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斌+肖伟平+张继涛
一、引言
通过实施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战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机制得到了不断完善与创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以“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为依托,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试点,积极探索“多学段、多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对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电梯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巨大。
本文主要介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多年来如何通过不断深化“政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电梯企业等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何通过电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试点,来积极推进“多学段、多循环、多层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完善。
二、完善平台建设实现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通过与“两府”“两院”“两会”“两企”的合作,构建了“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政行校企协作成立了理事会形式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南区电梯学院”。2016 年,学院进一步与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分院、中山市南区办事处、广东省不止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产学研混合所有制股份企业——中山南区电梯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实现了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奠定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坚实基础,深化了“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多元投资体制、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的决策管理机制,形成专业镇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办学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总部+基地”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与中山市政府、南区办事处的合作,推动“两府”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红娘”角色,恰当、有效地介入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与中国建筑科学院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的合作,充分发挥“两院”的人力和技术优势,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围绕电梯产业转型升级和电梯技术进步,大力开展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通过与中国电梯协会、中山市电梯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两会”在地方政府、电梯企业中的影响力和权威作用,推动校企合作顺利进行,促进电梯专业建设与发展。通过与电梯生产制造和电梯安装维保两类企业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两企”的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培养、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技术服务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共同引导、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
三、探索试点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在顶层设计上,创新“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机制,延伸“一镇一品一专业”建设模式,实施“镇校企”人才共育、專业共建、师资共培、实习就业校企共推、共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六共”育人机制,形成了校本部、专业镇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之间协同创新发展的办学格局。在示范性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根据中山镇区经济特点,实行“一镇一品一专业” ,专业的设置紧贴地方经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尝试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我校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电梯专业通过自主招生的形式,分别与珠海信永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广东菱电电梯有限公司等电梯企业签订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协议书,共同出资,共投设备,共建“校中厂”“厂中校”,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组建师资队伍,按照现代学徒制理念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完善实训实习项目等,从而建立了以现代学徒理念为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工学结合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解决了电梯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
电梯学院在以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过程实践当中逐步完善体系建设,政、校、企、行多方合作探索电梯课程体系创建并完成教学实施全过程。通过五对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培养服务于电梯生产制造、安装维保、使用管理、监督检测等工作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性(型)人才。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2010年,中山市南区电梯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确立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国家火炬计划电梯特色产业基地,该基地集聚了蒂森电梯、菱电电梯、中山广日等30多家电梯生产与安装维保企业,形成了以蒂森电梯和菱电电梯为龙头的电梯产业链,产业链覆盖了电梯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安装维保、人员培训等环节,形成了中山电梯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强力需求。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目的就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国家火炬计划中山电梯特色产业基地,为电梯行业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分析电梯从业人员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按照从事电梯行业的安装维修保养、使用管理、检测岗位人员的职业特点,设置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制订课程教学项目与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教育特点,从岗位能力分析入手,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开发。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引进2家以上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在10家以上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5家以上企业建立核心合作伙伴关系。至2015年,电梯专业课教师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85%以上,“双师型”比例达到90%,在企业聘请20多名高技能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企业教师(师傅)队伍,开展学徒制教学活动。
4.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进一步完善“双证书”制度,电梯专业学生除了毕业证还要求获得从业资格证,毕业前应获取特种作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直接与相关专业课程相对接,将资格证书应知应会等考核形式与课程考核有机融合,保证合格毕业生“双证书”率达100%。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推进电梯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共同推进实训设施、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等资源建设,促进优秀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互通互融,建立终生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和完善电梯专业教育教学多元化体系。
四、实施完善“多学段、多循环、多层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电梯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职业岗位及其工作任务、内容,按照现代学徒制理念,校企合作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课程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业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企业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教学项目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在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为校企共同培养学徒提供理论依据、制度支撑。
通过“电梯行业人才培養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建设,通过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使之成为“多学段、多循环、多层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石。
1.建立学习过程“多学段”机制
实施“秋期+春期+小学期”学习机制,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学段。在大一学年春季学期划出2周时间,作为一个A小学期,组织学生到电梯整梯、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进行职场认知实习;在大二学年春季学期划出4周时间,作为一个B小学期,组织学生到电梯安装、维保企业,进行专项生产实习;将大三学年春季学期的大部分时间,作为一个C学期,组织学生到电梯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电梯安装、维保企业,进行顶岗综合实习,从而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学段”机制。
2.建立工学结合“多循环”机制
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师傅主导,沿着“一体化教室→校中厂→厂中校→一体化教室”路径不断交替,即三个学年中每一个学年,学生在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然后再在“校中厂”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方法进行项目化学习,最后到“厂中校”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岗位实习,下一学年回到学校再按照上述方式和步骤进行学习,如此不断循环,从而建立起工学结合的“多循环”机制。
3.建立能力素质“多层次”递进机制
以“厂中校”为依托,以电梯企业师傅为主力,以学校导师为补充,按照“职场认知→专项实习→顶岗实习”的循序渐进规律,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逐步递进的多层次。
五、结束语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通过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电梯行业人才培养政、行、校、企协作联盟平台”,进而探索“多学段、多循环、多层次”双主体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产业”“专业与企业”“教学与生产”“教室与车间”“课堂与岗位”“教师与师傅”的零距离对接。本文通过对这一办学实践、探索的总结,一是坚持服务性,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解决专业和产业对接难的问题。二是突出开放性,以产业学院为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大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契合度,促进了学校、社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区域特征的校企合作和具有地方性、行业性、应用性特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2]肖伟平,潘斌,张继涛.政校企行协同育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职业,2016(01).
[3]潘斌,张继涛.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广东教育,2014(09).
[4]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5]刘建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
[6]桂文龙.高职院校“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02).
[7]陈伟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体制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6(02).
[8]李国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0(02).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