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8-01-07 11:16赵辉祁伟董亚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软件工程

赵辉 祁伟 董亚则

摘要:“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近几年国内外采取的新型合作性教学模式。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实践要求高的特点,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通过“小班研讨”的方式弥补传统大班授课的不足,并且根据学生的层次划分为“创新班”“提升班”及“补习班”三个不同的小班,小班研讨成为大班授课内容的有益补充,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实施该教学模式,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型转向师生互动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讨,使学生能够彼此学习他人所长,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软件工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性教学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02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095—04

软件工程课程现在多采用传统班级上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而课程由于其自身的抽象及实践性强的特点,使得传统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递”阶段,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应用”过程,教学过程深入却不能浅出,因此需要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小班研讨的方式弥补传统大班授课的不足,并且根据学生的层次划分为“创新班”“提升班”“补习班”三个不同的小班,小班研讨成为大班授课内容的有益补充,使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成为相辅相承的有机整体。

本文主要研究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师大班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學模式,引入小班研讨方式,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构建“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合作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

(一)确定“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模型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几门核心课程。所有课程采取大班授课,而核心课程则辅以小班研讨模式。大班授课就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主要是讲授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方法、软件开发过程及熟练掌握软件建模工具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情况及结合学生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小班分成“强化班”“提升班”及“创新班”三种类型的小班。小班研讨一般每次课前由有教师布置阅读材料,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由1到2名同学做报告,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把握讨论的方向,如果学生的讨论偏离了主题,教师需要叫停,使讨论重新回到正轨。同时,教师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提前进行课前准备,尤其是作报告的学生需要对报告内容有较好的理解,为了避免只有几个学生在课堂过分活跃,采取轮流做报告方式,并且增加教师在报告过程中的提问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且根据学生讨论参与度、作报告的准备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型如图1所示。

(二)根据学生情况,设置小班研讨主题

根据不同层次的小班,采取不同类型的主题。对于“强化班”,主题是对大班讲授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基础知识、建模工具使用的强化训练,并且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小班每次课的研讨主题,由讲授大班课程的教师根据课程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列出不同专题,由这些教师轮流主持。“提升班”则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软件工程专业角度出发,糅合各门课程,从软件开发过程的视角,由教师布置题目,一般是模拟软件项目或者企业实际已开发完成的项目,学生分组开发讨论。“创新班”主要是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于可以拔高的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内容,从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或者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可以作为创新创业的项目出发,进行研讨,进而提出问题,并从软件工程角度进行分组开发,解决问题,并且可以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小班研讨主题模型如图2所示。

(三)设置小班研讨程序

设置小班研讨程序,主要是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工作进行细化。小班讨论流程如下:首先,小班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6~7人,组内按照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角色进行分工,采用轮岗制;之后,由主讲教师布置每次讨论主题,或者与学生商定确定主题,各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主题开展收集资料、获取需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实现;第三,在课堂研讨前,各小组内部先进行探讨,并且将组内的讨论过程、结果及主要观点记录并制作成PPT;第四,进行小班讨论,首先由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主题发言,同时,在PPT演示过程中,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提问和质疑,并且进行记录;第五,教师就研讨问题的深度、各小组发言者的PPT准备情况、回答问题准确程度、组内配合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并且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讲解;最后,讨论成绩由学生打分和教师综合评定,最终由教师核实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通过这种研讨程序的设置,增加了教师、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问、对话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个方面,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到具体问题的讨论中来,就某些具体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问,通过讨论获取答案。

(四)“提问环节”的设置

为了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保持课堂研讨的持续性、始终围绕主题,教师需要认真设计、组织和安排课堂提问环节。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基于大班授课中概念、方法、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共性问题的梳理;第二,基于阅读材料的小测试,通过这种问题的提问,主要是判别学生是否提前阅读了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在没有小组讨论之前,每个人都需要回答这类问题,如果正确可以得到一个分点,阅读小测试问题贯穿整个PPT演示过程,并且与阅读材料中的主要方法和结论有关;第三,从阅读材料和PPT演示中得到的应用类型问题,这种问题是在陈述结束时提问,每个学生分别回答应用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后,再回答相同问题,等到第二遍回答完问题后,才揭晓答案,避免过早揭示答案,学生就会倾向于赞同大多数那个答案,这会降低小组讨论的价值。学生得到参与分数,而不管他们应用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之所以给这类应用问题添加参与分数,因为教师希望重点强调讨论、科学辩论,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以便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这三种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提前阅读,并且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所有学生,使学生分享思想,并从集体中获取学习的良机。

二、“小班研讨”合作模式的实践过程

根据不同班级,由教师或学生命题,进行研讨。对于强化班,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对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的文档编写及软件建模工具的应用重点让学生练习,三种班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强化班的学生通过训练、研讨提高,达到提升班的标准时,则按提升班的研讨模式进行要求。提升班重点进行已开发过的软件项目的演练,教师提供已开发过的项目,由学生分组进行需求描述,然后进行组间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后,进行下一步的系统分析,再进行第二阶段的讨论,达成一致后,进行系统设计,再进行第三阶段讨论,达成共识后进行代码实现,不同组可以根据自己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进行开发。开发完毕后,进行讨论评价各组的实现效率,包括空间和时间的复杂性分析。当提升班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开发的技巧后,进入创新班。创新班级的研讨题目分为两种,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阅读前沿期刊文章,学生根据阅读过程中的心得,提出一些创新想法,并可以根据该想法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在了解了如何去设计一个APP软件后,想到自己去篮球馆打篮球时,预约场地的不方便,提出开发一个篮球馆预约的APP,如果经过小组讨论通过后,该小组就可以按照提升班的研讨模式进行下一步的开发。

三、实践效果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小班研讨效果,学院组织专家分别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小班学生,每班抽取八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小班研讨对软件工程课程提供了三方面的价值。①所有学生均表明增加研讨使他们在课前能够提前阅读预习,一个学生说在实施研讨之前从来没有预习过,而研究也表明只有20%~30%的人预习,八分之七的学生评价有了研讨使他们更加注意个人演讲报告部分。②学生均感觉到小班研讨创造了一种氛围,就是不只一两个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寻找答案,中间加上提问环节,使得之前那些对答案不够自信的,置身于研讨之外的学生也能积极其中。③应用问题给了他们更好表达自身想法及在课堂中向其他小组成员学习的机会。据统计,对一个问题回答正确率为53.5%,小组讨论后,正确率提高到91.4%,小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甚至说:“感觉像在咖啡馆讨论一样,我喜欢听到其他同学在想什么,而且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我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一起工作,最终找到答案”。

四、结语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参与度,对于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起了积极作用。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最终对于文档的编写,以及对于软件行业前沿问题的探究,相对于之前的传统授课模式都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分层次的小班研讨模式,使得强化班的学生能够真正扎实掌握所学知识,对于课本上的软件开发案例能够从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等软件开发周期中通过研讨深刻体会软件开发各阶段的精髓。而在此基础上可以参与提升班的研讨课程,就一些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开发,并且能够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完善开发过程。之后可以进入创新班,涉猎一些学科前沿问题,或者解决现实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三种小班是动态的,学生可以从强化班开始顺次进入高层次班级,亦可以直接进入高层次班级,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个人意愿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三个层次的研讨小班的構建,使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及创新能力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

但是,这种小班模式的构建也有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把学生分层次后,不利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低层次学生进步空间不够大,这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软件工程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职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研究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