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摘要】中职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标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选取在日常生活中最能运用到并且最有实际发挥作用的基础数学为教学内容.将微课引进课堂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运用微课提升中职数学教学效果,做以下几点阐释.
【关键词】微课;中职;数学;教学
数学是以数与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基础理论和基础应用的作用.微课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时间为十分钟以内的简短视频.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模式教学的一大突破,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因为它新颖,创新和有趣.微课教学以内容简短明确以及重点突出为主要特征,让学生能够在十分钟的时间里以高度的注意力去理解知识内容,并且对之产生深刻的印象.中职学生大部分体现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因此,微课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谓“浓缩就是精华”,微课的教学模式正体现出这个特点,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一、课前导入微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学的理论,公式以及一些概念显得抽象枯燥,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只听教师讲述,并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速度.常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没有经过预习就开始听课,对知识点的内容很生疏,教师在讲第一个概念的时候听得很认真,但是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在学生缓慢回味思考,想要理清思路时,教师已经开始讲述下一个知识点,学生由于胆小,内向,不好意思提出问题,就一直闷在心里,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这让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渐渐失去信心,也就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简单易懂的例题为导向,制作微视频,或者选取本节课有关知识点的课外知识传至班级群,让学生花十分钟时间观看视频.对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同伴监督的形式管理.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有较宽裕的时间去思考,分析上课内容,做到课前充分地准备.如果学生能够对教师讲的知识点已经有大体的熟悉度,会在心里产生自我肯定以及成就感和自信心,也就自然产生了学习兴趣,这也在一方面,减轻了教師的教学压力,得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导数”一章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查找关于“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的定理意义,发展简史以及人物故事,人物成就等,能够在学生心里对这两位伟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对微课内容做选择的时候,应当选取更接近生活,语言表述较生动活泼幽默的视频,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由数学带来的快乐.
二、课上导入微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整堂课都在自己讲述,会让整个教学氛围变得很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讲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内容时,教师如果能够播放一段微视频,会起到对学生精神一振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对知识点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教师应当运用较深入的数学分析方法以及例题,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促使学生不断往更高层次的领域去攀登.
例如,在教授“抛物线”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概念性质时可以适当加入双曲线和椭圆的内容,进行比较式讲解,以免学生对知识点的混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的知识内容一并融入一道题中,给学生讲述较难问题的解题技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复习.
三、课后导入微课,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此,复习知识点对于完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个阶段数学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针对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制作视频微课.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地去巩固所学的旧知识,使短期记忆逐渐转化为长期记忆,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所谓熟能生巧,学生对知识点能够熟练地掌握后,学习成绩就自然能够提上去.微课的制作过程复杂烦琐,教师可以利用广阔的网络资源去寻找相关视频,也可以和其他教师进行沟通合作,逐步提高教学效率.数学学习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只有认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并对其熟练掌握才能使知识能够相互联系起来.
例如,建构知识网络的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整理零碎的知识点,逐渐在脑海中建立一个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做到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在学完“数列”一章后,学生对数列求和以及求通项公式的多种方法不能够做到全面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将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性质以及数列求和的七种常见方法,通项公式类加法、类乘法以搭配例题的形式作详细的讲解,录制成视频模式,让学生反复观看解题步骤,这能够帮助学生打破在复习时束手无策的状态.
总之,微课教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帮助学生能够每天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点,积少成多,学生逐渐能够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的过程,只有将每一粒石子填充整齐,排列有序,才能让学生站得更高,跳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