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出第一个美妙音符

2018-01-08 10:50陈妹芳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导入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陈妹芳

摘 要: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第一步,是上课效果的催化剂,是学生情绪感染、思维活跃的开始。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优秀的导入是老师上课奏出的第一个美妙音符,结合教学实践案例,从以“导”引“趣”、以“导”激“情”、以“导”启“思”三个方面对导语的设计作了具体论述。

关键词:导入;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好戏看开头”,上课也是这样。导入是上课的第一步,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要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简洁的语音调整学生情绪,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导入环节是老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我国许多语文教育名家,都在导入上精心设计,五彩纷呈。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興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语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一、以“导”引“趣”

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求知识的内驱力。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所以,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从激发兴趣入手使他们积极进入学习的状态。

1.故事导入法

学生这个年龄就是爱听故事,教师可结合课文,通过一些故事、典故、寓言等方面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列子一则》时可由“高山流水”的故事导入。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这样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邹忌抱琴向齐王讽谏的故事……

邹忌讽谏齐王可不是就这一次,今天我们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这次邹忌是如何说服齐王纳谏的?

这样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快速进入“乐学”的境界。

2.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指老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维,使其产生一种一探究竟的心理,然后自然进入新课学习的一种方式。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鲁迅那一代人从懂事起,就深深地知道自己的国家曾被日本不断欺侮,可他却对一位日本老师念念不忘、心怀感激,在他们分别二十年后,鲁迅还特意写了一篇回忆这位老师的散文《藤野先生》。这是位怎样的老师?他为什么会令鲁迅这位大文豪对他如此感激、怀念?让我们一起在文中找答案吧!”

又如《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课文的导入:

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很多留学海外的人都想回国为建设新中国出力,有一个人,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认为“他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位次长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而他却《始终眷恋着祖国》。

他是谁?他为什么能抵得上五个师?为什么美国海军次长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这一系列的悬念在学生心中生发,产生急欲探究的心理,这样的导入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老师根据历史背景和课文,巧设问题,制造悬念,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接下来上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二、以“导”激“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上课一开始,老师就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快速进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去。

1.创设情境法

(1)激情朗诵法。有些优美感人的文章,老师可自己激情朗诵或者播放朗诵音频,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意境,学生受到情绪的感染,能顺利地进入这堂课的教学。如教学苏轼的《江城子》的时候可以播放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那种豪放的情境中去。

(2)幻灯辅助法。老师可以借用幻灯等制造一个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可以这样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北国雪景图,请你用所学过的诗句、成语形容所看到的画面。1936年冬天,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壮阔雪景,也禁不住一抒豪情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

通过欣赏雪景图能把学生带入到北国壮丽的雪景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更利于学生体会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3)语言描绘法。老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直接描绘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他们产生一种急切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享受生活》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你什么也看不见了?你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假如有一天你连听力都丧失了,你的世界又会如何?

通过这样的情境提问引导学生切身感受海伦·凯勒那无色无声的世界,然后再介绍其生平,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海伦凯勒《享受生活》中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欲望。

2.诗歌名言导入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诗、词或名人名言、成语等导入。如在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时可以从学生学过的送别诗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可以由柳宗元的《江雪》导入,《幼时记趣》由成语“庞然大物”导入,在教学《享受生活》时可以由海伦·凯勒的名言导入。

通过诗词、成语、名言等的导入,使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佳境,整个课堂充满文学的艺术魅力。

3.背景介绍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阅读诗文,应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介绍安史之乱时期杜甫弃官于成都建草堂,草堂被风雨吹袭而忧心的背景。学生不仅能理解杜甫创作这首诗的原因,更能体会到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endprint

三、以“导”启“思”

1.析题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文题的分析,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幽径悲剧》导入: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美的东西被破坏。这条幽径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紫藤罗的美)因此,幽径悲剧就是指紫藤罗的美被破坏……

通过分析文章标题,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而且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接下来的上课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2.温故知新法

“温故而知新”,就语文课来说,很多课文在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复习旧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可以这样导入:

请同学回忆《三峡》这篇文章,在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吴军笔下描绘的富春江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怎样的?

通过回忆《三峡》这篇课文,学生已了解到三峡的山有高峻、陡峭的特点,水也有清澈、湍急的特点,这样就自然引出同样写山水的《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且利于学生思考《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特点。

3.比较导入法

有的课文可与学生学过的课文、已有的知识或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比较,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还可以这样导入:

如果某位同学经常不交作业,你如何劝谏他?然后教师讲述邹忌抱琴讽谏的故事。接著请同学说出刚才同学的劝谏方法和邹忌的方法一样吗?邹忌所用的这种劝谏的方法叫“讽”,邹忌曾多次用这种方法对齐王进行劝谏,都成功规劝了齐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通过比较,学生就会思考自己和邹忌所用的劝谏方法是不一样的,同学是直谏,邹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进而思考讽谏的特点,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本文的兴趣。

课堂导入之法远不止以上这些,都可以视情形使用。而且,就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法也无定数,可此可彼,也可多种方法同时使用。有时在导语的设计中容易产生一些误区,在使用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

1.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针对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来进行设计,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

2.导入语言要简洁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导入的语言要简洁明了,一般两三分钟就应进入正题。

总之,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第一步,是上课效果的催化剂,是学生情绪感染、思维活跃的开始。优秀的导入是老师上课奏出的第一个美妙音符,充满无穷的魅力,引领着听众渐入佳境。我们要把导入的设计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以“导”引“趣”、以“导”激“情”、以“导”启“思”,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缤纷绚丽,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沙沙.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成人化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吴东妹.巧用导入魅力无限: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导入[J].小学时代(教师),2011.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入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