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快,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播音行业的良好发展。现阶段,传统播音方式已经无法迎合时代的发展,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相关人员应该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加大对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本文对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当前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对行管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播音主持 言语交际 情感表达 策略探讨
新形势下,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播音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播音主持中,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其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进行播出过程中,不仅要将语言的生动性良好地体现出来,还要保证情感的多变性,让播音节目的效果可以全面提升,从而确保节目的收视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播音主持在言語交际与情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主持人语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新闻媒体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的播音主持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台的节目中,经常会出现播音主持人有口音的情况,影响了节目的效果和质量。这种情况的出现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一些地方台为了让当地观众对节目更有亲切感,加深对节目的印象,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在实际的节目规划中,相关人员专门设置了一些讲地方方言的节目,满足当地观众的口味和需求,从而达到提升收视率的目的。
第二,由于地方台和中央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地方台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和标准。所以,在一些地方台的节目中,观众经常会听到方言和普通话一起讲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普通话的传播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主持人的情感表达比较欠缺
对于播音主持来说,情感表达是每个播音主持人的灵魂。因此,在实际的主持期间,一个优秀主持人的情感表达应该不仅可以带动节目现场的氛围,还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提升节目收视率的效果。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但是,在很多节目当中,仍然会出现一些主持人不专业、不得体的情况,在遇到问题时也不具备临场发挥的能力,严重的还会导致节目现场出现混乱。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会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反而会制约媒体行业的良好发展。
二、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探讨
(一)全面提高主持人的言语规范性
现阶段,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已经与以往有了一定的区别,相关部门逐渐降低了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以及标准。近年来,除了对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规范性以及普通话准确性的要求比较严格之外,其余的要求还是比较宽松的。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一定要用恰当的言辞对事件进行陈述和表达,必要时可以适当引用古典名言或者幽默风趣的语言,从而起到活跃节目现场气氛的效果,以免观众由于长时间地观看而产生一种烦躁的心理。全面提高主持人言语规范性,可以在确保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播音主持事业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二)加大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力度
播音主持人在实际的节目录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主持人对自己亲身经历进行分享的情况。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也属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比如在一些综艺节目中,通常会看到主持人调侃嘉宾的情况,这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只不过是通过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而已。但是可以调动观众观看的积极性,让观众主动融入到节目当中,从而达到提高节目收视率的效果。在实际的播音主持过程中,播音主持人在阐述某一事件时,应该投入自己真实的感情,让观众引起共鸣,调动观众的情绪。而做到对新闻的真实性表达,可以让节目的收视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节目的生命体现,也是关键所在,因此,播音主持人要把真实的新闻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情感表达,加大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在确保节目能够赢得观众支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从而促进媒体行业的良好发展。
三、结语
新时期下,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播音主持事业的良好发展。在实际的播音主持过程中,加大对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的重视程度,不仅可以提高主持人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播音主持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对整个新闻媒体行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滕晓.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17).
[2]戴蓓.播音主持情感表达与言语交际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0).
[3]牛贵涛.播音主持言语交际与情感表达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18).
(作者简介:孙炎,女,硕士,湖南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