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德育对青年心理资本的影响

2018-01-07 11:16郎全发牛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青年

郎全发 牛黎

摘要:通过探讨当下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笔者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资本问卷,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对350名青年学生进行测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家庭德育对青年的心理资本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家庭德育;心理资本;青年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0.004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0—0026—04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青年成长和发展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年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素质培育的重要基地。家庭德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父母是承担家庭德育责任的主体。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布雷萧曾指出:“每个孩子都是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便与教养方式这一家庭规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家庭德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正是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这一重要变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形成的。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孩子发展健康心理的前提,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则是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因素。

青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最佳阶段。心理资本是个体调动自身积极心理力量以应对各种心理困惑和现实问题的重要心理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心理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资本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条件,而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有助于心理资本的提高。

本文旨在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研究对象由甘肃省兰州市部分青年学生组成,包括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样本350人,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6份,有效回收率为93%。在抽取样本时兼顾到了学校类型(重点与非重点、公立与私立)、年级等变量。

(三)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由瑞典Perris等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66个项目,其中包括6个父亲分量表,分别是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5个母亲分量表,分别是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母亲偏爱被试。66个项目中,父亲量表不含第19、24、26、38、41、47、54、63项;母亲量表不含第5、10、18、20、21、40、49、66项。采用1~4级记分。

2.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本研究中心理资本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该问卷由张阔等人编制,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含26个项目,采用l~7级计分。

(四)统计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主要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被试基本情况

通过对样本人口学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男女人数基本达到均衡,城市和农村的样本数量达到完全均衡。抽取样本包括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年龄在14~28岁,包括了青年整个范围(共青团划分标准)。单亲家庭(丧偶、离异)只占到8%,因此抽取到的家庭绝大多数都属于正常家庭结构。以上结果均说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较好,能够反映一定的现实情况。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特点分析

通过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M=50.540,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53.795,这两项在各维度中得分最高,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以积极教养为主,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父母比较注重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在惩罚严厉维度上,父亲惩罚严厉M=19.015,母亲惩罚严厉M=13.740,父亲惩罚严厉维度得分较高,说明在教养方式中父亲相对于母亲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教养行为。

(三)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父亲、母亲教养方式大部分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0.01),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交互作用较为显著。其中:父亲、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母亲偏爱被试;父亲、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父亲、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严厉与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拒绝否认与母亲惩罚严厉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

通过父亲教养方式和心理资本相关分析,結果表明心理资本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心理资本与父亲教养方式其他维度之间均存在着较低的相关性。

通过母亲教养方式和心理资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心理资本与母亲偏爱被试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心理资本与母亲教养方式其他维度之间均存在着较低的相关性。

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资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相比较而言,心理资本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性更高。父亲、母亲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

四、讨论和建议

(一)新时期青年家庭德育的总体情况

1.从“知、情、意”的角度提升家庭德育的效果——重视情感教育的价值。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新时期青年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积极教养为主,父母在家庭德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在情感上给予孩子温暖、支持和理解。(父亲情感温暖理解M=50.540,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53.795)。这表明当今社会,父母在教育中更多的采用向上、乐观的道德教育方法。孩子对父母感情亲密真挚的程度,决定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程度,进而决定了家庭德育的效果。亲子关系越和谐亲密,家庭德育的感染力就越强。反之,亲子关系越淡漠、疏远、紧张,甚至感情对立,家庭德育的效果就会变得很差。国外学者对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四种神经症患者的早期经历与家庭关系的调查表明,这四种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个体的父母相比,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态度或者较多的过分保护。

在孩子思想行为转化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进行说教、训骂,“知”的层面已经达到了,甚至远远超过了,但在“情”的层面上还很欠缺,因此无法在“意”的層面达到教育的效果。心理学认为,个体内在的转化,必须经过“知、情、意”三个层面协调配合才会发生。道德教育是内在的,是被教育者生命内部的整体发展过程,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制性的要求与控制。当孩子无法在情感层面上与家长产生共鸣,甚至被家长羞辱、虐待、贬低,这种对立冷漠的情绪无法使孩子发自内心的接受家长的观点,容易形成脾气暴躁、待人冷淡、孤僻、自私等消极心理。因此,良好道德教育的塑造离不开人的情绪、情感正面的影响,因此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给予孩子恰当的爱,构建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惩罚严厉维度上,父亲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教养行为(父亲惩罚严厉M=19.015,母亲惩罚严厉M=13.740)。根据中国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教养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如果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身心都会遭受严重创伤,在性格和情绪上会表现出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孤独、固执等特点,对生活缺乏信心和责任感,承受挫折能力差,对他人倾向于否定的态度,不利于与同伴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品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家庭主要有民主型、干涉型、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六种父母教养方式。其中,民主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父母教养方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自信心、自尊感、道德感、责任感和成就感都比较强。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善于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子女,以身作则,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平等的姿态充分交流,尊重信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家庭成员接纳彼此的差异,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性格上会表现出热情、宽容、爽直等特点。

其他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包含着对孩子的爱,但这种爱是不合理的、不恰当的,甚至是不利于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恰当的爱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但不会无原则的纵容他、帮助他、满足他,犯错了应该鼓励孩子勇于承担,但绝不会放弃、嫌弃甚至体罚孩子,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孩子的立场,愿意为孩子付出而不求回报。培养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以及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爱,从爱的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使其人格更加完善,精神更为崇高。

值得强调的是,首先家长要懂得或学习什么是爱,如果家长自己不懂得爱的真谛,那么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家长应积极创建充满理解、诚信、和谐、友爱、公平的家庭生态环境,使孩子在德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的情感体验,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

(二)新时期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的关系分析

1.父亲缺位对于实施家庭德育的消极影响。通过父亲教养方式和心理资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一半的家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调查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都要落后一些,在性格上表现出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自闭、多动、依赖性强等问题,这种现象被称为“缺少父爱综合症”。

有研究表明成年男性的情绪稳定性优于成年女性,成年男性患抑郁或焦虑的风险显著低于成年女性,父亲养育孩子的恒常性、稳定性、原则性更好。一般而言,成年男性在家庭中承担主要决策者的角色更为合适,这些都是父亲承担对子女教育的有利条件。男性主导的教育会更好地将勇敢、镇定、坚毅、负责等品质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青春期的个体,在心理层面上逐渐与父母拉开距离,对外界表现出更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父亲适当的介入家庭事务和有质量的陪伴非常重要。

2.母婴关系是家庭德育的源头和根本。通过母亲教养方式和心理资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P<0.0 1),心理资本与母亲偏爱被试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P<0.05)。现代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母亲更多的承担起了与子女心理沟通和压力缓解的任务。母亲的天性中就有对子女过度偏爱和保护的倾向,因此在母亲教养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向孩子传导过度的担心和焦虑,母亲自身的情绪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孩子是否跟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的质量对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更好,认知功能发展水平更高、身心发展更和谐。在学校表现良好,有较高自尊,更少出现问题行为。

3.父母形成合力发挥家庭德育最大效应。前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的一些心理卫生专家经过多年的跨国协作研究认为,家庭教育方式对保持和巩固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个体与家人之间积极的情感沟通,亲密融洽的关系,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氛围给个体带来正面的精神力量,有助于个体提升心理资本。在大部分家庭里,父亲展现了男性的力量,阳刚、粗犷、有界限和规则意识,给孩子带去保护、支持和安全感;母亲则给予爱、感性、柔软、细致和温暖。在家庭德育中父母承担着几乎等同的责任,只是教育分工有所不同。因此,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父母在家庭德育中要齐心协力,努力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借鉴学习西方国家科学的教育理念,将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家长要懂得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健康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健康的夫妻关系对于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夫妻要共同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家庭德育。

4.实践意义与研究展望。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关系。家庭德育的缺失是造成青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而青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家庭德育的开展。因此,创造家庭德育的良性模式是青年心理资本培育的必要条件,必须把家庭德育与青年心理资本培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今后的研究可以就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对心理资本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与子女的双向互动过程,而目前的研究多以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缺少将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子女的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双亲的行为探讨较少。今后以父母和子女同时作为施测对象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家庭德育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青年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