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问题,在座位排列、小组成员组合、评价方法、交流展示等方面已经形式化,不仅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而且影响了教学效率。从教学效果看,马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验有了一定的突破。其中有两点让人眼睛一亮:一是学习小组座位的排列采取了秧田式与小组围坐式并存的形式。根据教学需要,两种形式交替使用。二是动态重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分组一般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一旦分好后,一节课内乃至很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也是微调。马老师这堂课根据写作内容重分学习小组,不仅使有相同生活体验、经验的同学在聊、评、改的时候产生共鸣,由于角色和地位的互换或轮换,也让学生在新的学习小组中保持讨论、交流、合作的新鲜感以及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合作修改习作的效率。学习小组的动态重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也为这堂课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二条线是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即通过聊、赏、写、改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教学活动分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聊乡村活动”。同学们在组内找个伙伴互相聊聊在农村印象最深的一次玩的经历。这个板块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发现、感悟农村生活的色彩,熟悉身边的事物,了解自己的生活,并将他们作为作文素材,养成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第二个板块是“赏难忘一幕”。让小作者挑选一处精彩点写下来进行汇报。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语气词的恰当使用,学会表达感情,为文章增添情趣。体会文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回忆自己在活动中有哪些动作,边演边说。第三个板块是“改活动片段”。小组成员在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挑选一位组员的作品共同修改,最后,每组再派代表展示修改后的作品,并说说修改的理由。
尽管并列型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教学目标、内容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不是没有联系,只是没有重合型、从属型那样联系紧密。很显然,课例3中的学习小组动态重组策略是为了创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培养儿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从眼前看,有利于本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从长远看,既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对一线教师而言,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具体的方法、策略、途径或手段来解决教学问题。这不仅是其功能和作用所在,也是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研究课所运用的方法、策略、途径或手段要有鲜明的针对性。所谓鲜明,就是一点不含糊;所谓针对性,就是专有所指(能解决问题)。在学科教学中态度鲜明、目标明确、方法具体、解决实际问题,是研究课区别其他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