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维吾尔语中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

2018-01-08 21:51阎旭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背景

阎旭

【摘要】禮貌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协调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对礼貌的理解各有不同,所遵循的礼貌原则也各有差异。探讨了汉维礼貌用语不同方面的差异,以及造成礼貌用语文化差异的文化因素,并与之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礼貌用语 文化背景 文化因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也不尽相同。礼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之所以需要礼貌,是因为人有自尊的意识。在人际交往中,人要有谦虚精神,尊重他人,讲究礼貌。礼貌是人的自觉行为,由人自觉自愿的遵守。但礼貌的内涵和标准是因文化而异的,无论在国度里,和任何民族的人交往,以礼待人,正确使用礼貌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艺术。礼貌原则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原则。

一、汉维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对比

(一)汉族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

我国是文化古国礼仪之邦,正如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所赞叹的那样:“中国这个古老帝国的普遍讲究温文有礼而闻名于世。”汉学家顾曰国教授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书中根据汉语文化的源与流,提出了汉语文化中礼貌规范的四大特点:尊重、谦逊、态度热情、文雅,并提出了汉语礼貌原则的五个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自古以来,汉语中的敬称、谦称、颂辞、卑辞特别发达,成为汉民族的传统用语。

(二)维吾尔族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

十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新疆,逐渐取代了其它宗教,成为维吾尔族全民信仰的唯一宗教,宗教影响了维吾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维吾尔文化带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色彩。维吾尔族是一个重礼节、讲礼貌的民族,注重言谈举止的美和分寸,路上遇到人,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相致礼;熟识的人还要热情握手,互致“你好”,继而还要问“家人可好”“可否平安”,等等。从词汇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在《维吾尔语词汇学与研究》一书中看到,礼貌用语被归类到情感词汇当中,被称作“”(客套话),书中注释说,客套话就是给说话的对象以礼貌的感觉,温和委婉的话语,也被称作礼貌用语或者谦辞。客套话是在维吾尔族传统道德观和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形成的。客套话使话语本身更加悦耳,能更加科学的解决一些由性别、年龄、熟识程度等因素带来的尴尬关系,还能使谈判或者谈话的效果更好。和汉语一样,维吾尔语的礼貌用语在不同的场合地域使用,会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范围,使用比重和使用方法,概念和含义也不尽相同。

二、礼貌用语在汉维语言文化中的差异表现

(一)招呼语

(二)称谓语

(三)谦辞敬语

汉族人深受传统文化“自卑而尊人”的熏陶,衍生出一套更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礼貌准则,即尊敬、谦虚、热情和修养。其中贬己尊人则是最富有汉族特色的礼貌现象。如汉语著作在结尾处总习惯谦虚几句:“本人才疏学浅,文中所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诸位多多批评指教”。古代汉语中还有许多常见的谦辞,如“在下、不才、不肖、老朽、拙夫、贱内、犬子、寒舍、家父、见笑、敝人、愚兄”等等。敬语与谦辞往往两两相对,配套而出。如“仁兄、令尊、贵府、贤弟、雅趣”,等等。谦辞敬语表现了古代汉族人民在社会交往中的谦恭礼让,温文尔雅的文化心态。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礼让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向来把自我贬抑的谦谦君子当作楷模标榜,这是儒家的明哲保身,以屈求伸的中庸之道作为处事原则的。维吾尔族是个开放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英勇善战,古代维吾尔语中几乎不存在这样的辞藻,在古代戈壁或者草原的生活,教会他们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不是中庸之道。

(四)感谢语

(五)告别语

(七)委婉语

英语中有句谚语:

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说的就是“入国问禁,入乡随俗”。我们有必要了解各自的委婉语,违反了这一条,不仅会闹出笑话,还容易造成误解。委婉语与心理因素有关,它既可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可以避免那些使人尴尬,不快,厌恶,恐惧的心情和言语行为。在语义上,委婉语具有含蓄,生动和民族特征。有些委婉语在结构,用语方面,汉语和维吾尔语非常相似。如维吾尔语中“死亡”的委婉语:

三、结语

由于礼貌的表现形式,实现方式和判断标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较大差异,如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上出现障碍,甚至交际失败。在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尤其对跨文化科学交际研究来说,对其差异的探索似乎更为重要。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正如阿布都鲁普·塔克拉玛干尼说:“一个民族的礼貌用语算得上是该民族的无价之宝,因此我们应该一点点的把它们收集起来,把每一个词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对什么客体用等等,详细的注解出来,并将它完整地记录在我们的字典里,这不仅是语言的学用,更是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02):70-74.

[2]阿布都鲁普·塔克拉玛干尼.维吾尔语词汇学与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3]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马德元.外来词对维吾尔语时间表达方式的影响[J].民族语文,2012,(01):56-63.

[5]谭幸,杨敏.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0):121-122.

[6]骆惠珍.维吾尔语问候语的文化审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01):78-80.

[7]赵则玲.汉语礼貌用语的文化内涵[J].宁波大学学报,1998,(01):34-36.

[8]马生仓.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翻译[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02):33.

[9]赵娜.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2011,(12).

[10]李丽娜.告别言语行为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3,(4):79-8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徽州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化担当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网络文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