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之一。有关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研究在国内外普遍开展。以一个具体课例为例,论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情境和具体问题,如何进行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将学技术和用技术进行融合,最终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 图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避免将教学看成简单的学习指令的下达、学习任务的罗列。反之,我们应该深挖编者的意图,将课堂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新工具。本文以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二册第18课《运动小健将—图表的制作》为例,阐述如何开展旨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
一、深入分析编者意图,明确教学目标
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应分析教学目标,明确课堂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本课的知识性目标是学会创建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教材以学生“分析运动成绩”的活动贯穿整课,把图表的作用、图表的创建融入到活动中。而通过分析教材,再结合学生情况,可以确定“合理运用图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根据编者提供的学习材料,笔者认为编者希望解决的问题绝不仅是如何创建图表那么简单,他们更希望教学者能够让学生利用这些图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问题贴近生活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驱动下解决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情境,能引领学生主动实践和探索,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自己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数据表,虽然它们对教学目标的指向性非常明显,不过这些材料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数据不够丰富,哪怕不利用图表,学生也可以快速的找出答案,这就不足以体现图表的必要性,二是缺少一个能够串联三类图表的真实情境,三是缺少拓展性的数据材料。为了完善这三个缺陷,我将情境修改成“天河区将举办跳绳比赛,学校要选出1名参赛选手和1名评委。学校决定先举行校内跳绳比赛和选举评委的投票活动。在校内跳绳比赛中选拔4位选手,再经过为期十天的训练最后确定参赛选手,而评委则必须要获得过半的票数才能当选”。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必须利用柱形图分析校内比赛成绩,找到4位预选选手,再用折线图分析他们十天的训练成绩,找出成绩优异且稳定的选手去参加比赛,而评委则要通过饼图来分析投票情况来确定。为了凸显图表的作用,令学生明白何种情况下适合选用图表,我丰富了表格中的数据使之变得更加复杂,并且设置了匹配情境和图表的问题(如下图)。这些与他们真实体验相结合的问题,能激发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到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应由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下主动探索。因此,笔者在进行学习组织设计时,注重凸显自主学习活动设计,采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建构。在新授知识环节,学生除了完成基本任务,笔者还设置“试一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利用柱形图解决问题的时候,除了两个基本问题,笔者还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图表去表达数据。自主探索的过程不仅是追求问题的答案,而是发展思维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当他们想迎难而退时,要及时提醒他们通过协作、阅读书本等方式找到突破口,而笔者提供的“单击此处获得知识”和微课,能令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技能。
四、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通过研究教材和开发学习资源,笔者通过“情境引入”—“探究实践”—“反馈问题”—“发散思维”四个环节展开教学,旨在达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情境引入,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联想
问题能引起人的思维活动,要想获得高效的思维方式,首先要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开端,笔者先出示校内跳绳比赛的学生成绩,让他们找出成绩最好的四名同学。面对大批量的数据,学生发现找起来非常麻烦,从而产生疑问“有没有别的数据呈现方式可以很快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形成了问题意识,找到了这节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找到合适的图表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实践,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动手实践是信息技术课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笔者让他们先使用柱形图找到4名成绩最好的学生。在这个任务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创建图表,还体会到图表能直观的呈现数据,方便我们解决问题。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自主的完成后面的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不僅是让学生找到成绩最稳定的参赛选手和得票最高的评委,还要要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最合适的图表。
(三)完成综合任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信息技术课堂的基本价值在于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而更高的价值在于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方法,迁移知识探索新天地。综合任务除了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要令学生发散思维去探索、运用课堂之外的图表。所以笔者不仅让学生完成巩固练习,还加入了用到这节课之外的图表的数据,让学生发散思维,迁移知识。在扩展提升这个环节,笔者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保护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四)反馈学习问题,在反思中内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学习是一项群体活动,在探索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的差异。为了突出课堂的难点,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总结错例(如下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错误原因,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施证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先分析问题和数据,再选择恰当的图表来获得问题的答案。虽然,有些同学在完成综合任务的练习题时,选择的图表不够恰当,但是笔者愿意看到作品的多样性,至少说明他们已经学会独立的去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所述,是笔者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图表的制作》这一课的教学仅仅是一个缩影。培养好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能帮助学生顺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为学生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激发学生动手做的兴趣,相信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