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的特有资源和文化宝库。随着当前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遗传承受到巨大冲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亟待解决。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区域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为己任,分别于2003年、2010年开设青瓷工艺专业和刀剑工艺专业。在此基础上,学校抓住产业与行业特点,着眼于“非遗”技艺与文化的传承,发挥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的优势,由隐到显、由众到精,创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金字塔型学徒制模式,打造了浙江省中职学徒制人才企专家,完成课程体系的专业论证。
服务行业,开发国家职业标准和题库。为了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国家标准,学校与龙泉市人事局、相关企业合作,以江黎丽、徐志伟教师团队为主,完成了《陶瓷制作师国家职业标准》制定,获国家人事部审查通过,并开发了相应的初、中级题库。在省人社厅支持下,建立了浙江省青瓷技能考证制度。以吴利忠、曾国亮教师团队为主完成了《宝剑制作工》国家标准制定,并启动了《宝剑制作技能鉴定初级题库》开发。
走进行业,积极参加技能比武和作品评选大赛。为了检验培育的“非遗样本”。
“由隐到显”:
铺设“非遗学徒”的成长之路
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属于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为了培育青瓷工艺和刀剑工艺传承人,学校以行业为导向,以校企为主体,从行业对人才需求和标准入手培养学生,将传统学徒隐性的培养标注显性化、具体化、标准化,从而铺设“非遗学徒”的成长之路。
面向行業,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青瓷工艺专业和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区域青瓷行业以及相关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明确青瓷工艺专业人才需求情况。2016年6月,修订完成青瓷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8月,制定青瓷课程体系,10月,联合校技艺水平,学校以各级技能大赛特别是浙江省青瓷技能比武及作品评选大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从2012年到2017年,学校师生参加了6届浙江省青瓷技能比武以及作品评选活动,师生在各届比赛中脱颖而出,师生获奖占获奖总人数的40%以上。
融入行业,开展作品展示、展演和展销活动。为进一步传扬龙泉青瓷的“非遗”文化和技艺,学校主动融入行业,一是在每年的节假日、技能文化节、青瓷宝剑节等重大节日,通过这校外布展,进行作品展示、展演和展销活动,吸引广大市民、游客驻足观赏并购买;二是在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设有学生作品展卖中心,常年为参观者和游客提供作品展卖;三是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特色专业成果展,2013年、2015年、2017年,学校连续三届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教育成果展。
“由众到精”:
创建“金字塔型”学徒培养模式
所谓“金字塔型”学徒培养模式,即学生层面,从高一到高三由面向全体学生到高二优秀生,到高三优秀生(高二优异生),再到高三拔尖生,在普及全体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开展分层教学,形成大众层→提高层→拔尖层→精英层的培养;与四个层次学生对应的师资分别为学校教师主体,优秀教师与合作企业骨干组成的双师,青创空间6个专业方向带头人与企业技术能手组成的双师,大师工作室、行业大师。
“由众到精”金字塔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图
在“金字塔型”学徒培养模式下,学校针对性地引企入校,创新了教学模式,完善了与人机制,拓宽了教学内涵,强化了师资队伍。2016年9月将龙泉蒋氏刀剑引入学校,设立“蒋氏刀剑班”,实现了“金字塔型”学徒培养模式的全面落地。
实行“五岗递进式”工学结合。面向“蒋氏刀剑班”全体学生,试行“知岗→轮岗→定岗→顶岗→
入岗”“五岗递进”工学交替培养。高一第一学期在企业进行为期1周的“知岗”体验,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各安排2周的轮岗见习,在第四学期安排4周的定岗实习,在第五、六两个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的关系由疏到密,学生身份由学生→虚拟员工→准员工→正式员工逐步过渡。
实行师徒结对的“三导师制”。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学校聘请5位国家级大师、3位省级大师为兼职教师,深化与企业合作,实行教师拜大师、学生拜教师、学生拜企业师傅的“三导师制”。 8名青瓷工艺专业教师与国家级、省级大师拜师结对。“三导师制”下,高二学生通过双向选择,与企业师傅和学校老师拜师结对。学生通过拜企业师傅,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成为培养对象(虚拟员工),并以仪式的形式明确师傅、徒弟双方的职责,定期开展教学指导活动,定期对师傅和徒弟进行考核。
实行以“青创”空间为基础的“三创”教学。为进一步促进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的培养,学校建立了6个青年教师创意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1位学科带头人和1位企业技术能手组成,带学生5-6人。在“青创”空间,对学生进行“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培养,形成融“学徒学艺、产品生产、学生成长”于一体的学徒制。此外,学生在师从老师的同时担任创新创业园的“导生”,为参加青瓷DIY体验的游客提供指导帮助。
实行基于大师工作室的“三融”。2016年,在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申报中,学校青瓷大师工作室成功立项。依托大师工作室,学校探索了融“大师技艺”“企业文化”“传承创新”的“三融”人才培养。每个大师工作室以一个大师为牵头,并有3个左右大师组成团队,每个大师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每个大师工作室有教师5-6人,学生8-9人。如青瓷大师工作室张晞大师以传统龙窑烧制技艺为主,陈先明大师擅长雕刻装饰,董炳华大师擅长雕塑等,实行传统与创新相融合。
实行“三双”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双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学校与企业师傅焦靖方开发《龙泉宝剑金工雕刻》课程,与吴锦荣开发《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课程,校企还共同编写了青瓷工艺专业教材5本。二是“双评价”。每周五,校企主要师傅都会对学生学习进行总结,实现“双师评价”。三是“双管理”。学期期间,企业有专业师傅驻扎在校内,与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实现校内的工学交替,有效减轻学生来回企业的交通安全和管理难度;节假日,学生在带队老师带领下到企业实习。此外,“蒋氏刀剑班”面向全体刀剑专业学生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技能兼优的学生,吸引优秀学生到蒋氏刀剑工作。2017年1月第一批5000元奖学金发放给8位优秀学生。
集聚合力:
助推“学徒项目”持续发展
在开展非遗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有收获也有不足,积累经验也吸取教训。
一是学生管理的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实习实训期间,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有待加强,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制度,以确保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师从师傅的效果以及自身权利的保障。
二是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对于企业师傅、行业大师参与“非遗学徒项目”,政府方面的政策倾斜及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保证非遗学徒人才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评价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评价目前以阶段性评价为主,从招生到培养到就业,系统性的、信息化的评价机制还需进一步从资金投入到人员管理方面进行建设。
如何在接下去的发展中能够更加深入,更加细致,更加有成效,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法律政策。特别是针对青瓷传统工艺传承的校企合作方式,因产业制宜,避免大一统。
二是加强经济杠杆调节。包括对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适当资助,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所得税缴纳的减少甚至减免,奖励、表彰在促进校企合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要积极扮演政府之外的服务作用,尽可能利用各种资源,构建职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平台。
四是学校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等一切手段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用得上的的实用性人才,能迅速适应企业生产并具有发展潜力,这是企业最喜欢的。
五是学校在科技研发方面,向高校引智更为便捷,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研发,实现科技服务,用科技推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