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凤
(金华市西苑小学,浙江金华 321017)
浅析孩子家校行为养成不一致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付建凤
(金华市西苑小学,浙江金华 321017)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从父母的言行中得到教诲和模仿,为他今生的人生道德观打下基础。那么在孩子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后,情况将会变成什么样呢?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并对此结果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家校行为;不一致;成因;应对策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从父母的言行中得到教诲和模仿,为他今生的人生道德观打下基础。一个人的一生,特别是幼儿期所受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父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从两岁到六七岁,从周围的环境和他经常接触的人那儿获得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好象都砌进了他的心理发展的基地。”可见,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牢不可缺的地位。那么,六七岁以后,在孩子进入小学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加强,生活习惯有了明显好转,基本适应了群体的学习生活。但是,在家中的表现却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逆差。调查显示见表1。
表1
在校积极争取做个好学生的他,在家中,在父母眼里各方面的表现却呈退步趋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学生心中楷模的转移。在孩子未上学前,大量的模仿教育准则都来自父母,他以父母的言行为唯一的行为标准。入了小学,在老师的淳淳教育下,在同班学生的相互比较中,在自己逐渐提高的分析思维能力下,父母不再是唯一或最好的示范榜样了,逐渐的,老师、优秀的学习榜样取代了原来父母所占的分量。
(2)家长重心的转移。在孩子未上学前,多数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放弃很多自己的工作时间,围着孩子转,惟恐自己的孩子在哪一方面落后,各方面的启蒙教育可说是面面俱到。而当孩子入了学以后,作父母的觉得可以松口气了,可以放心地将孩子交给老师了,而对孩子的责任,除了回家以后的吃、穿,什么都丢给了老师和学校。孩子有了什么问题,最好的答案是问老师。做老师的很有体会,家里的电话十有八九是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了。
(3)教育者身份的单一。不管是学校里的表扬、批评,还是家里事情的处理,往往都是由老师作为教育者出现。特别是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或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时,家长就会脱口而出:“告诉你老师。”本人在任教一年级时,仅为了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要长时间看电视)而要我说一下的,就不下全班的1/2。“你说了他会听的。”“你代我说一下。”更有甚者,要笔者干脆出作业:不准看电视。什么事情都由老师出来说,在学生心中越来越多地形成了老师的话是“圣旨”,父母的话可以不听的习惯,最终导致家校的反常表现。
(4)家庭教育指导的缺失。当前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聚焦点仍然局限在学校教育上,家庭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大多数家长却不知道怎么当好这个“老师”。有调查数据显示: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有62.7%的父母难以和子女有效沟通;83%的家长不懂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没有基本的教育心理常识。一旦遇到问题,对孩子不是粗暴干预,就是无奈放任。而学校教育者本身来讲也往往更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在校的表现如何。一个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老师往往相信他在家也是个乖孩子,反之亦然。
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低段班主任,我们该如何摆正方向,扭转局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也参与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家校表现一致,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让每个孩子都更好地健康成长呢?
(1)提升家长威信。在学生心中楷模转移的同时,树立起家长新的形象,新的威信。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定期在班中表扬与学校配合好的,关心孩子的家长典型。邀请家长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建议学生给自己的父母提提优点,反馈给父母,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抓住传统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国庆节、元旦、春节等),让孩子对自己的父母说辛苦了,道句祝贺的话。让学生试着了解父母的工作,学会体谅父母的难处。如有些家长对犯了错误的学生采用打骂等粗暴的方法,我们可以首先让学生懂得父母的用心,然后让学生主动与父母交谈,提出自己的不满,互相改进。提高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同时教师可适时地推荐一些家教丛书,和家长一起探讨一些家教知识,或组织家长们听专家讲座。另一方面,也可建议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搭建家校纽带。大部分家长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如何,特别是在校犯了错,学生更不会主动告诉父母,使家长失去了教育子女的最好时机,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在家长与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桥。
第一,建立家、校互相访问制度。互访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双方应各有侧重。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三是共同商订今后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教师与家长应经常保持电话或信件联系,随时反映学生动态,共同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第二,有效使用学生手册。学生手册多用于传递学生的日常表现、学校及家庭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各项信息。当天在校发生的事情可通过学生告知家长,让家长配合教育。而在家里发生的事情,家长也可马上由学生手册告知老师,双方都可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学生手册上的资料也可使老师在期末能综合正确的评价一个学生。第三,举行家长会。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双方互相交换教育意见等。第四,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沙龙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向家长传授教育科学的有关知识,介绍、交流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并为遇到教子难题的家长提供帮助。不断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五,设立家长开放日。每学期至少举行1~2次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到校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教师的教学状况,学校的管理状况。教师要热情接待家长,接受家长的咨询、建议、检查和听课等,并做好记录。
(3)莫做“包办”好老师。一个好老师往往全面、耐心地教育学生,为学生愿付出所有心血。有的老师看家长很忙,或和家长联系很麻烦,什么事都大包大揽,对学生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一片倒的习惯。有些时候,还得“偷偷懒”,放手让家长去教育他们。经过“看电视”那件事后,有一个家长到校来找我,说小孩不听他们的话,回家不肯做作业,让笔者替他们说一下。这一次笔者没有答应,而是把那个学生叫了出来,让他母亲直接对他说,回家要做家庭作业,这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必须听从。讲完之后,笔者让那个学生走了。那位家长也心有不满,疑疑惑惑地走了。一段时间没见那位家长来,笔者打了个电话询问了一下。那位家长很高兴:“没想到,给他做出规定后,他对我们的话听多了。”本来笔者想去解释一番的,看来已没有必要了。毕竟只要学生进步,我们有时做个“懒老师”也无所谓,相信家长最终会理解的。
[1]张晓春,盖笑松.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行动研究——同伴融合活动和家校协同指导手册的应用[J].中国德育,2010,5(10):66-68.
[2]贺奕.开展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J].小学时代,2012(9):20.
[3]董会芹.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3):99-109.
G621
A
2096-4110(2017)03(c)-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