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历史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教育教学生成资源策略初探

2018-01-06 13:36匡志林
考试周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

摘 要:通过关注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种种生成资源,基于平等对话,有目的性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敢于批判质疑,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获得美妙的情感体验、智力增长、思维飞跃。

关键词:观摩学习;研读教材;教育教学

2001年,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广大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接受、实践、深化、发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构建的中学教育教学摒弃了原有的刻板、呆滞、形象,开始走向立体化、趣味化、思辨化,高中历史课堂亦是如此。可是,作为这一场改革的亲历者——一名普通高中的青年历史教师,沉心倾听,静心思索,便不难发现诸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更是流于形式、表演作秀多。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没有从质的角度得到彻底贯彻和落实。如学生主体地位仅仅体现在时间的分配、教学活动参与次数等形式上,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痕迹仍比比皆是,师生只是关注对历史知识的传递与接收,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思维、价值观等具有多样性、富有个性化的特质;师生的活动流于形式的“热闹”“漂亮”,忽视师生、生生质的互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才能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实际上更多的取决于被广大一线教师视为“意料之中的惊喜”和“美丽的意外”——课堂教学生成的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学过程部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因此,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心逐渐向课堂教学生成转移。通过关注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种种生成资源,基于平等对话,有目的性的引导,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敢于批判质疑,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获得美妙的情感体验、智力增长、思维飞跃。最终高效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中历史教育价值终极需求。

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生成资源,也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涌现出来的新的东西,有认知的,有情感的,有思维的,有精神的……它们或隐性或显性呈现,需要具有善于发现的“慧眼”、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力。显然,“課堂教育教学生成资源”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呈现,其内在的特质是它们是即时的、动态的、不可预知、不可重复的。因而,也有专家和学者称之为“动态生成”。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动态生成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据此,在笔者看来,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生成,从生成资源的来源来说,应包含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的预设生成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自动生成;从生成资源的主体来说,既包含在课堂教学实施活动中学生方面的自动生成,也包含在课堂教学实施活动中教师方面的自动生成;从生成资源的内涵来说,应该包含了知识、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内容及其外延。作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历史教师,一方面在自己求学道路上不可避免曾表经受到过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浸染,另一方面在接受专业技能培育的过程中又不断接受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在他们身上你可以感知到新课程改革理念自内而外散发的光芒与风采,但在某些教育教学环节又会不自觉打上传统的烙印。这也直接影响到青年历史教师对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生成的捕捉和处理。如何在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规避这种不自觉的行为,并化腐朽为神奇?或许,平时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案例会给我们些许答案与思考。

一、 用心观摩学习,增长教学智慧,内化利用课堂教学生成策略技巧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执教10年以内的青年历史教师均已强烈树立了关注课堂教育教学生成的意识。可是,造成青年历史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资源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是广大青年历史教师面对随时迸发的课堂教育教学生成无力感知并捕捉,加以合理利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比如说,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为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并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情况,教师会设计问题:“小试牛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你会选择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它的概况?”在日常原生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是千篇一律地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性质、历史意义。思维惊人一致,除却表述语言、艺术、范式各有特色。绝大多数青年教师亦是认同学生上述的自主学习成果及展示,还会大加肯定与赞赏。却从本质上忽视了课堂对话中学生思维定势所呈现出来的现状并以此为契机来展开对学生思维训练、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甚至是没有意识到这对学生和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课堂教学生成。当然,善于反思、勤于学习的青年教师可能会在课后教学反思或自我总结的时候意识到这一点,但不少仅仅停留于一时之念,不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反复出现的此类现象寻求解决之道。即便有心想利用此类课堂教学生成来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特质、提升自己教学素养,苦于自身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缺失,望洋兴叹。显然,就新文化运动兴起基本情况而展开的课堂教育教学实例来说,为什么学生会普遍就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性质和历史意义展开相关回答,除了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思维的影响之外,也是因为学生忽视了问题的真正指向,或者说是对“概况”的理解存在明显的误差。若是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思虑到了这一点,再加以相关的引导如:“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几个人发起的还是多人共同发起的?它是怎样传播的?又是采取哪些方式开展了哪些活动来传播的?……”这样一来,一系列问题会激发学生沉心思考并回头审视自己的学习思路,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情况的了解或掌握是不是就可以更完整一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画卷是不是就可以更立体生动一些?而且经过教师的这一引导,相信在此后类似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懂得举一反三,修正自己的学科思维和内化学科素养,从真正意义上践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像一位历史学家一样学习历史”的精神。endprint

事实上,在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知识给孩子们带来的困惑是一种朦胧的感觉:模糊不清,漂移不定。而这样的一种感觉在他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板演展示等课堂学习环节中都有明显的痕迹。若想要他们将这种朦胧的感觉具体化为自己能清晰表达的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诊断”,给出良方,为其在层层迷雾中打开一个小的缺口,剥茧抽丝,披沙拣金。因此,有关课堂教育教学生成,青年历史教师所缺失的不仅仅是明敏度,还缺乏许多教育教学技巧和智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影响课堂教育教学生成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教师如何设问,以自己的思维特质为准绳,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行为,引导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中“模糊不清”“漂移不定”的知识和思维准确地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起来。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教师设置了“请阅读教材第二目‘君主专制的演进,简述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等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知识脉络。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内部讨论之后,形成了以下答案:

汉,颁布“推恩令”,重用身边的工作人员;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北宋,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元,设中书省;

经验丰富的教师立即可以看出学生的作答问题出现在哪里。即对“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两大历史概念缺乏相当的了解,假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加以关注、顺势引导,那么学生就会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什么是中央集权?什么是君主专制?两者有何关系?一旦有了这种思维,举一反三,以此类推,那么,他们还会就“三省六部制”等历史概念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形成自己的质疑。

通过不断观摩学习,青年教师不仅仅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教学设问、激发生成、营造氛围、课堂评价等各种技巧,同时,也能掌握每一知识内容的课堂教育教学生成主要集中在哪里?知晓了每一知识点课堂教育教学生成的积聚点,才会在今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会有所侧重加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或教学环节,留足相应的有关课堂生成的弹性空间,也为类似或相同的课堂教育教学生成的利用形成相应的对策,深化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

二、 沉心研读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构建课堂教育教学生成弹性空间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目前高中生普遍是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朝阳成长起来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他们渴求课堂的话语权,也努力争取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今天面临的社会环境,资讯漫天飞舞,唾手可得,良莠不齐,却又绚烂多彩。在武装他们头脑、丰富心灵、拓展视野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坚守自己见解的力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生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中生已今非昔比,他们追逐学习自主性、个性化的特征也日益明显。基于初高中历史知识存在的差异性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的考量,若想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生成,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方方面面追求精益求精,语言诙谐幽默又不失严谨科学,方式灵活多变却逻辑严谨,设计新颖大胆且风格活泼,肢体语言富有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表情丰富多变又透着温情,课堂节奏松弛有度如涓涓细流,……这些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打造民主、和谐又富有活力和包容力的高中历史课堂。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思想上种种顾虑,不再隐藏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敞开心扉,自由地表达自己种种思考与疑惑,与教师合力构建具有民主氛围和思辨特征的高中历史课堂。

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以课堂教育教学生成的利用来践行“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精神?对于广大一线青年历史教师而言,除却用心观摩学习自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增长教育教学智慧之外,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研读教材,领悟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和指向,并将其内涵与精神通过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传递给学生。教材的研读,恰巧折射了科研活动过程所蕴含的科研精神:甘坐冷板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研读教材的过程,也是研读学情的过程,期间各种相关知识、教学问题纷纷涌至,这种摒弃外界惊扰的纯粹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不一样的思考与惊喜的变化。自然,也会让我们结合观摩学习过程中各种课堂教育教学生成过程中生成积聚地和自己执教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并针对相关问题预设相应的弹性空间,让各种出乎你意料之外飘然而至的“美丽的意外”发芽、开花、结果,给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由内而外散发其迷人的魅力与夺目的光芒。如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教育教学,很显然,教材的编写清晰地呈现了英国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子目录的陈列恰巧是推动实现这一转变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次改变,都是专制与民主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数次交锋不仅再现了两股力量之间的此消彼长,也细数了英国政治变革的典型特征:温和渐进。综合笔者近十年听课观摩,发现在教学内容推进过程中,不管教师采用何种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学生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議。……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即为什么英国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做英国国王?威廉为什么又会答应?18世纪初,英国国王为什么不再出席内阁会议?简而言之,英国政坛引人注目的“进口国王”现象来路去脉及对民主政治所形成影响是学生极易迸发智慧火花的环节,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这一环节做足工夫,俗话说,欲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先有一桶水。在课堂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种生成资源往往是不期而至,不会给你我任何提示和准备。它的突然而至是无法预料,但要想好好利用成就我们课堂教育教学的精彩,需要我们依据过往经验特别是对学情的把握对每一类型的生成,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或解决方案,并预留足够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深化自己的思考。这也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学情,才能知晓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生活中有怎样的阅历,会形成怎样的解答等等。如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教育教学中,针对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疑惑:若贵族的正妻没有生养儿子,怎么办?若贵族的妻妾生养的都是女儿或是没有生养,怎么办?当然,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对宗法制内在的原则有相当透彻的了解,主要是父系血缘、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等。但也说明了现在的高中生会结合男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形成自己的思考。若是教师对学情缺乏必要的了解的话,自然就没有办法借机引导学生对宗法制及嫡长子继承制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再如,在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 文艺复兴》一课,学生问:为什么说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在于以普遍的人性掩盖了阶级性?貌似简单问题,却包含学生对“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阶级性?”“文艺复兴是如何体现了以人性湮灭阶级性的?”的困惑,只有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解答了这三个问题才能说是从真正意义上解疑答惑。知己知彼,才能在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这一场场攻坚战中百战百胜,借生成拨开笼罩在学生知识和思维上的层层浓雾,若隐若现难以准确捕捉的知识和思维细丝逐渐清晰可辨,“有效培养学生像一个历史学家一般学习历史”。endprint

三、 优化评价机制,落实以学定教,促进课堂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是其主要操作模式。因而,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新课程改革以来,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各中小学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育教學评价机制。这些评价机制呈现形式无一雷同,但也彰显了许多普遍规则和要素。以课堂教育教学竞赛为立足点,激发一线中学教师进行教研改进教学几乎成为各级教育教学机构的首选。然而,纵观各个级别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竞赛和优质课的推选,对于反思高中历史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是非常有启发的。被推选出来的优质课虽各有千秋,但它们身上也深深地打下了共同的烙印: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话与讨论互动良好、教学环节完整流畅、教学思路新颖独特……无疑,我们不能否认这些课堂教育教学案例的优秀,可又有多少观摩学习者特别是青年历史教师会去深思这些光环背后的阴影面积有多大?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打量,这热闹欢快的课堂究竟赋予了他们什么?或许,它们犹如一汪清泉流过事过无痕。为什么会这样?最最主要的应该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生成来开发教育教学资源,以学生原有知识为梯思维为脉助力成长。追根溯源,在我们日常原生态的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课时设置与教学容量、环节流畅与改弦易辙、形式漂亮与内涵发展、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等种种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影响了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生成资源的处理与利用。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之“重庆谈判”这一内容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初步设想是借助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电与毛泽东复电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的原点。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对一来一回六封电报原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学生体会到貌似平静的来来往往之间的暗潮涌动、千变万化,明确国共两党各自作出一定的妥协与让步,相忍为国。教师辅以几段相关材料加以佐证,不仅引导学生回归到历史的原点去寻求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引导学生进而思考呈现出来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究竟还存在怎样的差距。同时对历史教材有关“重庆谈判”的表述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理解了现行历史教材表述重结果轻过程的基本特征,同一历史事件的表述会存在合理的差异。学会了从不同视角来审视历史,并适用于学习、生活中,为现实生活服务。遗憾的是,按照教学设计几分钟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花费了将近20分钟,直接导致本课教学内容无法在相应课时内完成。那么,教师这么操作,究竟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一抹亮色还是一处败笔,尺短寸长,瑕瑜互见。

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课堂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是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观察,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来作为参照物。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课堂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对我们评价某一具体课堂教育教学能提供基本方针和准则,但不应一律刻意求全,忽视课堂教育教学具体案例之间的差异性。

关键是能把握课堂教育教学的精魂,审视其成与败,反思其原因,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改进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所以,课堂教育教学机制未来的走向是能“增教师权能,促教学自由”。

教育,是一场修行。课堂便是我们的“主道场”,行走其间,需要我们内外兼修,只为在教育旅途中遇上更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

[3] 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

[4]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匡志林,湖南省株洲市,湖南省株洲市第四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些思考
探究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让高中政治教学走入生活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