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背景下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析

2018-01-06 05:03吕明凯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应用型

吕明凯

[摘    要] 在深入推动高校改革和适应新常态社会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支撑经济转型、壮大小微企业、挖掘经济新动力、优化创业环境、带动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重大。作为应用型高校,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着力推进教研结合,理论实践融合,协同育人和创新育才,实现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1. 091

[中圖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21- 0211- 02

0      引    言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    1      应用型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部分艺术类高校结合自身人才培养需求,在工作室模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培养设计人才和教学范例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在众创背景下的转型仍有待探索,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的错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众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逐渐与创业相融合,而高校设计类专业大多仍停留在“为设计而教学”的层面,缺乏配套的设计类专业创业方面的教学环节。

1.1   设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亟待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对视觉传达设计、动画等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开始转变,从重设计转向重应用,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尤其是伴随着大数据经济的到来,设计人才的数据化转型和创新能力也日渐重要。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1.2   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实践项目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项目中学习和实践,真实生产环境即设计环境,包含场地、设施、管理、人员、制度、运行等环节;真实项目即企业产品(工程、服务、包装),包括机电产品、文化产品、建筑工程项目、教育服务项目等。如何在校内为教学提供真实的环境和项目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十分重要。

1.3   高校科研和教学脱节,研、产为教学服务不到位

传统的产学研相结合,企业更多地考虑生产的需求,研究机构更多地考虑科研的需求,但是对教学中心地位的保障不足。如何将“产学研”转变为“学研产”,从而形成合力,做到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科研、企业的生产都为教学服务,对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

1.4   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学脱离设计实际

现在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普遍以讲授为主,教师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讲授,而忽视知识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应用的问题。如何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充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保障体系仍需完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应统筹校内、外各类资源,全程帮扶、择优激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同时,还未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能够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体系亟须重构。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的评价制度以及质量保障体系也有待建立与形成。

2     众创背景与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1  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项目化创新创业训练。高等教育还是要着重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培养;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要着重于片段化的技能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让学生开公司、做买卖,高校应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和有创业精神的就业者。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专业外/课堂外的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立起融通的教学课程体系,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计划要写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2.2   助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化转型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把企业项目引入到校内的专业工作室中,建立实现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在专业建设及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学校与行业产业的对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借力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实现教育链条的联动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手段,实现模拟岗位学习,教学做合一。

2.3   设计类专业校企一体化运行模式吻合创新创业教育趋势

通过探索建设设计类专业校企一体化运行模式,可以促进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情境教学和职业技能提升,同时也强化了创新课程建设和创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实现新突破。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岗位预演等课程建设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建设设计类品牌专业都十分重要,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3      众创背景下高校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从目前的设计教学改革上来说,以工作室教学模式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无疑是解决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错位矛盾最核心的手段和措施。

3.1   以工作室为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平台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将行业分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手段,工作室成为教学实践的载体。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工作室模式教学的基础,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成立设计工作室,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和多元化,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体验岗位式设计技能。

工作室教学模式应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教学同步、学做同步,不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的脱节,将真实的工作氛围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益于提升学生设计能力,拓展学生设计视域。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参与工作室的学生能够培养有符合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有寻找市场需求的创业素质;有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应用能力,具有专业背景,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工作室与企业项目一体化运行模式的研究,促进参与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带动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科学研究的改革。

3.2   以“双轨”模式推动校企一体化教学

搭建设计类专业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依托工作室与企业项目一体化“双轨”运行模式。双轨运行系统包括“双主体”“双轨迹”“双基地”“双导师”,内在关联结构示意图如右栏所示。

3.2.1   工作室机制的“双主体”

“双主体”即指由高校和合作方通过共建工作室實现资源共享,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各担其责、多方共赢、各付其力,共同负责项目教学。双向管理对于高校、企业行业、学生、专业建设都有益,资源上优势互补,构成了工作室“双主体”的基本特性和意义。

3.2.2   工作室项目运行的“双轨迹”

“双轨迹”指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合作完成设计项目的程度和路径,深度合作轨迹为高校设计类师生团队完全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契合型合作轨迹是行业企业把设计项目的外围部分或者某项专题设计任务交给高校设计团队来完成。

3.2.3   工作室运行依托的“双基地”

“双基地”是“校中企”和“企中校”的融合,即同时在项目合作双方成立实训教学基地,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实现人才合理分配和项目的分工协作。

3.2.4   工作室师资队伍的“双导师”

“双导师”是拓展学生专业学习视域的重要手段,不局限于高校教师担任设计导师,而是将企业、行业、社会有经验有能力的设计从业者纳入导师团队中,在项目设计合作过程中担任指导学生完成设计的导师,二者互为依托又彼此呼应,最终有利于学生设计素养提升和项目深度合作。

3.3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通过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设计类专业特色人才,需以校企一体化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保障,搭建“研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 遵循“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教师技师化、学生员工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原则,形成“校内实训基地、校外教学基地、设计真实环境”三位一体的教学链条,使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发挥其教学和实践的功用。同时,充分利用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的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创新工作,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利用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文化优势,服务当地企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的能力。

建设相对成熟的设计类专业工作室与企业项目一体化实训基地“双轨”运行模式,建校企、校行、校地产教融合育人平台,通过“创客实验室”“微创工作室”等不同形式的创客模式对于扶持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应用前景广泛。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森,翟明戈,戴景杰,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100-10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