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华
摘 要:在历史课堂中,悬念的设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展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悬念设置来贯穿整节课堂,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悬念设置;商鞅变法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听众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在评书、章回小说里经常听到“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即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听众的心随着故事情节紧张激烈时,突然就出来的结束语。这就是利用悬念吊足听众的胃口,使听众有非听下去不可的冲动。悬念的设置也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下面我以《商鞅变法》的教学片段为例,介绍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体会。
一、课前为激发兴趣而设置“悬念”
《商鞅变法》教学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故事情节:“公元前338年的一天,从秦国的商地走出来一个人,匆匆忙忙向魏国方向逃去。傍晚遇到一家客栈,客店主人向他索要证件,他没有。店主人说,‘商鞅变法规定,凡是住店都必须有证件,否则我会被连罪。这个人叹了一口气,商鞅变法到这个程度他没有想到。他只好迅速地离开客栈,马不停蹄地继续赶路。他是谁?为什么要逃离秦国?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利用这个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妙地设置悬念:这个神秘人物是谁?为什么要逃离秦国?最后的结局怎么样?这一连串创新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情绪高涨,步入求知兴奋状态。其实这3个问题贯穿了本堂课的始末:利用“他是谁?”来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为什么要逃离秦国?”来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最后的结局怎么样?”引出商鞅变法的影响。故事人物的生与死,提升了学生的紧张感,为后面教学重点的学习做好了充足铺垫,达到导入教学内容的目的,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二、课中为探究知识而巧设“悬念”
1.探究前后知识联系而设“悬”
每节历史课涉及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相关历史知识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让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一个历史知识向另一个历史知识转移。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人在《商鞅变法》第一个环节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第二个环节商鞅变法的内容之间使用了悬念,建立了两块知识结构的关联。“商鞅生活在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大变革时代。当时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但是商鞅为什么后来在秦国被人追杀呢?这就要我们从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商鞅变法的内容。前后知识顺理成章地由一个故事情节过渡到另一个故事里面。这种递进式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会到了
乐趣。
2.探究重点知识而设“悬”
重点知识是教学中的重点,能否突出教学重点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在教学重点处设置悬念,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又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被动思维而带来的疲惫感,从而焕发课堂生机。如在《商鞅变法》中具体讲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时,设置了悬念。“现在你能猜出来是什么人要追杀商鞅了吗?为什么?”由浅入深地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很好地把握了奖励军功这条措施对秦国的作用,同时也就知道了这条措施严重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这一悬念一解开,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之感。原来商鞅被人追杀,主要是他的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怎么样了呢?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呢?为什么?”商鞅本人在变法后就被车裂而死,那么是否意味着他的变法也因此中断而失败了呢?学生对商鞅最后的命运感到扼腕叹息,但是对于变法是否算成功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各种各样的理由从学生口中纷至沓来。当学生激烈地辩论和陈述时,他们的思想在碰撞,收到了设置悬念的良好效果。
3.探究难点知识而设“悬”
难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挑战自我的本能。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对教师基本功底的考验。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来突破难点非常重要。在《商鞅变法》教学中,难点知识处理我也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商鞅为他的变法献出了生命。可想而知当时变法的阻力有多大。但还是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里的难度很大。因为秦孝公支持变法,而新继位的秦惠文王却杀了商鞅。为什么商鞅人死了,但秦国还是继续推行他的变法呢?这里就是一组矛盾,揭开了谜面而藏起了谜底。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知识难点,挑战新的高度。学生围绕这一悬念讨论得非常激烈。这样的悬念设置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课尾为延伸课堂设置“悬念”
从教学原理来说,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停止和教学内容的完结。尤其是历史知识,以时间为轴,具有连贯性,前因后果贯穿始尾,一件事情的结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始。好的结尾对于课堂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在《商鞅变法》结尾时是这样小结的:“秦国的崛起,商鞅是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变法使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举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但是你们知道吗,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第一次给秦孝公讲王道,秦孝公听得要睡着了,于是秦孝公将引荐商鞅的人臭骂了一顿;第二次商鞅又给秦孝公讲帝道,秦孝公又是没精打采的,又将引荐的人骂了一顿;第三次商鞅给秦孝公说了什么?使他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重用商鞅呢?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为后面《百家争鸣》的学习做了预告和知识延伸。课堂小结设置悬念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疑问,正是有了疑问,从而使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意犹未尽。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我探究能力。
四、课外为拓展学习方法而设置“悬念”
课堂教学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学生的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来自课外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课外拓展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习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适当地在课后设置悬念。“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影响,这些影响对秦国来说都是积极的,那么商鞅变法还有没有消极方面的影响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下次上课前再进行交流。”同时我也为学生推荐了一种课外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网络视频学习,如《百家讲坛》栏目中王立群教授的《商鞅变法》。知识也可以以一种娱乐休闲的方式来获取。当然还有很多,不在乎是否找到答案,重要的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即学习方法。利用悬念来拓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个人成长非常有利。当然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评价来设置悬念,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因素复杂多变,悬念设置的方法也不能死板。历史课堂上悬念的独特优势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相结合,才能达到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所以我们平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多下工夫,巧妙設“悬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探究推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能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能力,这样就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12.
[2]李如密.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