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健康概念所做的这一阐释,体现出健康观念的基本内涵。而以上两方面又与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的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孩子良好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和深层的挖掘,从而促使幼儿对生活的向往及自我创新能力的发挥。
关键词:幼儿教师;创造力;创新能力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流传至今,也是通过无数事例与现象加以证明而总结出的经验。专家指出在0~6岁学龄段是幼儿脑部和认知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奠基时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想象力与创造力等,都是非智力品质所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施才是培养孩子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有更突出的表现与提高。
一、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善于发現善于质疑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所以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也是一段重要的经历过程,更是接受新鲜事物的必经之路。
孩子在玩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就应善于抓住孩子这种好奇心,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大胆怀疑,畅所欲言。例如在上课时,老师拿出新的教玩具或者讲述新的故事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如果老师此时没有发现这些幼稚问题背后蕴藏的宝贵的求知欲望,而是一味追求课堂秩序或者为了老师的威严,对孩子进行呵斥,这正是对孩子质疑能力生生地扼杀。或许在你的眼里是简单的教玩具或者很简单的故事,而对于天生好奇的孩子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旅行与发现。而孩子每一次的发现与收获,也都会给他们的成长之路铺上一块坚实的垫脚石。因此,教师的善于观察、发现、引领与尊重,是促使孩子探索与发现的源泉。
二、注重孩子的创造力,善于引导善于挖掘
孩子的创造力是孩子创造性思维发展结果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可以在遇见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的形成可以不受自身知识接受程度的限制,也可以不受传统观念及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的、扩散的。这种能力在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尤为重要。虽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很局限的,但如果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平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经验,我经常采用情景模拟和提问相结合来引导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和挖掘孩子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如在中班的一次餐前活动,我便根据孩子平时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十分的专注与投入,当听到“狼真的来了,小孩儿又开始了第三次求救的时候”,我便抛出了问题“你们猜猜看,山下面的叔叔阿姨们这一次会再来吗?”“为什么?”便把话题传递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想象展开故事的创编。当然最后的猜测结果是五花八门的,但听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编造的故事情景,我依然给孩子竖起了大拇指,给予了孩子赞赏的眼光与肯定,因为我知道,这样可以给孩子增强自信,从而挖掘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的自我潜能。
三、注重保护孩子的个性,善于支持善于呈现
因材施教出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在教学活动中应求同存异,在追求共性中保护孩子的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自身的素质,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而作为孩子引导者的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做一名善于观察、思考、引领、支持与创新的智能教师。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去保护与支持有个性的孩子自我发展。
例如我班的一个小男孩儿,他活泼好动、聪明开朗,但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小朋友。不免有些家长和老师把他纳入“不乖”孩子的队伍中,但我有些自己的看法,因为我发现,他除了爱动、管不住自己外,其他的各项发展与同龄孩子相比较都是相对突出的,他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善于提问、善于求知,使得他的脑部信息储存量大于平常孩子。像这样的孩子,我能说他是一个表现不好的同学吗?因为我知道,这样的孩子,他更需要我的支持与引导。因为只有这样,孩子的创新精神才能得以更好的延伸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添砖加瓦。
总之,孩子的创新能力建立在教师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是当下教育者必不可少的先行意识,更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发现与培养的先行条件,融于教学活动的一切过程中,使得孩子能充分发挥自我。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努力去观察、探索、发现,并能结合实践把孩子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为今后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杨运智.浅谈幼师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