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2018-01-08 06:43杨国民
名师在线 2017年1期
关键词:子课题物体速度

杨国民

(江苏省南通市兴仁中学,江苏南通 226371)

中学物理“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杨国民

(江苏省南通市兴仁中学,江苏南通 226371)

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是将一堂课设计成若干个微循环,各个微循环可能相互独立,构成独立循环;也可能环环相扣,前一循环的终点即是后一循环的起点,构成相连循环。若干个微循环构成了整堂课的大循环。

微循环;模式;策略

一、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就某一个微小知识点,经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运用知识、概括方法、巩固反馈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重新建构知识体系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单元。一堂课可设计成若干个微循环,各个微循环可能相互独立,构成独立循环;也可能环环相扣,前一循环的终点即是后一循环的起点,即前一微循环的结果是后一微循环的基础,从知识和能力上看,后一循环比前一循环更上一个台阶,构成相连且递进的循环。若干个微循环构成了整堂课的大循环。

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生课堂学习主要是有意注意,是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地注意。据《2011中国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有33%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少于15分钟,虽说中学生比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要长一些,但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注意时间更短。另外,学生一天要上7—8节课,每节课都要学生从头到尾集中注意力不太容易。所以,将课堂教学设计成2—3个微循环,每个微循环控制在10—15分钟,即每一微循环教学时间都控制在学生能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学生一旦注意疲劳时,学习将进入下一微循环,就会有新的信息刺激学生,又能提振学生的注意力。

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效的教学模式。它重视知识的即时运用,在每一个微循环阶段都安排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即通过对材料及时再加工,使信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同时,学生对知识理解如有偏差,能够及时得到纠偏。反之,如果在几个知识教学之后再来练习,由于遗忘及倒摄抑制、前摄抑制等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微循环过程中学生都有练习、讨论、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练习中享受成功的快感,在帮助他人时得到他人的尊重,在交流展示中实现自我价值。由于一堂课有两到三个微循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容易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信心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策略

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微循环子课题

根据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若干子课题,每一个子课题就是微循环的课题。一节课的子课题定2—3个,不宜过多,否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微循环之间的关系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独立循环,二是相连循环。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关系,都是通过一个个子课题目标的达成,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完成一个较大的教学循环。

独立循环划定的主要依据是互不影响,相互并列。如初中物理《乐音的特性》,可分为三个微循环,子课题分别是:响度、音调、音色。响度、音调、音色互不影响,所以这三个子课题相互独立,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微循环。

相连循环划定的主要依据是前一循环的结果为后一循环的基础,层层递进。如初中物理《速度》,可分为3个微循环,子课题分别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速度的测量。这三个子课题相互联系,只有懂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才能对速度下定义;只有知道速度的计算,才能进行速度的测量。

⒉依据子课题,设计微循环流程

确定了一节课微循环的子课题,接下来就是设计各个微循环的流程。一个微循环流程通常有展示情境、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运用知识、概括方法、检查反馈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不是所有循环上述环节都要面面俱到,但不管怎么取舍,运用知识、概括方法、检查反馈这三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下面以《速度》中第一个微循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例,谈谈微循环的设计。

(1)创设情境。播放“刘翔110m栏比赛”视频。目的是该素材可通过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下面获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提供实景。同时,“刘翔获得第一”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生动的视频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

(2)提出问题。中途暂停播放,提出问题:“谁跑得最快?”“判断的方法是什么?”播放结束,再次提出问题:“谁跑得最快?”“判断的方法是什么?”从而得出观众和裁判员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方法。

(3)得出结论。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通过学生个体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价纠错等环节,直至得出正确结论。虽然第(2)步中已提到两种方法,但没有概括,是分散的结论,此时应该让学生总结概括,使结论系统化。

(4)运用知识。选择适当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检查学生对“两种方法”是否理解。

(5)概括方法。教师提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用到什么科学探究方法?”“解题时,你是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这些问题均由学生思考后回答。通过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概括,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

(6)巩固反馈。通过学生独立练习,检验目标达成情况。

⒊凭据教学内容,巧设过渡

上一微循环和下一微循环之间通常利用“问题”实现自然过渡,“问题”最好是对上一循环的拓展延伸,同时也为下一循环创设情境。如上述第一个微循环完成后,提出如下问题:“小汽车0.5h行驶了30km,摩托车1.5h行驶了120km,谁快?”题中时间不等,路程也不等,所以表面上既不能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快慢,也不能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快慢。由此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折算成“相同时间的路程”和“相同路程的时间”,回归到“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上面来,再以此为起点进入下一循环《速度》的教学。

⒋完成微循环,建构大循环

课堂上完成若干微循环教学后,要将微循环纳入一节课的大循环之中,重构认知网络。如果各个微循环是独立循环的,则要对各个子课题进行并列对比,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加深理解,避免混淆,如对乐音的三个特征列表对比。如果各个微循环是相连循环的,则要把各个微循环串联成串,让学生知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全面把握知识结构,如《速度》可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速度概念”和“速度的测量”串联起来。

在一节课的大循环中,既要有知识的归纳,又要有方法的提炼,还要有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微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一个“微”字,即将一节课分为若干“微课”组织教学;强调一个“环”字,即各个循环的过程要完整;注重一个“快”字,即“即时习得,即时运用,即时巩固,即时反馈,即时纠偏”。

[1]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英)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杨国民,1964年生,男,江苏南通人,现任江苏省南通市兴仁中学教师,高级教师。曾获得通州区“先进工作者”、南通市“中小学实验室优秀工作者”、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小学科技竞赛优秀辅导员、全国中学物理竞赛优秀辅导老师等荣誉称号,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猜你喜欢
子课题物体速度
行驶速度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速度
小学数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研究
小学数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